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開朗,語言學得越快

跟美國人比起來,台灣人似乎比較「害羞」。這來自很多層面,一是傳統儒家價值觀,要尊重、禮讓、不搶風頭,同時要謙卑、少炫耀、多讚美別人。久而久之,這容易在課堂上延伸出一些問題,像是單向的教學模式、不鼓勵發問和參與、甚至責罵發問的學生,最後還可能養成學生怕被譏笑、被動的態度與習慣、以及少做少錯的基本生活策略[1],而且因為「大家都這樣」,畏縮反而不會被視為奇怪或不好。

再來是平常缺乏聽力與口說訓練,例如看電視電影時,台灣人多依賴看字幕而相對忽略聆聽台詞[2]、英文課較少練習聽說能力、國文課也較缺乏演說的訓練……這些對自信心都會雪上加霜。

害羞不等於內向

先澄清一下:「害羞」不等於「內向」。內向的人也喜歡跟別人互動,只是更喜歡深入的一對一交流,不大喜歡寒暄,覺得人多的地方很累人,不過,並不怕一個人在台上對很多人演講。內向的人需要充分獨處的時間來「充電」,外向的人則剛好相反,他們靠跟很多人的互動來充實能量。

 害羞則不同。「害羞」的定義是,遇到不熟悉的人或環境,沒有自信心,不知道怎樣接近陌生人, 常舉棋不定,因此容易造成大家的尷尬。

害羞將使人落於社交劣勢

通常西方國家裡,外向的人佔比較多優勢,較nerdy、愛讀書、內向的人常會受苦、甚至被霸凌。雖然最近有人開始注意內向人士的特別處境與權利,可是一般還是會鼓勵內向和害羞的人,為了拓開自己的社交圈子與事業的未來發展,要多向外向的人學習做人處事的技巧。

正在學英文的外籍人士更容易吃苦。西方國家歷年來已經發起過數次的社會運動來反對各種歧視別人的行為,包括基於不同種族、性別、身心障礙、性向的歧視行為,可是還有一種有待重視,就是基於不同語言能力和不同發音與腔調的歧視行為,也就是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這本新書所探討的主題。

作者談起,赴國外前,很多準留學生常會滿心期待的想未來留學生涯如何的美好:

“… participants often spoke about how their decision to study abroad was partly motivated by dreams of being part of a multicultural inclusive student body…hanging out in a cool café in Sydney and chatting away in their fluent English…”

不過,他們在國外的現實生活跟原來所想像的往往不太一樣:

“…Unfortunately, in real life such scenarios hardly ever happened…Making friends, joining study groups, and collaborating in groups turned out to be extraordinarily difficult…locals stick to themselv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ick to their co-ethnics(同族的人). The campus advertising images of happily collaborating diverse student groups only seem to happen for the camera…”

有一名來自台灣的留學生還這樣說:

“Sometimes in group discussions everyone was talking and giving opinions. They don’t notice you. They ignore your opinion. They would stop when you are talking, but after you finish they go back to their own discussion. You feel bad about it. I had doubts about my English being good enough. Later I found, nah, oth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ld me they all felt it. They felt the same. So it was not only my problem. I thought it may be a bit racist.”[3]

害羞的人被冷落在一旁

筆者身邊相似的案例也不少,例如最近有一名學生赴加拿大參加學生國際會議,回來後,她說她的經歷與感受,跟上述的學生很類似,讓她既失望又憤慨。另一名學生則在荷蘭觀察到,大部分台灣學生雖然很熱心介紹台灣文化,卻沒多少人加入當地學生活動,有可能是覺得別人不容易聽懂他們的英文,一方面則是因為害羞,所以不容易跟當地人打成一片。

語言能力固然重要,應多加練習,但如何打破害羞的習慣呢?有位英語講得實在不怎麼樣的留荷台灣籍女同學,不管三七二十一盡量用她的破英文拼命跟大家說話,結果當地人就比較能接納她了,反而是害羞的人一律被冷落在一旁。

改善害羞的5種方式

實際上,克服害羞比你想像的容易。

1. 可以先從下定決心練英文開始。

記得每天用「回音法」做聽講練習。這樣講話會比較溜,錯誤也可以減少,若有上英文課,則無論如何要在課堂上逼自己多舉手發問和參與,不要怕犯錯,臉皮厚一點,下次改過來就好;

2. 要多注意國際新聞時事,以及外國人關心的話題;

3. 遵守基本禮貌的同時不要

客氣,不用像在台灣一天到晚動不動就「不好意思……」,把話直接說出來;

中西方做人的遊戲規則不同,你在西方社會中太謙卑,別人真的會以為你不太行,太讚美別人,他們容易信以為真,到頭來你還是貶低自己的地位了。西方人通常只有在自己知道自己很強勢時,才比較敢謙虛,要不然太謙虛會對自己不利。

4. 講話要清楚大聲

不要像Seinfeld這一集[4]裡的“low talker”,考驗別人的耐心,又搞個大烏龍;

5. 另外,尤其是男生,說話時不要一邊笑一邊說話,這樣做會讓對方覺得你很沒有自信心

要把英語學好不只要練聽力與口說,還要練習做個更開朗、主動、不怕應對的人。人越開朗,語言能力進步得越快,語言練得越好,交朋友、融入當地生活越容易。

下期預告:常有人問,KK音標和自然發音法phonics,到底哪一個好?這其實不是個二選一的問題,下期討論看看,敬請期待!



[1] 請參閱本刊2016年4月期「同學,給我一點Feedback」。

[2] 請參閱本刊2016年10月期 「看『中文字幕』會影響英文聽力嗎?」。

[3] Piller, Ingrid.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Sociolinguis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p. 152-3.

[4] Seinfeld: The Puffy Shirt, 第5季第2集, 首播日 9/23/199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RoXoh6aks


作者名稱:史嘉琳

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台大外文系教授

閱讀更多「教授不點名」專欄文章:電腦版手機版

收錄於英語島 2017年9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