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糾察隊: 中文有「把」的句子怎麼翻?

如果你學過日文或德文,你可能也曾經疑惑,為什麼這些語言要把動詞放在句子的最後?

我們會感到不習慣,可能是因為中、英、法文等語言都是遵循著「主詞動詞受詞」(Subject-Verb-Object = SVO) 的基本語序,例如:

    我                        
    I            eat           rice.

  主詞          動詞          受詞
Subject    Verb         Object   

剛好這幾個語言在世界上特別強勢,所以我們才會下意識覺得其他語言也都應該是SVO型語言才對。就語言習慣來說,一般人的本位主義還蠻強的。

有人說,「動詞就是一句話的靈魂」(The verb is the soul of the sentence.)。我們可能很難想像,怎麼會有語言要等到講完整個句子才終於吐出動詞?這個關子是不是賣得有點過頭?

動詞會出現的位置其實不太一定

其實,動詞放句末並不奇怪。我們先看一下統計數字。使用SVO語序的語言,佔了世界上的35.4%左右。可是像日語和土耳其語的SOV語序(翻成中文是「我飯吃」)的語言,其實更多,大概佔了所有語言的41%[1]

(補充)

35.4%      SVO我吃飯:中文、英文、法文

41% SOV 我飯吃:日文、德文

其他:VSO吃我飯:夏威夷語和愛爾蘭語

23.6%      VOS吃飯我:馬達加斯加語

OVS飯吃我、和OSV飯我吃

除了SVOSOV,還有別種語序,像夏威夷語和愛爾蘭語的VSO (「吃我飯」),馬達加斯加語的VOS (「吃飯我」),還有屈折變化多,因而語序相對自由的語言,例如拉丁文。剩下兩種可能的語序類型OVS (「飯吃我」)和OSV(「飯我吃」)也都找得到例子,只是數量很少。相較之下,還是SVOSOV兩類的語言數量最多。

不過,把一個語言分類為SVO類型,並不代表每一句話都必須遵從SVO語序。

英文裡問問題記得倒裝

英語裡的倒裝,常常是為了滿足各種文法需求,例如在yes-no問句裡,主詞和動詞會對調位置,在wh-問句裡,當受詞的疑問詞會跑到句首,在動詞的位置。

肯定句(一般的預設語序)

He is eating a banana.

S    V                 O

他在吃香蕉

Yes-no問句 (倒裝,主詞動詞對調位置)

Is   he   eating a banana?

1   ­S       V2        O

他在香蕉嗎?

Wh-問句(wh-疑問詞從動詞後調到動詞前的位置):

What   is   he   eating?

  O      V­1  ­  S     V2      

他在吃什麼

這三種情況,中文的語序都不變,因此英語學習者容易講出像“Why you don’t know this?”一類的錯誤句構(應該說成:“Why don’t you know this?”)。

中、英文(和別的語言)裡,想特別強調某事的時候,也都會使用「倒裝句」,例如:

We have the money, but we don’t have the time.
  S     V         O

我們有錢,就是沒時間。

為了加強「錢」和「時間」的對比,這句可以倒裝為:

Money, we have – what we don’t have is time.

   O         S    V
我們有,就是沒有時間

為什麼中、英文這兩個典型SVO語言常會用OSV的倒裝句型來強調某事呢?

這就要談到句子的「資訊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了。英語教學一般比較重視「合不合文法」,比較少提到這件事。

文法和資訊價值的互動關係

講話時,除了用文法來傳達意思,我們同時也會不斷放送各種提示,讓對方知道每一個字的重要性,就是說,每個字在這個句子裡的「資訊價值」。

實際上要如何凸顯出一句話最重要的部分呢?次重要的部分又要如何處理?不同的語言會用不同的策略,同一個語言內,也有多種不同的手段來標出資訊為「重要」。

【英文】(1)重音語調[2] (2)語序[3]

很多學英文的人會忽略英語句子該有的抑揚頓挫,把每一個字都唸得很重。問題是,當每一個字都有重音時,聽者的注意力會被迫保持「全開」的狀態,聽者沒多久就累了,聽不下去。英語句子需要有輕重強弱的對比,聽者才能知道哪些部分是最新鮮、最重要的訊息,哪些是可以讓他稍微喘口氣的背景資訊。所以說英語時,千萬不要每一個字都唸得很重,免得對方跳電!

