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Goody Two Shoes" 太乖的人生有點無聊

文/史嘉琳


| Shutterstock VVO

“Goody Two Shoes”「乖小妞」是一篇寫於1765年的故事,作者不詳,而且有多種版本,真的讀過原故事的人大概不多。“Goody”是“goodwife”的省略式,是早期社會給階級較低已婚婦女的頭銜,而故事中的Goody則是個父母雙亡的小女孩,貧窮到只有一隻鞋穿。有天有位好心人可憐她,為她訂做一雙新鞋,大家因此開始叫她“Goody Two Shoes”,「乖小妞」。乖小妞沒錢上學,所以就向別的小孩借課本來自修,後來也教其他窮困的小朋友認識字,其中有一個版本的結局是早年被人領養的小弟弟Tommy從海外回來,帶回許多金銀財寶,兩個人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註1)。

「乖小妞」的故事內容是與中國「三十六孝」類似的說教故事(moral tale),小朋友只要表現乖巧就能獲得回報。一開始極受歡迎,可是漸漸不太有人看,人們也開始把表現過「乖」或「自命清高」的人叫做“Goody Two Shoes”,概念和用法上,跟中文的「乖寶寶」相當類似,不過中文的「乖寶寶」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英文的“Goody Two Shoes”卻只有貶義。筆者有次跟台灣朋友提起“Goody Two Shoes”這個英文片語,順便補充說明這種人常常惹人厭時,朋友說,「欸,這樣的人不是人人都會喜歡的嗎?」

西方文化認為太乖的人天真不懂事
這裡其實有一個大矛盾。我們固然希望人人都是好人,這樣社會不就很祥和嗎?可是實際上沒有人隨時隨地都能做個完完全全的「好人」,更何況做好人有時候也不一定「好玩」。例如,許多人認同喝酒過量不太好,可是又喜歡偶爾跟好友狂歡。這種時刻,如果一票朋友當中有人(尤其女生)說:「嗯,我覺得喝酒傷身體,所以我不喝。」,她可能會被冠上“Goody Two Shoes”的頭銜。華人社會中不乏這種情況,可是歐美文化中,人過於「好」,更容易被人認為天真、不太懂事、沒見過世面,也不好玩,因此可能會被敬而遠之,甚至被排斥。(不過,事後在別的場合「放肆喝酒」的行為也可能會被譴責。)另外一個近日常見、較輕微的例子:當純素主義者(「維根」vegan)以優越的態度對待,甚至「教訓」肉食者時,也容易被看作 “Goody Two Shoes”,主要是因為他會讓人感到自己次人一等。

日常談話中,也有排斥太「乖」的人的時候。歐美文化中,如果講話都很直、很老實,沒有常常開玩笑、講反話,容易被人看成腦筋不大會轉彎的呆子,這種個性的人交朋友可能就會稍微弱勢一點(註2)。但反過來說,向來不講一句正經話的人也不見得很受歡迎。做人有時候真的很難拿捏,不同文化之間更是如此。人與人相處,不管在哪一個社會,都會面臨差不多的問題,主要的差別在程度的不同而已。

要忍耐還是大聲說出不滿?
一般華人家庭在教養小孩時通常會強調「尊重」的概念,以不打擾他人為主,就算是想法跟別人不一樣,也會依「小事化無」的原則盡量忍過去。即使需要壓抑自己、讓自己有些不方便或委屈,也盡量不鑽牛角尖。實際上,這是一種比較成熟、需要高度自我約束能力的處理方式,西方人有時候也會這樣,但西方人也常會把「白色小謊言」掀出來,說出自己的想法,爭到底,不一定每一次都會順對方讓事情儘快過去或避免尷尬。

兩方的作法都有其道理。一般華人會希望能維持好氣氛、讓彼此相處融洽,而西方人比較敢提出挑戰別人的話, 壞處是可能會冒犯到人,可是好處是該處理的問題能更即時解決。有次參加一場畢業典禮,禮堂的冷氣開得特別強,大家都在打冷顫,擴音器也大聲到聲音嚴重失真,差點振破觀眾的耳膜--可是始終沒人講話,大家就這樣忍耐到典禮閉幕為止。沒有人想要被看作是麻煩人物的情況下,只好大家一起痛苦。這樣做難道是最體貼別人的選擇?

