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社交的「精芬」人格:「拜託不要再靠近我了!」

「精神上的芬蘭人」簡稱「精芬」,出自芬蘭漫畫家Karoliina Korhonen的作品《芬蘭人的惡夢》(Finnish Nightmares),描述害怕社交的典型芬蘭人,避免尷尬癌發作的日常,例如:想要試吃但不想要跟推銷人員交談、和不熟的鄰居共乘電梯不知道該聊些什麼、別人坐到自己的位置卻不好意思請他起身,其實不止有芬蘭人有這些小劇場,如何維持尊重又不失禮節的距離,各國人心裡自有一把尺。

隔絕外界的一切,現代人選擇戴上耳機

社交空間分為四個層次,範圍由大到小依序是陌生人、社交、個人、親密,評斷的標準有音量、溫度…等八項參考指標,因為你可能不想聽到身旁的路人大聲嚷嚷,也不想要感受捷運椅子上有上一位乘客的體溫,戴上耳機、把報紙攤開、駝背,都是拉開和他人距離的方式。
 
.voice volume 音量
.body heat 體溫
.eye contact 眼神接觸
.smell 體味
.touching 接觸
.gender position 性別距離
.body language 肢體語言
.space context 情境



哪國人最具親切?

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是多少,不同國家有不一樣的標準,跨文化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統計42個國家近9000份數據,發現羅馬尼亞人習慣跟陌生人保持1.4公尺,跟其他國家相較起來最有「距離感」,但是和「自己人」卻又十分親近,50公分以內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從距離看社交文化,有時候別人站得遠不是討厭你,站得很靠近也不一定代表對你有意思。



不習慣眼神接觸的low-contact 文化

個人空間的界定和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距離感也會反映在言談之中,像是在拉丁美洲、南歐的國家普遍屬於 “high-contact cultures”,見面時握手、輕輕地親吻臉頰都是常有的身體接觸,而在亞洲或是北歐國家則偏向“low-contact cultures”,交談中保持距離而且尊重沉默,例如日本的茶道精神。然而接觸強度的高和低是互相比較而來,並沒有強硬的標準。

 


本文摘錄自一張圖搞懂 單字密碼 2019年09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