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天主教與東方智慧的第一座橋:嗃呣口羨 (Juan Cobo)

【閱讀重點】

  1. 西班牙道明會修士嗃呣口羨 (Juan Cobo) 十六世紀末在馬尼拉的華僑區宣教,致力融合天主教與東方智慧。
  2. 嗃呣口羨最具指標性的作品《明心寶鑑》和《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2021年再度被西班牙、台灣研究團隊重現手稿複印本。
  3. 不僅又譯又作,嗃呣口羨更將自身「漢化」,將東西文化在社會、心理、和精神距離上折衷涵化。

西班牙道明會修士嗃呣口羨 (現今文獻作高母羨,Juan Cobo,1546-1592) 十六世紀遠赴東方的馬尼拉的華僑區宣教,身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修士,他一方面亟思融入東方的文化與修為,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將天主教的教義和精神向華人世界宣揚。

根據文獻記載,1592年嗃呣口羨由日本返航菲律賓途中遭颱風襲擊,吹向福爾摩沙後遇上船難逝世。在此之後,他的作品陸續被發現、出版與研究,其中以《明心寶鑑》和《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最具指標性,堪稱華語文化著作中最早被翻譯成西方語言的作品。

《明心寶鑑》
Espejo rico del claro corazón-Beng Sim Po Cam
中譯西

《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
Rectificación y mejora de principios naturales
西譯中,以中文寫作


西班牙、台灣合作重現經典手稿

清華大學人社中心、歷史所、中研院和西班牙學者合作的研究團隊——「十七世紀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研究」——繼2018 、2020年出版兩套辭典共五部手稿摹本之後, 2021年底再推出系列第三套,《明心寶鑑》和《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的手稿複印本。

《明心寶鑑》於1595 年由道明會另一位修士米格爾・德・貝納維德斯 (Miguel de Benavides) 作序,獻給國王菲利浦二世 (Felipe II);《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1593年於馬尼拉出版,但遲至1739 年始捐贈給今日的國家圖書館。

這兩部手稿真跡現典藏於西班牙國家圖書館,研究團隊李毓中教授等人取得複印授權,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力出版,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文資再添一筆殖民時期西班牙—閩南文化交流瑰寶。


《明心寶鑑》的手稿複印本(圖片由作者提供)


《明心寶鑑》:一本給歐洲人看的「四書五經」

《明心寶鑑》成書於元末明初,內容取自《論語》、《孟子》、荀子、老莊、《尚書》、《易經》、《詩經》、《禮記》、《景行錄》…等格言警句,是為安身立命的論述精華。嗃呣口羨與經商華人 (sangley) 交遊,兩年內學記漢字三千,諳閩南話口語,吸收中華文化的哲學思維,將華人修身養性、品德薰陶的準則迻譯成西文,希冀讓已經嫻熟聖經智慧書和希臘羅馬哲人座右銘的歐洲人,可以進一步了解與東方文化契合之處。

另一方面,明朝的後兩百年恰為西班牙黃金世紀 (16-17世紀) 海上霸權,向全球擴張宣教大業的盛世,這也是嗃呣口羨的使命和天命,他希望在宗教信仰上、在科學與自然領域,可以讓東方人接受並相信這個至上唯一的主,以及有憑據論證的科學與自然法則。

嗃呣口羨和米格爾・德・貝納維德斯在馬尼拉華人聚落「巴利安」 (「澗」或「墹」,parián) 興建教堂和醫院,為改信天主教的華人服務,可見一斑。他熱愛天文數學,一般咸認《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中文首頁又名為《辯正教真傳實錄》(Apología de la verdadera religión) ]是從他的著作《天文學》(De Astronomía) 改寫成中文,而這裡面的精華又從道明會修士路易斯・格拉納達 (Fray Luis de Granada, 1588-1504) 的《信仰的象徵導論》(Introducción al símbolo de la Fe) 中擷取。
《實錄》的首頁除了繕明這本著作的名稱、出版地 (民希臘Minila,指馬尼拉)、出版者[和尚王 (指主教) 和西班牙國王]、年份[西士 1593;西士 (Jesús=Sesús),是耶穌之意,指西元1593年],還有一張圖像是一位道明會修士向一位華人展示經書,在在說明了刊著《實錄》的目的。


《辯正教真傳實錄》中一張插圖,道明會修士向一位華人展示經書。(圖片由作者提供)

拉近天主教與東方文明的距離

嗃呣口羨試圖讓中西文化合璧,雙面織毯、又譯又著的用心,無疑也是為了東西文化融合,在「禮儀之爭」中彼此寬容採用「適應策略」,亦即,在基督教義的一神論 (不崇拜偶像) 和東方文化的慎終追遠、祭祀祖先儀式的扞格,在社會距離、心理距離和精神距離上折衷涵化。試想耶穌會的利瑪竇 (Matteo Ricci, 1552-1610) 指示羅明堅 (Michele Ruggieri,1543-1607) 撰寫《天主實錄》(1584),以中文解釋天主教的教義,還有將自身「漢化」,宗教信仰採取「適應策略」,因而得以游刃有餘,在中國士林中宣教有成。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翻譯或著作;無論是道明會的嗃呣口羨或耶穌會的利瑪竇,儘管致力華文和閩南話的學習,他們身邊都需要華語母語儒士的協助,才有辦法恰確翻譯成西班牙文,或是改寫成文字優美,蘊含哲理的啟蒙書或經書。嗃呣口羨的中文教師 Juan Sami (譯名) 或利瑪竇的好友瞿汝夔 (音同「葵」),都是搭建中西文化涵化的橋樑與推手,而嗃呣口羨,更是中西歷史上開啟東西方經典古籍研究與文化翻譯的舵手。

文/ 張淑英 (清大外語系教授)

讀懂英文,看透世界,英語島訂閱制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