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s a False Friend? 小心外來的「假朋友」!
This is the devilish thing about foreign affairs:
they are foreign and will not always conform to our whim.外國事務難就難在這裡:
是另一個國家的事,所以不一定每次都會按照我們自己的喜好來進行。– James Reston, journalist (1909-1995)
原來 toast 的中文不是吐司
「吐司」的英文是什麼?一般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toast,心裡還可能會想,問的不是有點廢話嗎?實際上,「吐司」根本不是 toast!那,「吐司」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吐司」的英文原來是:white bread,有些人也會叫它store-bought bread,也就是「店裡買的麵包」,或直接用品牌的名稱,例如: Taystee bread或Wonder bread。
那麼,toast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烤麵包」!只要是任何切成片的麵包在經過烘烤之後,都叫做toast。但中文中的「吐司」一詞是怎麼來的呢?在英國曾有 toast bread 的說法,只是現在很少使用了,德文等西歐語言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例如:德文的Toastbrot,指的就是「白麵包」,但在美式英語裡,筆者還沒聽過有人用toast bread的說法,toast bread則可以視為歷史或區域性的名詞。不過,無論如何,bread省略之後,toast 就只能有「烤麵包」的意思,而不是「吐司麵包」!
從這個例子我們能學到什麼呢?就是要慎防這些看起來是對應詞,實際上卻是錯誤的外來「假朋友」--Beware of false friends!中文雖然有「外來語最少的語言」的美譽(註1),但其實外來語還是不少,而且我們常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外來語應該和英文原本的意思一樣。
有些外來語,因為來自不同方言區、或因為最早引入時,大家都誤會了該字的原本意義、或因為時間久了,原意產生變化...等原因,最後導致外來詞意與原本的意思不同。有時候新的意思跟原意是相關的,例如:「白麵包」和「烤麵包」都跟麵包有關,但「白麵包」並不是「烤麵包」。所以想要把英文學好的人,就要特別留意每一個外來語在英文裡的原本意義,以免翻譯錯誤或者誤解其真正的意思。
欸,pudding的中文也不是布丁?
以下,我們再舉一些其他的例子看看。
除了吐司外,還有一些食物的中英關係有點複雜,例如台灣常見的雞蛋「布丁」的英文,並不是pudding,而是custard (卡士達),杯底加焦糖的那種布丁還有個更精確的西班牙語名稱,就是flan。
那麼,英文的pudding又是什麼呢?就是很簡單,不含鮮奶油和蛋的「慕斯」,一般是由牛奶、糖、太白粉、香草精或巧克力粉製成的樸實甜點。英語裡的mousse卻是鮮奶油特別多的一種較高級的pudding。「慕斯」這個中文外來語一樣來自法文的mousse,可是不像英文會區別精緻昂貴的mousse和平凡廉價的pudding。
英式英語中的pudding比起美式意思多元得多。pudding在英式英語裡其中一個意思是飯後甜點,跟dessert差不多 ,另外也可以指多種甜和鹹蒸糕或鹹麵糊餅,例如Christmas pudding、blood/black pudding、Yorkshire pudding等,種類繁多而有點複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搜尋更多資訊。總而言之,看到英文的pudding時,一定要先搞清楚是美式還是英式英文,接著以上下文來判斷到底是慕斯、飯後甜點、還是特定的英式蒸糕或鹹麵糊餅。無論如何都不會是中文裡的「雞蛋布丁」就對了!
「餅乾」也分美式跟英式叫法
還有其他的食物,英式和美式的叫法不同,中文的意譯因此有時也跟著不太透明,例如: 甜餅乾在美式英語裡是cookie,鹹餅乾則是cracker;英式英語中無論甜、鹹餅乾都稱為biscuit。
但在美式英語中,biscuit卻是酥餅或比士吉的意思。
另外,中文的「消化餅乾」是英式digestive biscuits的直譯,美式裡卻叫做graham crackers!
再舉兩個圖文不符的例子
娛樂方面,「撲克牌」的英文不是poker cards而是playing cards,或單純的cards,poker專門指特定的賭博牌戲。
傢俱方面則有個常用的外來語,意思跟英文原意不盡相同,那就是「沙發」。中文的「沙發」或「沙發椅」是來自英文sofa,沒錯,但英文的sofa通常專指三人座的沙發,兩人座的叫love seat,單人座的叫armchair,而不能叫sofa。
下次記得不要把lovely翻為「可愛」
上述主要在討論音譯的外來「假朋友」,其實也有很多假朋友是意譯的外來語。大多數的意譯字都是由英文原意直接翻成中文,這些字乍看之下很合理,但是有時候其實際的意思跟很多人想像的就是不一樣,因此它們「假朋友」的身分比較不容易曝光。現在我們來看看其中一個例子:lovely。
學生常把lovely翻譯成「可愛」, 甚至有些英漢字典也這樣翻。但是lovely在英文中並沒有「可愛」的意思,大家熟悉的cute才是「可愛」。英文字裡含有love,並不代表中文的對應詞一定會出現「愛」這個字。那lovely到底是什麼意思?連英漢字典都不可盡信,我們又能問誰呢?按照線上Merriam-Webster這本可靠的英英字典,lovely具有以下幾個定義:
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楚知道lovely根本就沒有「可愛」這個意思。或許讀者會認為反正意思很相近,翻譯成「可愛」又有什麼關係?其實,學外語的過程中如果累積很多「意思有點相關可是並不相等」的詞彙,最後在溝通上就會出問題,甚至可能會因為誤解而闖禍。我們來舉一個類似的例子:如果有一位外籍人士認為可以用「石頭」來指「水泥 」(此為實例),讀者覺得這樣可以嗎?
