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不需要終點的旅行--一個美國人的台灣部落之旅

採訪/撰文 鍾佳瑀

幾年前開始,台灣人流行問外國人一句話:「你覺得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什麼?」然後便坐立不安地等待回答,最美的風景是「人」嗎?或許是因為對於台灣的不足感到不安,如果沒有值得誇耀的廣袤大地、冰川奇景,那麼至少還有溫暖的「人情味」足以安慰。但是當一個有著碧綠眼眸的外國人,逢人便大聲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原住民文化。」你認同嗎?

這個外國人是Cheryl Robbins,羅雪柔,2006年創辦公司Tribe-Asia亞洲部落企業社,也是為了保留台灣原住民文化的美國人。在她眼裡,台灣最美的風景不是台北盆地的高樓、宮廟裡的香煙繚繞,而是在山巒重疊間,織布機上繁複又瑰麗的圖騰。

  Cheryl Robbins 
  亞洲部落企業社創辦人
  Professional, Licensed Tour Manager/Tour Guide 

「部落」是她第二個家鄉

Cheryl在1989年來到台灣,至今已二十七年。她曾擔任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導覽人員、《Taiwan News》記者,為了讓外國人更認識原住民,她甚至是極少數考取台灣導遊執照的外國人。除此之外,她也是第一個著有介紹部落旅遊書的外國人,《台灣部落深度旅遊》北部篇、中南部篇、花東篇是她走訪台灣各大小部落的用心之作。

讓她對原住民文化深深著迷的原因,或許要回溯自她擔任台中科博館導覽人員的時期。當時台中科博館有個原住民展區,Cheryl負責英文導覽跟翻譯。許多細節像是宗教、藥草,查不到英文資料時,只好詢問身邊的原住民同事,一問一答間,漸漸成為朋友,而這位魯凱族同事便熱情地邀請Cheryl到他的家鄉部落,霧台。上了山,Cheryl第一次發現台灣的山這麼近,而山林隱密處蘊含著豐沛的文化能量,更讓她吃驚不已。

Cheryl發現,部落的朋友好相處、愛開玩笑,許多價值觀跟她很接近。她說,現在仍有人對原住民有糟糕的刻板印象,覺得他們愛喝酒、不務正業,還有人覺得原住民「可憐」。相反地,對外國人來說,原住民尊重大自然代表他們有環保意識、原住民的幽默感跟愛開玩笑美國人很像,而因為歷史緣故原住民的宗教信仰多為基督教、天主教,就連台灣人難以理解的「打獵」,也是西方人跟原住民的共同話題。恨不得能讓更多的外國人知道這一點,Cheryl開始帶團,規劃部落觀光旅遊。

解決部落觀光的兩難,應該嘗試「深度旅遊」

近年來,的確有越來越多人喜歡體驗放鬆、貼近自然的行程,例如新竹尖石鄉的泰雅部落「司馬庫斯」,或者銅門村太魯閣部落的「慕谷慕魚」。開放觀光,也許是一種維持部落經濟民生的方法,當年輕人外流,部落剩下老人,如果完全不嘗試其他生活方式,未來將無法只靠農業維生!但是完全開放,過多的觀光客造訪是否只會有更多生態破壞?

比起任何人都希望部落好的Cheryl自然將這件事作為優先考量。除不斷嘗試發展新的導覽模式,Cheryl也很注重跟部落的溝通。有些部落沒有開放的經驗,Cheryl就跟他們討論如何評估客人的方法,包括如何從長遠的利益來考量、如何自己挑客人…等等。過去台灣盛行High volume(高運量)的觀光業,但部落應該發展Low volume, high profit(低運量,高利潤)的特色觀光。 

位於台東縣金峰鄉新興村內的撒布優 (Sapulju)部落,社區入口是象微排灣族精神的雕像 

愛好旅行的Cheryl在美國走遍十幾個州,也曾在加拿大短暫的居住過,她說,台灣部落是她見過最容易親近的原住民。在美加,人們很難接觸到原住民部落。例如美國的Navajo(納瓦霍族)官方名稱是「Navajo Nation(納瓦霍自治區)」,一般的民眾必須持有特別的許可才能進入他們的「國界」。台灣相反,原住民部落非常的「Accessible(易接近的)」。因此,策劃「深度旅遊」也許才是一種適合部落的特色觀光。 

「深度旅遊」跟一般旅行社帶著一團遊覽車到某地消費不一樣。在Cheryl帶團的經驗中,外國人更喜歡可以深入當地的旅遊,住在家庭式的部落民宿、一起逛街買菜、一起下廚。目前她正在規劃Photography Tour,請專家帶著喜歡攝影的人一起上山。適度的開放,對部落來說是一種不用改變太多生活方式的經營方法。不用配合大型觀光團跳不想跳的舞、賣不想賣的東西,想體驗部落生活的觀光客也不太在乎價格,部落的手工藝品不用跟生產線出來的產品削價競爭。

 

憂心台灣的觀光困境,英文是面對的第一步

即使這麼喜歡台灣部落文化,談到在台灣的生活,Cheryl的臉上還是露出一絲無奈,就像對孩子充滿期待的母親,不曉得該不該對跌跤的孩子伸手。Cheryl說,台灣似乎越來越像封閉的小島,總有人把「them」跟「us」分得很清楚,到了美國還指著美國人說「外國人」;年輕人排斥英文,也排斥與國際接軌的方法;社會則是將「外國人」定位成「英文老師」,少有讓「外國人」在台灣發揮專業的空間。 

台灣的觀光絕對有優勢,可惜很多人不在乎專業,認為「經濟效益」勝於其他價值。這是發展觀光的盲點,也是影響社會前進的原因。也許實際作法可以從英文開始,英文能帶來多元的國際觀,破除刻板印象、讓外國人更認識台灣,最重要的是讓講英文的外國人也可以在台灣做他們想做的工作,提供更多元的專業給社會。

 

旅行不需要終點,因為已經找到心的歸處


羅香柔在位於宜蘭雪霧鬧(Gaoyi) 部落的摩亞農場搗麻糬。 

Cheryl的周圍處處可見部落的影子,披肩、項鍊、背包掛飾、滿屋子的原住民手工藝品,這是她從1998年到現在,跑了無數個不同的部落,四處旅行的紀念。「旅行是能讓人成長的『教育』。」因為旅行能讓人成長,就如同他在台灣這塊異鄉的土地上,陸續流浪過彰化、台東、台北,最後選擇落腳台中,開了自己的公司。

每一次旅行,就算是同樣的終點,也喜歡一去再去,因為「讓人快樂的不是終點,而是旅程」。

“It's the journey that brings us happiness, not the destination.”

Cheryl的執著讓人感動,因為她比台灣人更憂心、更積極,也更加地毫無畏懼。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6年7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