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裡的辱華貶稱

庚子鼠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武漢爆發,疫情從爆炸中心向四方擴散,不僅蔓延中國全境,亞澳歐美均受到波及。

語言會與時俱進,種族歧視卻不會消失。

中國境外的反華情緒一直都有,只不過時隱時顯,這次的新冠肺炎事件成了新的導火線。媒體報導,華人在西方世界遭遇到的行為歧視明顯增多,西方人分不清亞洲面孔,因此台港日韓的狹義東亞人士全遭池魚之殃,屬於廣義東亞的東南亞人亦難倖免。

歧視也反映在語言上。英文存在著許多「族裔貶稱」(ethnic slur),由於歷史上的原因,有一大塊是針對華人的。在西方人的眼裡,東亞人幾乎是一個樣,因此辱華、辱亞詞語的誤用與混用,長久以來都是個常態。

這次嚴重的公衛事件,讓英文的辱華貶稱又紛紛冒了出來。辱華貶稱到底有哪些?為此,我參考了十餘部相關的權威英文辭書,花了點時間做了些研究,整理出一份比較全面的詞表,中性地談論語言,就事論事,無關國族認同。我們不應幸災樂禍,因為每個人都是將來可能的受害者。某些詞語或許刺眼,讓人聽了、看了產生強烈的情緒,然而若能先有所掌握,心裡有個底,知道該如何因應,才不會天真到「被賣了還幫人數鈔票」。

著名詞典也收錄各種辱華字眼 

我先從「以義領詞」的分類詞典切入,查閱了相關詞條,整理出大致的範圍。

接著進入「以詞釋義」的語文詞典逐一求證,除了《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和《維基詞典》(Wiktionary) 之外,我還特別仰賴專門的俚語詞典。

我的研究結果顯示,英文裡的辱華貶稱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出不少,包含拼法不同的變體,起碼有50個以上。翻譯時如果籠統地以一個「中國佬」用到底,未免過於敷衍。這些貶稱各有其來源內涵,中文難以找到完美的對應,因此翻譯只能另謀出路,見招拆招。我的基本策略是,一方面反映英文詞語的源流,一方面顧及「華語人士」的感受,希望華語人士看到這些中譯的貶稱時,心中能夠浮現程度類似的不悅。

中國人或華人的標準說法就是:Chinese

最常見的辱華貶稱當屬Chink(支那人),冒犯性和常用度都相當於nigger(黑鬼)。一般認為,Chink是由China(中國)或Chinese(中國人)變異而來,不過也可能來自中國人的客套話「請請」,抑或結合了chink(細縫)的意象,因為對西方人而言,中國人都是小眼睛的瞇瞇眼。Chink另有Chinkey、Chinkie、Chinky(小支那)三個同音異形的變體,此三者尾音的 [i] 代表「小」、「親暱」、甚至「不屑」。Chinky-chonks(支那族)由Chinky重疊變化而成,是個複數的統稱。

在此必須澄清一下,Chinese是英文裡「中國人;華人」的標準說法,絲毫沒有歧視貶損的味道,網上謠傳說Chinese是個貶義詞,這是毫無根據的假消息,切勿相信。

Chinaman、China boy其實都是不禮貌的!

同一類的貶稱還有幾個。Chinaman(中國佬)為其一,中譯時用稍表不屑的「佬」,可以傳達英文隱含的些許輕蔑之意。China boy(中國小子)為其二,貶抑程度略強,因為舊時主人把僕人喚作boy。我之所以把boy翻成「小子」,是因為中文的「小子」除指男孩子之外,也是對人的貶稱,可用來與boy對應。Chinee(中國您)為其三,是Chinese的變體,Chino(中國儂)為其四,是China的變體,此二者中譯時我故意扭曲發音,以「您」和「儂」替代「人」,藉此反映英文的嘲諷之意。

China還隱藏在兩個縮合詞裡。其一為Chicom(中共),此乃Chinese Communist(中國共產黨人)縮合而成的簡稱。其二為Chinazi(赤納粹),結合了「中國」的China和「納粹」的Nazi,是因香港反送中運動而竄起的新詞。

還有兩個與地名有關的貶稱。一個是celestial(天朝人),因為中國自古以天朝(Celestial Empire)自居。一個是Oriental(東方佬),代表了歐洲中心主義的觀點。