中文的「所謂」不等於英文的「so-called」
還有一些看起來很貼近中文的某一個詞,在褒貶或其他含義上卻跟中文不同。其中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so-called。
很多人,甚至很多字典,會把英文的 so-called和中文的「所謂的」劃上等號,但so-called 的意思一般是「號稱」而不是「所謂的」,例如: He’s my so-called friend.「他號稱是我的朋友!」(表示那位朋友也許剛做了一件對不起說話者的事)。如果你不知道so-called真實的意思,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會冒犯到別人!
「黑函」的英文你也會嗎?
另一個例子就是「黑函」。筆者看過有人將「黑函」翻譯為blackmail,但正確的翻譯應該是poison pen letter。下次注意不要再把「黑函」誤譯為「勒索」(blackmail)!
英文的thanks to常有人翻成「感謝」,例如:Thanks to your help, we were able to finish on time. 在這個情境裡翻成「感謝」當然沒問題,不過要留意,說話者並沒有真的向那個人致謝,他只是在指出某人對什麼事有較大的貢獻而已。再者,在這個帶有諷刺,責備別人的語句裡,thanks to就不能翻成「感謝」:Thanks to you, we had to do the whole thing over! Thanks to 在這裡可以翻成「因為」,甚至「歸咎於」。Contribute to也跟thanks to 一樣,有時候跟負面的因素並用,例如:Bad weather contributed to the failure of the project.,所以經常不能用「對某事有貢獻」來翻譯contribute to。
中文「基督」是Christ的譯音,但「基督教徒」並不等於Christian,因為在英文裡,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一樣包含在Christian這個概念裡。「基督教徒」其實等於「新教徒」,也就是英文的Protestant。中文好像沒有單獨的詞能用來翻譯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包含在內的Christian。
蛋糕?蘿蔔糕?傻傻分不清楚
有一些意譯外來語的中文翻譯沒有什麼問題,可是一旦想還原成英文的原字就會出紕漏。「魔鬼蛋糕」就是常見的例子,有的餐廳老闆也許為了省錢而自行翻譯,後果就是菜單上寫著Satan cake。外國人看了都會會心一笑,因為魔鬼蛋糕的正確說法是devil’s food cake,同樣「魔鬼蛋」的英文並不是Satan eggs,也不是devil eggs,而是deviled eggs。
最近有餐廳推出「香草雞」這道菜,英文菜單上寫vanilla chicken。「香草」這個詞原先專指「香草冰淇淋」裡的那種 「蘭科香草」,但是「香草雞」裡的「香草」並不是vanilla,而是迷迭香(rosemary)、百里香 (thyme)、奧勒岡(oregano) 這一類具有香味的葉子,所以「香草雞」應該翻為herbed chicken,而不是 “vanilla chicken”。(筆者第一次看到這道菜名的英譯後,就當笑話在網上跟朋友分享。沒想到的是,現在真的有vanilla chicken這道菜,但不是那家餐廳賣的那種「香草雞」!)
新加坡英語有個特別讓人困惑的英文意譯,就是carrot cake。carrot cake一詞本來專指用刨絲的紅蘿蔔、核桃、葡萄乾等原料做成的甜蛋糕,可是對於星馬人來說,carrot cake 就是中式的「蘿蔔糕」!這個翻譯裡,「(白)蘿蔔」(Chinese white radish)被誤譯為 carrot「紅蘿蔔」。一般英美觀光客如果在星馬點了carrot cake後,一定會大吃一驚!
總而言之,再簡單的字,包括看起來很直接透明的外來語,都要先查字典或上網查詢來確認真正的意思。這點不要大意也不要偷懶,免得將來因為誤解或誤用而出問題!
註釋:
1.請見英語島 2016 年 9 月號的「哪國語言外來語最多?」http://www.eisland.com.tw/Main.php?stat=a_unlGXZB&mid=36
下期預告:不少台灣的英文學習者所寫出的英文字跡,比起很多母語系國家的人還要整齊好看。不過,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台灣人寫的。究竟是哪個識別標記讓你穿幫呢?下次告訴你,敬請期待!
文/史嘉琳
閱讀更多「教授不點名」專欄文章:電腦版、手機版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12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 |
史嘉琳 Karen Steffen Chung
來自極冷的美國明尼蘇達州,從小跟爸爸學德文。高中開始教德、西語,同時也旁聽明大的中文課程。赴德當交換學生一年,學士(明大)、碩士(師大、普林斯頓)、博士(荷蘭萊頓)都念中文和語言學。在夏大教了一年中文後,1984年再次來台定居。1990年辭去新聞局的工作,轉到台大外文系任教,開 始從事「台式英語」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