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首次提出了「心理帳戶」的概念,他認為人們除了實際的金錢帳戶之外,更會透過心理帳戶支配所得與支出,例如我們會把薪水歸到「每月開銷」的帳戶裡,而把年終獎金歸到「獎勵」的帳戶中,如果中了樂透獎金,則會歸到「意外之財」的帳戶中。
人們在消費時也會考慮到心理帳戶,例如支付水電、雜貨及伙食等「每月開銷」帳戶的金錢時往往精打細算;為了犒賞自己而花費「獎勵」帳戶中的金錢時較為輕鬆豪爽,而「意外之財」帳戶中的金錢則更容易被拿來購買平時根本不會考慮的奢侈品。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萬元的薪資、年終獎金或樂透彩金都是等值的,但人們卻會對三者作出不同的消費態度,這也說明了為何多數樂透得主會在短期內揮霍無度,甚至最終破產。了解心理帳戶對消費行為的影響,能幫助你在理財上更謹慎小心。
文/詹益昀 圖/倪子濟
收錄於英語島 2021年1月號
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