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追尋更好的生活

We want to tell you...

這次的專題,我們透過兩位移居台灣鄉下的外國人,看見移住鄉村的另一種生活的樣貌,找到了一種在資本主義失靈的時代下,美好的可能。

photo credit: 胡芷嫣 

 

移住異地,某種意義來說,就是追尋另一種更好的生活,一種足以安頓身心的生存模式。無論生在哪裡,宛如宿命,千禧世代都必須面對高齡化人口、M型社會對立、都市過度擴張…等1980年代資本主義漸露疲態後,普遍暴露的社會經濟問題。

我們在城市的快速消費(包含人際關係)中深深體會,一味追求更高GDP成長、更大業績目標,帶來的只是更多盲目消費,更嚴重的環境損耗,更虛無的人生意義。「我們工作得太多了」,宣揚休閒資本主義的美國哲學學者Aaron James說。這個世界已經富有過頭,最初讓文明欣欣向榮的資本主義工作精神,現在卻漸漸將地球推入生態浩劫,甚者,它讓人類把生而為人的意義與價值,交給市場願付價格。

這也正是提倡半農半X的日本先驅塩見直紀,在33歲(所謂的Jesus year)辭掉公司工作,返鄉種田的原因。呼應日本政府為解決過度都市化所導致鄉村凋零而大力推動的「地方創生」,半農半X的理念是都市青年回到鄉村,用一半的時間務農,維持基本食物來源,一面發展鄉村,一面發展自我天賦和社會連結的副業。「一定有一種生活,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壓迫。一定有一種人生,可以實踐自己也貢獻社會」,簡單美好的理念,搭上各種政策獎勵,吸引越來越強大的日本青壯年I-Turn、U-Turn、J-Turn返鄉運動潮。

這份專題,提供的正是一個台灣正在發生的,「追尋另一種更好生活」的樣貌。John Sullivan和Jennie Miller兩位並不是特例,事實上,他們是台灣美麗鄉村足以「把人留住」的國際實力特寫。台灣正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進入鄉村當maker,耕作、創作、製作,用雙手打造自己簡單的生活,建立屬於這塊土地的歸屬感。

失靈的資本主義,經濟不成長時代,移住青年正在打開工作和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一種美好的可能。

 


 

文/胡芷嫣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8年6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