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沙漠新娘

下個月四日(2021年1月)是三毛逝世三十週年。

二十世紀70—80年代曾經讓三毛聲名大噪,捲起「三毛旋風」的台灣,爾今不知是否斯人已逝,歲月無聲?而當時三毛充滿異國情調的沙漠戀情和流浪者之歌的橄欖樹,卻在她逝世三十年後的今天,在西班牙似有「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般的氣勢。

忠實呈現三毛經典,西班牙導演親赴台灣

十月初西班牙兩位女導演瑪爾妲・阿麗巴斯(Marta Arribas)和安娜・佩雷茲(Ana Pérez de la Fuente)攜手合作推出新作《三毛—沙漠新娘》(SanmaoLa novia del desierto),時間上,該是紀念行將到來的三毛三十週年忌日,也向這位以旅行遊記書寫西班牙人文地景的女作家致意。

《三毛—沙漠新娘》是一部紀錄片,擷取了三毛在撒哈拉、迦納利群島等地與荷西共度的沙漠風情照;生前在台北的生活拾綴、文藝活動和訪談影片,讓三毛原音重現;當中也挪用了《滾滾紅塵》的片段,透過林青霞的角色映照三毛的心境;若干不易取得的場景便以類似《娃娃看天下》(Mafalda,瑪法達;三毛翻譯)的動漫方式呈現。

這當中,最重要的寫實素材應是兩位導演2017年10月底親訪台灣,為期一週的四處取景,和三毛家人的訪談、捕捉台北街景的鏡頭,並在臺大圖書館取景,邀請我從文學、社會影響、校園民歌……等面向,談談三毛對當時讀者的影響、旅行文學的風潮,以及和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異同。

打破語言藩籬,三毛典藏風靡西班牙

其實,在兩位女導演來到台灣之前,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已經和「小鼠」出版社(Rata_)合作,以 2011年皇冠紀念三毛逝世二十週年發行的「三毛典藏」為本,出版了西班牙文和加泰隆尼亞文版的三毛遊記三部曲一、二兩冊:  《撒哈拉日記》(Diarios del Sáhara,2016);《迦納利群島日記》(Diarios de las Canarias,2017;取自《夢中的橄欖樹》),對三毛的作品已有些認識,以便更深入探討這位風靡華人、在大迦納利島(Telde-Gran Canaria)墜入情網築愛巢的台灣女作家的一生。第三部完結篇於 2019年出版,題為《無方之地日記》(Diarios de ninguna parte),擷取自《心裏的夢田》、《稻草人的微笑》、《雨季不再來》若干篇。

文化魅力帶動商機,西班牙打造「三毛之路」

三毛對西班牙有何意義?或是西班牙讀者如何看待這位華人作家?以西班牙出版書市處理廣大眾多的國際作家或華人而言,這是一小步;以台灣的作家或作品在西班牙出版而言,是台灣的一大步;以西班牙各大媒體稱三毛為中國作家的方式,或許又引發了身分認同的辯論;再者,大陸官方不遺餘力,和迦納利群島自治區政府聯手紀念宣揚,把三毛拉抬到西班牙文化觀光的「文學路線」境界——以「三毛之路」吸引眾多陸客以及遊客(尤其年輕學子),頗有與「吉訶德之路」(Ruta de Don Quijote),「小癩子之路」(Ruta del Lazarillo),「熙德之路」(Camino del Cid)等經典文學人物並駕齊驅的態勢,堪稱是民族主義結合文化商機的發想與競逐。

以巴塞隆納自治大學(UAB)翻譯學院試圖創建「漢學與華文翻譯中心」的視野,能夠關照到台灣的觸角,足以展現他們的氣度和獨立(宏觀又自主)。以大陸中學、高校每年進入西班牙求學的眾多學子而言,傳遞出「我來西班牙因為我讀了三毛」的「通關密語」,足以讓西班牙學界、文化界驚訝地想要一窺三毛的世界。

從藝術本質出發,才能真正認識三毛

台灣唯一的一本西文期刊Encuentros en Catay年刊,今年也提前推出「三毛紀念專輯」,從台灣、西班牙、台灣的西語學界、西班牙和台灣文學的角度透視,希望深化三毛的研究和西班牙的連結,一如詩人瘂弦〈百合的傳說—懷念三毛〉提到的「我想紀念三毛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應該拋開三毛的傳奇,拋開文學以外的因素,客觀、冷靜地面對她的作品,研究她特殊的寫作風格和美學品質,研究她強烈的藝術性和內在生命力,才是瞭解三毛、詮釋三毛最重要的途徑」。

無獨有偶,2017年阿根廷、智利合作的一部影片也叫《沙漠新娘》,頗受好評,也是由兩位女導演執筒編劇。故事描述一位54歲的中年婦女,長年替布宜諾斯艾利斯一戶人家幫傭。結果這戶人家決定賣掉房子,女傭只好接受另一省份的工作,必須橫渡沙漠,漫漫長路,當中發生許多驚險遭遇。「富貴險中求」,多舛的遭遇也正是轉運的契機。這些境遇,三毛在《撒哈拉歲月》也都有類似的描述。

沙漠地景、旅行文學、社會學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研究、女傭聘僱的主雇關係……,這些在學術理論和文學書寫上,都可以成為跨文化研究的新題材新視角,如真有三毛逝世三十週年的紀念意義,就該從文化、文學研究著手。


文/清大外語系教授 張淑英

收錄於英語島 2020年12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