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你還在用俗氣的“Last but not least”嗎?

筆者在初學中文時,滿喜歡學像是「班門弄斧」、「騎虎難下」這類的成語,然後在說話時盡量找機會用。

可是,話說出口,卻看見對方愣一下、皺一下眉、歪一下頭,露出猶豫、納悶的樣子。筆者肚子裡知道一定有哪裡不對勁,就是不知道問題處在哪裡。

YouTube上可以看一些搞笑的例子:
Foreigners' Cringy Chinese Idioms (cringy ['krɪndʒi] = 令人退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xHpyN_q5WQ

美女經過,外國人:驚鴻一瞥?!

有時我的台灣朋友兼非正式中文老師會告訴我,「這個成語通常不會這樣用」,再耐心地跟我講解,這個成語通常什麼情況下,如何使用。有一次他跟我說,某天他跟一位外籍朋友出去,看到美女經過又立即消失時,外國人感嘆說,「驚鴻一瞥!」,讓我台灣朋友又佩服又好笑,怎麼會迸出這麼罕用的成語來。

大學的中文課裡,成語通常是當單字片語背,有時是從「成語故事」學來的。老師當時不一定會跟我們說,這個成語用的頻率有多高,或在什麼具體情況下適用。在這之後,我就比較小心,免得又被人說我「亂用成語!」

英文成語怎麼學?

台灣人學英文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發生。我們來分類看看,大家可以注意這些地方:

1. Avoid outdated expressions少用上古時代的英語
不好好練聽力與口說,把背單字、文法規則當作主要的學習法有很多潛在的危險。其中一種是,雖然背得出單字片語,可是不確定如何使用、抓住使用頻率、流行程度,搞不好還說出莎士比亞時代盛行的說法,早就過時了!例如,有的課本會教“Take an umbrella lest it should rain.”一類的句型,卻漏講“lest”現在極少用,幾乎只有開玩笑或諷刺時才用。(該句一般會這樣表達:You’d better bring an umbrella in case it rains.)許多英文教科書和參考書教的文法,實際上已經幾乎不用了,一用就有「之乎者也」的味道。你是一般台灣人的話,你會用「好容易才……」(= 很不容易)、「冷不防」(= 突然)、哪怕(= 就算)一類的片語嗎?

狀況:帶把傘以免遇到下雨。
課本教:Take an umbrella lest it should rain.
生活用:You’d better bring an umbrella in case it rains.

2. Avoid clichés少用陳腔濫調
英文的日常用語也相當忌諱使用cliché [kli'ʃeɪ],那些陳腔濫調、老生常談、毫無創意可言的話。

其中一個常聽到的例子就是“Last but not least”。學生滿愛用這個詞,可是好像不知道這個片語算是cliché,母語者幾乎只有開玩笑時偶爾才用,連寫作文時也會避免,通常簡單說“Finally,”就好。筆者向學生指出“Last but not least”是該避免的cliché時,有人說:「之前的老師說這是很漂亮的片語,考試可以多拿點分數,又多湊點字數。怎麼沒有跟我們說是cliché呢?」

實際上,一般老師不一定知道“Last but not least”是被視為俗氣(corny)、會讓母語者翻白眼的cliché。有人這樣形容:
“Some speakers make a little humorous face when they say it, which means ‘I know it's a cliché, but I'm using it ironically.’”

有的人在說這句的同時還會心一笑,暗示:「我知道這句是陳腔濫調,可是我是在用反諷語氣說的。」

以上這些,一般課本不會提到,老師和課本也不可能通通都說明清楚,所以每一位學習者要學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可是,字典一般查不到這種知識,cliché到底怎麼辨認出來?

有一次,課堂上在討論這個“Last but not least”的問題時,有一名坐前排的學生,臉上突然顯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說:「啊!現在我終於了解了。有一次跟外國朋友用“Last but not least”這個片語時,對方顯露出一種奇怪的表情,當時很快就忘了這件事,可是現在一講,我才終於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這位同學從此大概會更注意對方的反應,一覺得不太對時,就會馬上問對方,我剛剛説的有問題嗎?

如果平常養成每天練聽力的良好習慣,同時不只注意內容,也隨時注意每位說話者的語氣和表情,你就會累積到很多字典、課本和老師沒有跟你講過、卻極為實用的寶貴知識。只要體驗過一次母語者說“Last but not least”時的滑稽表情和語調,你就知道這個片語可能有點蹊蹺,也該進一步了解,最好直接問母語者。另一種較粗糙的方法是用Google搜尋:[“last but not least”] cliché,看看結果。建議讀者找一位線上的語言交換夥伴,以便隨時排解這一類的問題。

也有學生訝異地問,可是寫中文作文時,會巧妙地運用成語代表執筆者文學造詣不錯。為什麼之前背的那些英文片語要避免使用呢?

