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的社會,還不會來?

“I don't think it's time yet to eliminate cash, but I propose having a less-cash society, not a cashless one.” -Kenneth Rogoff,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Harvard University

 文/鄭貞茂

未來該拿手機,還是掏現金?

隨著農曆年的到來,國人除了換新鈔發紅包之外,同時也會採購年貨或購買年節禮物,因此每年這個時候金融機構都會比平時多準備一些現金,以因應民眾對現金的需求,形成一個農曆年才有的特殊季節性現象。

但隨著電子商務以及行動支付的流行,現在有些民眾可以透過電商或金融機構發出電子紅包,轉給親朋好友,親友間不用見面,只需輕動手指,輸入要轉帳的金額,即可發出紅包,這也意味著,未來春節金融機構可能不再需要準備那麼多的現金了。

除了電子紅包之外,科技的進步擴大了民眾的支付工具選擇,例如目前在台灣,民眾可以使用預先儲值的支付工具有悠遊卡、一卡通、愛金卡及Happy Go有錢卡等電子票證;另外也有即時支付的轉帳卡及各式金融卡,以及延後支付的各類信用卡,或是網路上所使用的第三方支付與電子支付等各類型支付工具。其至央行也正在研究電子貨幣,以便將來或許可以做為央行與銀行間的清算工具。隨著這些支付工具的創新與普及,加上政府政策推動,會不會有一天現金會完全消失,而成為歷史名詞嗎?

 

研究指出:現金使用仍相當活躍

當然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因此推動無現金社會的進展也不一樣。最近英國央行對這個議題做了一些研究,結果發現全球主要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歐元區及英國等,現金的流通量仍然以每年5~10%的速度增加。相對地,推廣無現金社會最為積極的瑞典,雖然流通的現鈔逐年遞減,但現金交易目前仍占所有銷售金額的15%。

雖然消費者使用現金的習慣受到新式支付工具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但英國央行的觀察顯示,全球現金使用仍然非常地活躍 (alive and kicking),有超過5兆單位的現鈔廣為使用,平均每一個成年人用了80個單位,另外現金交易則占所有零售交易的85%。

 

民眾覺得持有現金才安心

現金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可觸摸性(tangibility)及方便性,民眾使用現金時不需要擔心店家會不會接受,因為現金是法償貨幣(legal tender), 店家不能拒絕。如果是使用信用卡,則要擔心店家是否有刷卡機,同時,使用現金店家不會收手續費,成本較其他支付工具低廉。

現金的另一好處是做為預算的控制,因為使用現金時民眾會明顯感受荷包變薄了,但使用金融卡或信用卡,則要等到收到對帳單時才會發現花太多錢。再者,在緊急情況時,民眾也覺得手上保有一些現金才會感到安心,這是其他支付工具目前仍比不上的地方。

 

新英鈔壽命延長2.5倍

有趣的是,英國央行發現,自動櫃員機(ATMs)的數量變少,會讓現金使用變少,這與一般的直覺不一樣,因為感覺上ATM數量變少,民眾每次領錢應該會領比較多的現金才是。此外,另一個發現是,一般人覺得現金的使用有某種程度是為了避稅,因此地下經濟應該是現金需求的一個主要因素,但英國央行發 現情況並非如此。

長期來看,民眾使用現金的習慣將隨時代而演變,但現金仍將具有一定市占率與影響力,各國央行應順應時勢,讓民眾對現金的使用更安心。英國央行去年9月推出新的 10英鎊鈔票,將原本的棉花材質改為聚合物(polymer),以增加它的質感與壽命;出現在英鎊上的歷史人物則是19世紀著名文學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以增添它的文創性,提升民眾收藏與使用的意願,這些經驗頗值得我們參考。 (2018.1.12)

 


Photo Credit: Back of England/Flickr

“I declare after all there is no enjoyment like reading!”

新10英鎊底部印上《傲慢與偏見》的一句話:「我說呀,怎樣的娛樂也抵不上讀書的樂趣!」出自故事中的卡羅琳·賓利小姐(Caroline Bingley)。其實她對書毫無興趣,只是試圖用語言來打動達西先生。這樣的諷刺金句印在鈔票上,引發學界批評與討論。

 


作者名稱:鄭貞茂,金管會副主委

更多關於金融英文的趨勢評論,請點:

收錄於英語島 2018年2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