有位久居高雄的荷蘭籍社會學教授兼作家,名叫韋岱思Thijs Velema,在一篇「荷蘭爸爸」系列文章中說,他比較台灣和荷蘭童書後,發現台灣的兒童故事常蘊藏教育目的,例如教小朋友扣安全帶的重要性,而荷蘭童書重點則偏向娛樂,讓小孩能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到底哪個比較好?作者的結論是,「見仁見智」(註3)。

考試導向的教育制度重視「乖」孩子
父母總希望孩子「乖」、聽話、讀好書,拿到好成績,進好學校等等,可是孩子要「乖」到什麼程度才夠「乖」?台灣(和其他華人地區)的教育制度問題還蠻多的,尤其是考試導向教學問題。舉例來說,「聽」與「講」是語言學習的根基,少了聽講訓練別想把語言學好,可是台灣的英文教學裡,考試成績比一切重要,真的把英語學好並不是主要的考量。我們的孩子乖乖地順著方向歪掉的制度好嗎?還是該鼓勵孩子多問問題,多質疑現況,多想有沒有更好的作法?孩子的問題和質疑常被壓抑,社會有希望變得更好嗎?遇到想法錯誤的人或機構、不合理的對待或霸凌時,該怎麼辦?要乖乖地順著不合理的現況嗎,保護自己安全過關就好嗎?

沒有學到質疑、獨立思考和領導的「乖」孩子,可能要年紀相當大才覺悟到,社會的改變與創新,得靠自己而不能等其他人或「政府」來做。」;念書期間被禁止交男女朋友的年輕人,大學一畢業,面臨長輩的壓力要馬上找到好對象、結婚、生子育女,可是跟異性交往的經驗不多,談何容易?只有讀書考試,少了獨立的生活經驗,生命能有多少深度?鼓勵孩子念比較「賺錢」的學科或從事比較有「保障」的職業,不鼓勵他們選擇藝術、音樂、舞蹈、寫作等比較「不實際」的科系,台灣自己的創作藝術、文壇還能蓬勃發展嗎?還是只能抄襲別國的成就?只有「二手」創作藝術,能真的代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法嗎?能吸引別的國家的興趣與讚賞嗎?

今年春節有首過年爆笑歌,叫做「春節自救指南」,英譯為 “What I Do Is For Your Own Good”,由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所演唱(註4)。有幾行是這樣:

「我錯在人生規劃太簡單 還沒讀研就上班
沒聽二叔的話 去他的單位當個保安
我錯在花開了不敢去摘 大學都不懂戀愛(I just wanna live my life)
喜歡的人不是學歷太低 就是身高太矮
我應該幫國足小組出線
給宇宙飛船充電(讓我自己選吧)
一家老小的願望 都交給我來實現
我應該畢業一個月內就任總裁
閃電相親立馬結婚生小孩 最好是龍鳳胎」

 

與西方人相處最好柔中帶剛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Teresa Amabile的研究顯示,人太好,有這樣的風險:“…nice people are perceived as warm, but niceness frequently comes across as weakness or even a lack of intelligence.”(註五)意思是說,跟好人互動會感到溫馨,不過,也可能會判斷對方為軟弱,甚至智商沒那麼高,核心概念是:要「柔中帶剛」才好。當兩邊的遊戲規則一樣的時候,人際關係就比較容易經營--對台灣人彬彬有禮,通常會禮尚往來,可是用同樣柔的方式跟西方人互動時,可能會被欺負,西方人有可能藉機用「剛」去佔東方人的便宜。

要找到東西方互動之間的平衡點,相當不容易。我們都需要別人,也渴望溫暖,所以傳統的儒家價值還是要好好發揚光大與傳承下去,不過,要在現今全球化的環境中確保小孩的競爭能力,可能要稍微調整一下我們教養小孩的方式,教導他們在尊重別人之餘,有時候其實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要被別人支配,有時候為了自己,為了正義,就不能太怕得罪人,要懂得適時say “No”。

 


註解:
1. 書本封面圖片

2. 請見英語島2016年一、二月號。

3. 荷蘭爸爸:台灣的小孩好可憐,巧虎只會教他們怎麼當一個乖寶寶... 商業週刊2015.08.26 

4. 影片英文字幕版

5. Amabile,Teresa M.-P. “Brilliant but Cruel: Perceptions of Negative Evalua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York, NY, April, 1981. 28pp. 

 

 


本文摘錄自一張圖搞懂 不藏私!英文教授的看家本領 2019年05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