西方人的slit-eyes、pancake face不只形容外貌,還多了嘲諷

另有一類貶稱跟身體特徵有關。首先是眼睛。刻板印象裡的東亞人眼睛有如倒八字,因此英文用slant和slope這兩個表「斜」的字眼來調侃,如slant-eye(「吊眼的」,又作複數形的slant-eyes,以及簡化版的slant「吊眼仔」),嘲弄的是東亞人的眼角上斜。另有一個同義詞slope(「上斜眼的」,也可加個尾音 [i] 拼成slopey或slopy,還可加個表貶後綴-head作slopehead「上斜眼仔」),一樣代表英語人對東亞人的鄙視。這裡翻譯時用「仔」表調侃,「的」是「的人」的省略,也可傳達類似的味道。

東亞人的眼睛偏小,西方人看來就像瞇成一條縫,所以出現了slit(瞇瞇眼),也寫成slit-eye或slit-eyes(瞇瞇眼)。zip(拉鍊眼),亦作zipperhead(拉鍊眼),或許指的是眼睛瞇成一條線,就像拉起來的拉鍊一樣。

用身體特徵來侮蔑華人,首要是眼睛,其次是臉和頭髪。相較於西方人,東亞人的五官沒那麼立體,加上臉形偏圓,因此英文多以平、圓的物件來嘲諷,如五官平板如圓薄餅的pancake(薄餅人)和pancake face(薄餅臉),以及淺平如圓形平底鍋的panface(平底鍋臉)。清朝時中國男子留辮子,因此pigtail(辮子人)也成了華人的貶稱之一。

華人的膚色到信仰,都能成為貶抑字素材

膚色也是個重要的歧視來源。我們是黃種人,覺得「黃種人」這個說法再正常不過,可是英文的yellow用來指人種時卻是個輕蔑語,比如yellow peril(黃禍,指威脅,也可指人或國家)。其他相關的貶稱有yellow(黃皮膚的)、yellow face(黃臉人)、yellow monkey(黃皮猴)、yellow nigger(黃鬼)。另有個nig-nog(黑黑),本指黑人,也可轉指亞洲人,此乃由「黑鬼」的nigger截短後再經部分重疊而成。把nig-nog去掉前一半再加尾音 [i] 而得的noggy(小黑仔),後來專指亞洲人,因其膚色較白人深。 

有些貶稱跟抽象的特質有關。monkey(猴子)用途多元,也可以是白人對有色人種的貶稱,言其像人但次一等,亦可簡化為monk(猴仔)。gook(咕嚕人)來源不明,有可能是模仿東亞人講話他們聽不懂,咕嚕咕嚕的。gook與Chink的地位類似,冒犯性強,常用度也高。coolie(苦力)跟職業有關,因為亞洲人早期多做非技術性的體力活,社會地位低人一等。chow(炒仔)也拼成chow-chow(炒炒),可能源自表「食物」、有中文淵源的chow,以食物來轉喻人。Buddhahead(佛仔)跟信仰有關,因為西方人認為東亞人普遍信「佛」(Buddha)。

ching-chong、Ling Ling都不是可愛的小名

另有些貶稱來自人名。ching(清仔)為其一,或重疊拼成ching-ching(清清),可能源自刻板印象中的華人名字。另一個ching-chong(清種)特別值得一提,這是模仿華人名字的語音特徵而來。在漢語拼音(Pinyin)之前,威妥瑪拼音(Wade-Giles)是漢字拉丁化的傳統作法,國語的ㄐ、ㄑ、ㄓ、ㄔ在這個系統裡都轉寫成ch(廣東話也有類似的現象),而漢字的尾音又多見n或ng,所以ching-chong是調侃華人名字的戲謔之作。我用「清」來譯音,是希望能有「滿清」的聯想。

還有,pong(彭仔)也是模仿華人名字而來,Ling Ling(玲玲)則是最新的網路梗,源自常見的華人名字,本指超厲害、超認真的華人女性。John(強仔)是真名不詳隨便給的稱謂,也作Johnny(強尼)、Johnny Chinaman(強尼中國佬)。

既然無可避免,不妨以智慧和幽默來化解

在白人為主的英語世界裡,存在著ABC(美華)的說法,此乃American-born Chinese(出生在美國的華人)的縮寫,許多華裔美國人(Chinese American)都認為此語帶貶。另有一個banana(香蕉人),指的是有著黃種人的外表,抱持的卻是白種人的價值觀,也是個貶稱。

上述的這些英文辱華貶稱有50餘個,絕大多數都是俚語的屬性,並且跨越不同的地域(英、美、澳)和年代(有些現在已經不太用),常用程度與冒犯等級也各不相同。語言是活的,有新陳代謝,有復古創新,這些詞語雖然比較全面,但也無法窮盡。

我們不用族裔貶稱去傷人,也無須為這些負面的詞語而難過生氣。無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萬一碰到了,除了知己知彼,更應該用智慧和幽默來化解,對吧?


文/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曾泰元

收錄於英語島 2020年4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