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Fashion Avenue--專訪旅美模特兒蔡宜樺

紐約的第七大道有一個別稱「Fashion Ave.」,沿路可見布料行、素材店,紐約最資深的刺繡師傅們,就棲身在這些歷史悠久的大樓裡。在這個夢想之地,對時尚抱有熱忱的青年從全世界慕名而來,在紐約擔任時尚模特兒的蔡宜樺,也是一個從台灣、巴黎、落腳到紐約的台灣女生,大家叫他小花。

因為工作的關係,小花有時需要化身空中飛人,此次跟小花約定訪問時,恰巧錯過了他停留台灣的時間,雖然覺得可惜,但是當他大方答應空出一段時間做越洋採訪時,我一時沒反應過來,這樣的爽利直接,真的是照片中酷豔的模特兒?其實有在追蹤小花部落格或Instagram的人都知道,小花經常分享他在紐約的觀察,偶爾是工作,偶爾也有關於街友、種族歧視的反思,但最有趣的,莫過於她觀察紐約人的獨特角度。

蔡宜樺在紐約擔任模特兒 | Photo: 蔡宜樺

紐約難,難在要有才、還要會賺錢

小花說:「其實我沒想過要留在紐約,只想待三個月,沒想到待了8年,我本來在巴黎,當時歐洲也有許多機會,只是剛好美國開放免簽,我就來紐約看看。」小花很謙虛,強調他一直很幸運,剛好台灣地小機會多,讓他的作品集累積了不少漂亮籌碼。其實紐約時尚界很嚴苛,但看到小花對時尚真摯的熱情,便知道這些在台灣積蓄的能量只是讓他得到紐約的入場券,真正走下去,是他的敬業態度,紐約並不簡單。

那紐約難在哪裡?「第一,要有才華,第二,要會賺錢,兩者兼得最難。」這是小花的答案,很坦白、很現實,「紐約很貴,大家要花時間賺錢才能生活下去啊」不是每個追夢的人都能滿載而歸。時尚也是藝術,紐約這麼多藝術家,一邊賺錢,一邊持續地結合熱情、關心社會議題,「我很敬佩他們」小花說,這也是紐約充滿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話峰一轉,「其實台灣時尚產業真的很小…」我判斷不出這是否是惋惜的語氣,他繼續說著:「更多人在乎八卦、明星,人們不care時尚…」

有社群媒體,時尚變得很複雜

9月的Fashion Week剛過,小花受雜誌《Vogue》邀約擔任特約編輯,參加時尚周以外也做些採訪。談到印象深刻的地方,小花說起他跟一個攝影師朋友的談話:「他做了二十幾年攝影師,從來沒有看過像這兩年,出席一個精品的活動,部落客比名人還多!」

時尚可能會漸漸變成網美、部落客主導,這對時尚產業是一個危機嗎?「這的確讓加入時尚產業的門檻變低」小花不帶感情地回答,在他眼中沒有好或不好,部落客也不容易,為了維持自己的「熱度」,查資料、參加活動、自備攝影師、想辦法增加曝光…而且,「因為social media,時尚變得很複雜…精品廠商也有自己的立場,我非常認同,一個秀假設要100萬台幣好了,需要得到媒體效益。」

小花希望大家能用平靜的心情來看待這些變化,「別忘記模特兒不是只有一個人,是一個團隊,一張照片的背後是攝影師、編輯、造型師、造型助理的心血,當整個產業都在改變的時候,大家要一起面對,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只能去deal with it。」很有紐約客的精神。

小花說:「我更想當『台客』」

紐約人很有趣,他們有很有愛的一面,也有很無情的一面,像是有的人願意準備食物給路邊的街友,有人會嫌棄街友佔用空間,每天都有發現不完的都市風景。我想起訪問最初,我問小花是否覺得自己是「紐約客」,直到現在我耳邊還響起小花爽朗的笑聲,「為什麼要做『紐約客』?我更想當『台客』!」

「我比較喜歡downtown,比較有活力,比較沒有那麼多觀光客,有很多很酷的人、餐廳。」 | photo: 蔡宜樺

 


A-E,
一點也不耀眼的紐約客日常。

觀光客對紐約的想像經常不脫是五光十色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可以一覽天際線的帝國大廈,一間比一間高貴的米其林牛排餐廳,但這並不是構成紐約迷人的原因。

紐約的耀眼之處,來自於日復一日在紐約生活的紐約客。在了解他們之前,不妨看看他們眼中的紐約,是什麼模樣?