(補充)

如何運用英文重音的方式可以參考筆者之前的文章:

〈中文變好,英文也跟著好了〉https://www.eisland.com.tw/Main.php?stat=a_uGFZaUr&mid=36

【中文】語序為主

中文跟英文剛好相反。因為中文有固定的四聲,不像英文一樣主要用語調來表現出句子最重要的部分。那,還能用什麼方式呢?

語序

中文語序的基本規則是:句子面先交代話題、時間、地點、方式等相對不重要的背景資訊,句子最才是聽者最期待的重點。簡單來說,中文是先鋪陳,後講重點

舉例來說:

              

S      V1    V2    O

這個句子中,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這個人正在「看書」這件事,所以這句話用的是SVO句型,受詞「書」放在結尾。

可是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他在看書,只是要問這個人進行得如何,那回答可能會變成:

[]已經看完了

  O          V

這句話裡的「書」是受詞,卻放在句首、放動詞前而不放動詞後,因為在中文裡,曾經提過的舊資訊和句子的主題(topic),資訊價值較低,所以放句子的前面。但是動詞「看完了」卻是本句的重點,所以要放在句末。

中文裡,重要訊息放句末的原則,居然能蓋過預設的SVO語序規則。

偉大漢語語言學家趙元任觀察到這個中文造句原則,把它叫做「主題—評述」“topic–comment”的結構,提醒大家在分析中文句子和做英翻中的工作時,不要被英文SVO的句子結構牽著鼻子走,忘了把句子裡的重點挑出來放句末

消失在中英翻譯的「把」

我們做英翻中時,還有一點要考慮。剛剛那個人是在看隨便一本書嗎?還是特定的一本書?如果是之前提過的書的話,那就是特定的一本書,也就像英文的“the book” (而不是“a book”)。而且如果我們要強調這本特定的書是怎麼處置的,我們則要用一種特別的句構,「把」字句。例如:

我們會用比較高的語調強調“He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但在中文裡,卻要說成「他已經看完了。」

」是特定受詞標記,交代「書」是怎麼樣被處置的。有「把」句子結構叫做「處置式」,英文叫做disposal construction。

學英語的人為什麼要學「把」的用法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英翻中時,很多人習慣順著英文的SVO語序,總是不假思索地把動詞留在句中,忘記思索它代表的意義。下面這句怎麼翻?

The man folded his newspaper.

(A) 那位先生折起了他的報紙。
(B) 那位先生報紙折起來了

答案是B,後者好像比較貼切吧。

加上「把」,句子的動作會變得比較有意為之、比較「戲劇化」一點,我們不自覺在敘述故事時常常用到。讀者能不能自己再找出類似的例子,比較一下有「把」跟沒有「把」字句子的差別用法,和對應的英語句子?

想要比較正式、客觀、書寫時,可以把「把」換成「將」,不過一般「把」用得比較多,翻譯時要特別注意。

很多漢語方言,像粵語和閩南語,就沒有跟「把」字句完全一樣的結構,「把」是華語比較特色的句構。

長話短說,在英翻中時,要隨時注意不要一味地順著英文的SVO語序,當動詞特別重要、活躍時,看要不要用「把」字句,動詞往後挪,把句子真正的焦點(focus)放在該放的地方!

下期預告:風行歐美多年的podcasts是練好英聽,同時吸收新知的絕佳方法。如何開始?下期告訴你,敬請期待!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rd_order#Distribution_of_word_order_types; 各家說法有差異

[2] 請參閱:抑揚頓挫: 英語的語調和斷句http://homepage.ntu.edu.tw/~karchung/pubs/74_hello_et.pdf

[3] 請參考:中文變好,英文也跟著好了 https://www.eisland.com.tw/Main.php?stat=a_uGFZaUr&mid=36


作者/台大外文系教授 史嘉琳

閱讀更多「教授不點名」專欄文章:電腦版手機版

收錄於英語島 2019年5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