英文片語用得恰當,大家都會覺得口才或寫作的技巧很好,可是經常套上一些已經用爛的說法,只有翻白眼的份,所以要多讀多聽才能多熟悉母語者的實際用法。

3. Avoid empty phrases少用空話
有些片語,講了等於沒講,例如“It goes without saying”、“As we all know”一類的片語。如果真的不用說,那你為什麼還說呢?寫文章的目的是要分享讀者會感興趣的新資訊,讀者已經知道的,就省點篇幅不要提吧!尤其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誰也沒有空去看舊聞!

4. Watch language register注意語言層次
寫文章的目的並不在向人秀出你的學識有多深多廣,如果刻意用難度特高的罕用字或學術用語,除了讓人反感,往往也會語意不清,這些字甚至有的母語者不一定懂,而且可能會使得整篇文章的調調不對。寫parsimonious不如寫stingy,garner不如get或receive,neophyte不如beginner。學還是可以學,可是日常聊天和寫作裡不要隨便用,這些高檔的詞彙等你看文學原著或考TOEFL、GRE時,就有機會派上用場。

5. Watch out for stereotyped translations留意用法不同的中英直譯詞
靠單字表背單字的一個危險是,單字表提供的中文翻譯雖然可能是正確的,可是不一定適合所有場合。例如,與其用比較狹義的形容詞,有時候不如乾脆用比較籠統廣義的“good”或“not so good”。下面舉三個例子:

(1) Good vs. Delicious
delicious: 翻成「好吃」沒有錯,可是英語裡“delicious”是個強調用法。台灣人常用很多「好」來形容事情,英文也是,一般「好吃」時,我們通常會直接說“good”,除非很強調,才會用「That’s delicious!」(哇,美味極了!)


Is it good? 好吃嗎?/Wow, this is good! 哇,還蠻好吃呢!

(2) Not good vs. Uncomfortable
comfortable: 指坐起來、躺起來舒服,例如 “This chair is really comfortable.” (這椅子很舒服。)、 “I’m not very comfortable here.” (我在這裡坐得不太舒服。),也可以指心理上可以接受的事情,例如“I’m comfortable with my decision.” (我對自己的決定問心無愧。)。可是,“not comfortable/uncomfortable”並沒有「生病、身體不適」的意思,「我身體不太舒服」不要翻成“uncomfortable”,應該說,“I don’t feel [very] good.”。肯定的用法,可以用“I’m feeling really good today!”(今天覺得心曠神怡!),這裡的“good”就不能換成“comfortable”。

我身體不太舒服
(X) I’m not comfortable.
(O) I don’t feel [very] good.

(3) Good vs. Suitable
suitable: 翻成「適合、貼切」等沒錯,可是中文的「適合」和「不太適合」實際上常用來當委婉語(euphemism),英文則比較不會把suitable/not suitable當委婉語用。

這件事不太適合。
(X) This is not suitable.
(O) Nah, that’s not so good. / I don’t think that’s such a good idea.

重點是,看到英文的中文直譯,請不要直接認定用法就跟中文一樣。

6. Learn proverbs but don’t quote them directly諺語要學,不要用
有的學生跟我說,以前要背很多英文諺語,老師也鼓勵我們寫作文時多用。

英文裡,不管說話還是寫作,請都不要直接引用諺語。

什麼?那幹嘛要學?

我們先想一個類比的例子:跟朋友聊天時,如果對方突然故作聲勢地跟你說「欸,有句老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你會怎麼想?應該會有點…掉書袋吧?

英文也是一樣。千千萬萬不要說:“Well goes the old saying, …”或“As the old saying goes, …”,對方保證起雞皮疙瘩,這點課本大概也忘了警告讀者。另外,很多台灣教科書裡的英文諺語,母語者根本沒聽過,早就沒人用。筆者初學中文時,很喜歡「不怕慢,只怕站。」這句諺語……只是遇到的台灣人中,沒人聽過!

看懂諺語才看懂笑話

雖然不鼓勵直接引用諺語,還是要熟悉,因為屬於文化常識,也常拿來做新聞標題裡的雙關語和笑話的原料,這點跟中文一樣,例如:「周杰倫出輯吹毛求『詞』」 。英文的Where's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有人改寫為:“Where there's a will, I want to be in it.” (哪裡有遺囑,但願我是受益人。)。類似這樣的例子就很常見。

總之,光靠教科書、參考書、學校上課、補習課等,無法學到英文用字的sense,這種sense只有靠自己課堂外聽說讀寫的努力,加上犀利的觀察力,才能培養出來。

下期預告:Get up, sit down, think through...英語有很多這一類的「片語動詞」,意思和用法跟單純的 get, sit, think 有什麼不同?中文也有「片語動詞」嗎?下次研究看看,敬請期待!


文/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史嘉琳

老師的Tedx影片你看過了嗎?

如何用「回音法」學好英文口說 

閱讀更多「教授不點名」專欄文章:電腦版手機版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2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