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改變市場風向

相較於過去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台訪問,今年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更是大受歡迎,所到之處皆引起廣大的熱潮與回響,這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席勒的研究主題包括股價與房價的走勢預測,正好是台灣投資人非常關心的議題,因此與過去幾位諾貝爾經濟學家較偏重於理論研究,自然更得到台灣民眾的青睞。

有趣的是,在台北的演講中,席勒博士說明他的演講投影片就是2013年他獲獎時的演講內容,因為他想給台灣民眾一個深入淺出的演講,而他能夠想到的就是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說內容。因為雖然是得獎演說,但面對的聽眾不一定懂經濟學,因此要將複雜的經濟模型讓一般門外漢了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席勒教授也為投影片中的數學公式向民眾致歉,顯現出他平易近人的一面。

回到正題,席勒博士與其他兩位學者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的理由主要是表彰他們對資產價格實證研究的貢獻。在股票市場有一個很有名的理論叫做效率市場假設(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根據這個假說,目前的股價已經反映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所有訊息,因此分析師對股價的預測根本不具任何價值。但席勒的研究發現,雖然預測短期內的股價走勢是非常困難的事,但股價的長期走勢卻是依偱一定脈絡。舉例來說,股價可能反映未來現金股息的折現值,或是與替代投資的報酬率有關,當利率上升時,存款的報酬上升,這時候股票必須提供更高的股息才能讓投資人持續買入股票,如果股息一樣,但存款利息上升,投資人就會抛售股價而導致股價下跌。

除了這些因素之外,席勒教授還發現心理因素或是所謂的羊群效應(Herd Behavior)也可能造成股市表現大起大落。例如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之前,整個社會氛圍認為股市高漲是因為經濟非常繁榮,但隨著大崩盤瀕臨,開始有人認為景氣其實沒有這麼好,股市隨之修正,民眾也越來越擔心未來股價可能會更低,因而不願在低檔出手買入股票,投資與消費也變得保守,最後的結果就是造成經濟衰退與股市超跌惡性循環。對照當前全球股市的熱絡情況,根據席勒博士所創造的周期循環本益比(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to-earnings Ratio, CAPE Ratio),也就是考量通貨膨脹、調整過後的本益比,藉此扣除通膨對資產定價的影響,進而求得較真實、較理性的資產價值,目前美股經周期循環調整過的本益比已來到30.05的相對高檔,因此席勒博士雖不能斷言美股是否有修正的風險,但他承認美股可能有點貴了,至於投資人是否應該將資金轉進美國房市,席勒博士認為美國房市可能比股市更加危險。如果投資人這時不知將資金配置在那一類資產,不如去看看席勒的名著「非理性的榮景」(Irrational Exuberance),2015年已出到第三版,應該會有些心得才是。(2017.7.18)

 

# 你知道嗎?

席勒博士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除了對房市、股價提出獨特看法,也為當前的市場下了新註解,認為在文字能輕易影響眾人行為的市場,學者、投資者都應關注「敘事經濟學」。 

什麼是敘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Stories motivate and connect activities to deeply felt values and needs. Narratives “go viral” and spread far, even worldwide, with economic impact.” Dr. Shiller, 2017

席勒博士解釋:「故事能激發、連結人們的行為,深入人的價值觀跟需求。敘事方法也將帶著對經濟的影響『瘋傳』到遠方,甚至是全世界。」


本文作者:鄭貞茂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院士

跟著全球金融脈動學英文:

電腦用戶點這裡
手機用戶點這裡

收錄於英語島 2017年8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