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可以拿客戶的錢投資嗎? 從瑞士公投看貨幣主權

銀行可以拿客戶的錢投資嗎?(photo credit: Pexel)

 

瑞士可說是全球實施直接民主的典範國家,因為在瑞士只要得到10萬個人的支持,就可以對任何議題實施全民公投(referendum),也因此幾乎每一年瑞士政府都會舉辦好幾次公投來決定其國家重要施政政策,而學者也經常將這些公投結果視為民意的風向球,做為其他有意效法國家的施政借鏡。瑞士公投比較有名的議題,莫過於2016年6月的全民基本所得公投,結果78%的選民反對這種無條件每月提供成人公民2,500瑞郎的提案,顯示瑞士民眾雖然喜歡社會福利,但最後的決定還是蠻合乎經濟理性的。

 

瑞士公投決定貨幣主權

今年6月瑞士公投又正式否決了主權貨幣的提案(Sovereign Money Initiative,SMI,或稱Vollgeld Initiative)。雖然這則新聞並未引起財經大眾的廣泛注意,但其背後的邏輯與意義仍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Voll這個字是德文,意思是full或complete,geld則是money,兩個字合起來vollgeld就是complete money,這是什麼意思呢?在瞭解本公投的正方論點之後,原來正方的主張是央行應該把貨幣的主權收回,而不應該讓銀行藉由放款與擴張信用的過程,創造出更多的貨幣,剝奪了央行創造貨幣的權利,因此英文就將vollgeld翻譯成sovereign money或是主權貨幣,其實應該翻譯成央行的貨幣主權才更為貼切。

 

現行制度允許銀行投資

從貨幣銀行學的基本原理來看,貨幣的創造過程中,首先是由央行印製鈔票,流通到市場上,但持有鈔票的個人或企業並不會百分百持有現鈔,會將多餘的錢存入銀行,然後銀行將客戶存入的鈔票藉由放款或投資將其再釋放出去,完成所謂的貨幣創造。在這過程中,銀行並不需要將客戶的存款百分之百保存,而僅需要保存一部分,以供客戶提款之需,此即部分存款準備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requirement),剩下的資金銀行可以充分利用、創造利潤,然後分享給客戶及股東,此即所謂的貨幣乘數效果。因此整個國家的貨幣總流通數,取決於央行一開始印製鈔票的數量以及銀行可以創造出的乘數效果。這套制度流行了好幾百年,社會大眾多數也接受銀行就是存錢與借錢的地方,那麼為何這次瑞士公投要取消銀行部分準備制度,取消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而將這個主權回歸到央行身上?

 

存款準備率 Required Reserve Ratio

政府規定銀行將客戶的存款保留,作為提領現鈔,不做投資放款的比例。 若存款準備率為20%,則銀行可以將80%的客戶存款挪作放貸投資使用。

 

公投正方提出銀行體系缺點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統計,從1970年到2011年,全世界共發生過大大小小147次銀行危機,而每次發生銀行危機,都對經濟產生很大的傷害,就以2008年底美國次貸風暴所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為例,當時對全球經濟造成莫大的傷害,即便到今天,很多國家經濟仍未完全復原。歸根究底,引起銀行危機的原因,有些學者認為是銀行體系本身所存在的脆弱性,而這也是瑞士舉辦這次公投的正方論點,他們認為銀行體系存在以下這些缺失:

1. 貨幣創造建立於負債之上
首先,貨幣創造是建立在負債之上,企業或個人不借錢,銀行便無法創造信用,貨幣數量便無法增加,因此一個國家的貨幣數量越大,該國的民間負債也越高。

2. 銀行可透過乘數效果掌控貨幣供給 
其次,貨幣供給是由民間所掌控,而非完全由央行控制,雖然央行可以決定現鈔的印製數量以及決定銀行的存款準備率,但聰明的銀行家會充分利用槓桿,發揮銀行的貨幣乘數效果,讓央行無法完全掌控貨幣供給數量。

3. 若發生擠兌,錢不見得能領的回來 
第三,銀行存款並不安全,除非國家有百分之百的存款保險,否則一旦發生銀行擠兌,客戶存在銀行的錢不見得都可以全數領回來,這其中的關鍵就是銀行將大部分客戶存款拿去再利用,但這是有風險的,放款可能被倒帳,投資也有可能失利。

4. 只有錦上添花,沒有雪中送炭 
第四,貨幣供給是順景氣循環的,經濟情況好時,銀行增加投資與放款,貨幣供給增加;但景氣不好時銀行雨天收傘,降低投資與放款,貨幣供給減少。因此銀行體系不但無法幫助經濟的穩定運行,反而在景氣好時助漲通膨壓力與刺激資產價格泡沫,景氣不好時增加通縮壓力,讓經濟更加不穩定。

5. 貨幣是公共財,銀行不該擁有利潤 
第五,創造貨幣的特權形同對銀行的補貼,銀行的主要獲利來源是給存款戶的利息較低,但給放款客戶的利率較高,因此銀行在創造貨幣的過程當中也創造了自己的盈餘,但正方認為貨幣是公共財,因此所產生的利潤不應該由銀行所擁有。

 

所以正方主張貨幣創造的主權應百分之百回歸到央行手中,而不應該由銀行來參與,但最終投票結果,僅獲得24.3%的民眾支持,因此瑞士央行與銀行體系都可以喘一口氣,畢竟這個議案如果通過的話,將會對現行金融體系產生非常大的衝擊。

但支持者也不用氣餒,他們的主張銀行應回到資金保管者的角色,而風險承擔應該由投資銀行或基金業者來做,也獲得將近四分之一民眾的支持,而且前英國央行總裁金恩(Mervyn King)以及著名的經濟學家費雪(Ivring Fisher)也都是此概念的支持者。如果下次有發生銀行危機的話,可能這議題又會被提出來討論,因此對全世界銀行的監理官來講,審慎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恐怕時時刻刻都無法放鬆。(2018.6.19)

 


 

文/鄭貞茂     

收錄於英語島 2018年7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