 

[紐約的形象--Apple]

為什麼紐約被稱為「大蘋果」(Big Apple)?辭源學家Barry Popik窮盡一生都在研究這個問題。

1920年代有位作家叫做John Fitzgerald,他為New York Morning Telegraph撰寫紐約市的賽馬比賽,並首次引用「Around the Big Apple」來形容賽馬跑道(Apple為獎項之意)。

後來的紐約爵士音樂家們將此傳唱出去,但這個字眼其實還不那麼廣為人知,直到70年代當政府想要宣傳紐約觀光時,為了去除危險髒亂的形象,使用「Big Apple」來象徵城市的光明面,從此「Big Apple」算是正式被政府認證的紐約暱稱。

Ps. 為了紀念這位作家Fitzgerald,1997年他的住所被命名為The Apple Corner

 

[連結情感的柑仔店--Bodega]

20世紀初期,當來自西語系的移民進到紐約,也一併名詞西班牙語中的「雜貨店」(la bodega,英譯為「酒窖」)帶入紐約,如今Bodega在紐約街道隨處可見。

當紐約客說到Bodega時,他們心中浮現的是一個這樣刻板的形象:店外掛著黃底紅字的看板,內部結帳台前是一狹窄的長通道,兩側列滿各式零食糖果,有的會在櫃台邊販賣輕食像是三明治,有的還會在蛋糕店常見的冷藏櫃中販賣或展示肉品、大塊起司,還有必要的飲料冰櫃、報紙、香菸。

除了作為雜貨店存在,Bodega其實就像是台灣的柑仔店,錯落在各社區,是人們聊八卦聯絡感情的去處。只是近年來房租上揚,在整齊漂亮的藥妝連鎖店Duane Reade激烈競爭下,數量是越來越少了。

 

[紐約的縮影--Classics]

「紐約」在許多電影中,與其說是拍攝場景,更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紐約客們會推薦那些經典電影呢?

 

About its atmosphere…

《曼哈頓》(Manhattan)

Woody Allen的經典電影之一。除了愛情以外,紐約客在這部片中,還看到了紐約的生活路線,有博物館、餐館、散步悠閒的公園,還有一首首令人心旌神遊的插曲,閉上眼彷彿穿梭正在紐約上下城間。

 

About its culture…

《戰士聯盟幫》(The Warriors)

這部1979年的幫派電影背景設定在紐約黑道暴力犯罪橫行的時候,可以看出70年代的紐約真實環境,例如地鐵的內裝,也反映當時青少年文化的美學風格。

 

About its people…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這部片不是任何嚮往紐約的人期待看到的紐約樣貌,而是關於紐約如何強加了偏執到一個絕望的心靈。它寫實但也瘋狂,它是紐約客必須克服的噩夢。

 

[生活才是重中之重--Diner]

紐約知名餐廳雖多,但紐約客可無法餐餐都是高級餐廳。就像我們對「我家牛排」抱有特殊的感情一樣,紐約客對常見的家庭式餐廳「Diner」也有特殊的情感。Diner不是Dinner,一般的Diner提供早餐(培根、奶油炒蛋、麵包之類的歐陸式早餐)、午餐、晚餐(從義大利麵到漢堡餐、牛排)。

 

[切換角度瀏覽城市--E-boarding]

 近來興起的電動滑板E-boarding,全名為Electric Skateboarding,顧名思義為可電動滑行的滑板。本來在市區便常見以滑板代替行走的紐約客,但顯然電動滑板讓他們再發現城市不一樣的風景。

 


26個字母,26個關於紐約的單字
選一個紐約故事

今日紐約客:
專訪旅美模特兒蔡宜樺
& 一點也不耀眼的紐約客日常 (
A-F)

暗夜紐約:
紐約的嘻哈靈魂
& 有人說,紐約夜深才甦醒 (G-M)

明日金礦之都:
文組腦的紐約求職手冊
& 如果你對紐約懷有淘金夢 (O-V)


採訪/鍾佳瑀

企劃/英語島編輯室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7年11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