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創業家 旋風 50 小時在台灣

文/馬永欣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是 60、70 年代許多台灣人熟悉的口號。這個時代的學生,出生於戰後百廢待舉的大環境,經歷過美援時期,還記得第一次吃到美國蘋果的驚奇,也可能還記得聖誕節收到美國教會寄給貧窮地區的彩色卡片。

來台大,去美國

三十年後的今天,台灣更進步、更富裕、百業興起後出路寬廣更勝從前,以口號中的台灣大學為例,畢業生出國留學的比例從當年的80%驟降為近年的20%,出國進修已從出人頭地的象徵,昇華成單純的人生規劃。人生的下個階段,除了出國,追求想象中更美好的生活環境,還有什麼選擇?

不出國,還躲在小巷子,讓世界來找

Solo Singer B&B 在一個很小的巷子裡面,老舊的唭哩岸石牆上長滿了青苔、通常客人要迷路半個小時才會半信半疑又怒氣沖天得找到大門,但即使難找得惡名昭彰,還是不斷吸引一群沒在怕得客人。

旅遊門檻日益下降,有時候我覺得好像越難找的地方,旅人反而越喜歡,客人好像是迷路得越累,就有成就感,因為「這麼難找的地方都被我找到了!」,這種很私秘的小成就感,大概常旅行的人都體會過。

就這樣,這個像迷宮的小巷子,好像神奇的篩子,篩出一群熱愛挑戰、喜歡尋常巷弄更勝摩天大樓、喜歡隔壁金花阿姨晒衣服的畫面更勝古蹟的奇特客人。所以這些年來,這份工作讓我們團隊一直接觸到十分特別的國際旅客,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幾十年前台灣仰慕的人群,開始來台灣旅行,尋找他們仰慕的生活,這好像是一種背書,台灣從這裡開始學習從別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好。

國際創業家來台灣看什麼?

上個月我們收到了一群國際創業家發出的戰帖,請我作為他們來台灣考察的東道主,這群人包括了日本三越百貨的空間進化顧問、Eric Schmidt的投資顧問、韓國遊戲數據平台連續創業家、還有北京地產管理科技公司的創辦人,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異常優秀,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台灣,尋找合作機會,我立刻問自己「短短三天兩夜的週末,我要給他們建立什麼樣的台灣印象?」

安全、便利、水果新鮮、食物好吃、樸實親切的人,這些來台灣自然能夠感受到,不用特別安排。故宮、夜市、夜店,這些地方年輕人自然會去,也不用我操心。

「那些厲害卻不被看到的人們呢?」

我想到的不是星爺<功夫>裡面,豬肉販其實會小李飛刀那樣的角色。(獵奇的人性令我們偏好表面看起來很弱,其實是得道高人這種峰迴路轉的故事)哪些人在明處,「厲害是應該的」,所以大家沒注意?

行程就這樣定案。旋風50個小時內,到誠品,拜訪經營團隊與令台北感到光榮的24小時閱讀環境,去迪化街,看老街更新的績效,參觀老街裡Evernote辦公室,到紫藤盧認識台灣民主發跡的秘密基地,去Garage+接觸台灣的創業環境,台北何處不令人驚艷呢?

但出乎他們意料之外的地方,是廣達電腦,這些年來除了講到毛三毛四會提到以外,很少人真正認識這個名字,身為ODM大廠,他們與麻省理工學院共同研發新技術,幫助日本傳統出版大廠建立數位內容資料庫,默默幫助全世界的科技公司升級。訪客感到很驚奇,許多物聯網、智慧家庭產品,即使生產線在大陸,都要透過台灣公司生產,Go Pro, Pebble Watch, SmartThings, iPhone, Apple Watch,台灣在生產界的影響力,不講自明。

「為什麼這麼多國際大廠都懂得來找台灣資源,產出超酷的產品,而台灣自己好像沒有善用這資源?」

離開林口時,創業家們這麼問。

大哉問!

誰能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呢?

這不是財務報表的分析,也不是市場大小的問題。

三十年來,台灣改變了,但我們好像還是相信不出國就無法與國際接軌、還是比較相信西方媒體說的話、人才最終還是選擇外移、不把製造業視為資源,而是把他們當做不懂進化的食古怪獸、還是視矽谷為創新的終極解藥。我們還是相信,台灣有的一切,都不夠酷。

這真的是原因嗎?無人可以一語道盡。

但期許有一天,更多外國人,從來台灣旅行,變成來台灣創業,不只因為台灣的友善、還因為台灣堅實的製造產業鏈可以成就他們的夢想。至少我知道,我們的客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

當那一天來到,臺灣變得更多元,對於地球人而言,也許來來來,來台灣,就會是與國際接軌最好的方法。■

收錄於英語島 2015年4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