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變好,英文也跟著好了

文/史嘉琳 (Karen Steffen Chung)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學過英文的人常會認為,英文文法有點複雜,甚至有點「多此一舉」,不像中文「沒有文法」、沒有麻煩的詞尾等變化,而且用中文交談,大家不是能溝通得好好的嗎?

可能真的有人認為「中文沒有文法」,因為沒有屈折變化(inflection,像go, goes, going, went, did go, have gone和book, books; child, children等),更因為一般台灣的國文課裡也沒有教中文文法,不像大陸,一般學校就有「漢語語法」課。中文的確不像英文,需要記得加一堆文法詞尾,可是,這就代表「中文沒有文法」嗎?

實際上,「文法」並不侷限於時態與複數的詞尾變化,文法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表現方式就是語序word order,就是說,哪個詞放前面、中間和後面,而中文文法是以語序為骨幹。

 

中文句子最重要的資訊要擺在句首、句中、還是句末?

先考一下讀者:中文句子裡,最重要的資訊(就是「重點」,「the point」)擺哪裡,在句首、句中、還是句末?其實這點搞不好是中文文法的核心問題。這點能掌握住的話,英翻中、中翻英時,不容易把句子的焦點(focus)擺錯地方,語言交換教外國人中文時,也比較不會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困擾,對方問你A句和B句到底哪裡不同,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能那樣說時,你可以輕鬆提出答案,不用瞎掰。

這個問題從英翻中的角度來探討,比較容易看出中文的特色。

這一句話選自John Steinbeck一篇叫做「Johnny Bear」的故事。

故事中,敘述者需要決定,到底是租一間房間?

  1. 比較好、可是比較貴、離工作地點比較遠的房子,
  2. 還是就近租一間較廉價可是比較不舒適的房間?

敘述者後來還是選擇比較近的那間,主要的理由是:「After all, I only slept in the bare cold room.

這句話該如何翻成中文呢?筆者用這篇當教材時,大部分的學生就直接順著原文的語序說:

畢竟,我就只有睡在那間空蕩又陰冷的房間裡。

這樣翻對嗎?好像原文所有的意思都翻出來了,不過,我們先問一下自己,這句話要傳達的重點是什麼?跟中文譯句的重點一樣嗎?

問過的人都說中文譯句的重點好像是:「這房間空蕩又陰冷,所以一定很不舒服。」

可是其實原文要講的重點是:「這間房間,條件雖然較差,可是因為我只用來睡覺,白天不會經常在家,也不準備常常在家裡招待客人,所以房間的那些缺點其實對我影響並不大。」

所以中文實際上應該這樣翻才對:「畢竟,那間空蕩又陰冷的房間,我就只用來睡覺而已。

中文裡,無論如何,重點一定得放句末

 

中文重視語序,英文重視語調

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中文跟英文一樣,主要的語序是SVO (Subject – Verb – Object),就是主詞先講,再來是動詞,受詞放最後,例如,「他(主詞)愛看(動詞)電影(受詞)。」可是中文又有另一個必須迎合的要求,就是最重要的資訊要擺在句末。那,萬一句子的重點是主詞或動詞的話,該怎麼辦?只要是句子最主要的重點,就必須想辦法擺在句末,例如:

淑珍打掃房間了。」Sue cleaned the room這句話的重點好像是說,房間現在乾淨了,不用再為這件事煩惱了,並沒有特別強調打掃的人是「淑珍」,可能平常負責打掃的人就是她。如果要強調打掃的人是誰,就要把打掃的人挪到句末去,例如:「這次打掃房間的人是淑珍。」SVO雖然是中文句子的基本結構,可是為句子做最後語序上的決定權,還是在於「重點放句末」的原則。

那麼,如果上面這個英文句子要特別強調打掃房間的人是誰,要怎麼寫呢?其實有好幾個不同的處理方式。以下有三種可能的英譯方式:

(1) Sue is the one who cleaned the room this time.(句首)

(2) This time it was Sue who cleaned the room.(句中)

(3) The one who cleaned the room this time was Sue.(句末)

這三種譯法,都跟中文一樣是用語序來強調打掃的人「是誰」,可是實際上,較常用的方式,光用文字寫,看起來就跟原句一樣:

(4) Sue cleaned the room.

英文經常不用語序表現出重點是什麼,用的是語調。這種處理的方式,因為沒有任何詞尾或語序變化來讓讀者知道重點在哪裡,只能用黑粗體字或斜體字來讓重點字看起來較突出。可是說話時,講話的人會用一個特別高的語調來唸出「Sue」這個字,讓聽的人知道,他認為Sue竟然會打掃房間是件新鮮又罕見的事。

中文和英文,雖然是毫無親緣關係的兩個語言,可是結構上相當相似,像的地方遠比不像的地方多,不過在語調這點上,差別就很大。說英語時,語調會隨著說話者在當下想要強調什麼而跟著改變1,中文每一個字的聲調卻是固定的,不能隨便因語調的要求而改變。這就會讓學中文的外國人相當困擾,不知不覺在強調某事時,中文四聲會亂掉,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2015.10.24北京清華大學的中文演說2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其實可以多聽這個演講,從祖克伯不很標準的中文可以多體會,外國人聽「台式英語」的感受,也許會刺激你多注意你的英文文法與發音!)

 

從句子結構看,西方人講話比較直,華人說話前先鋪路

「重要資訊總擺在句末」這個結構,是漢語語言學尊師趙元任先生(Y.R. Chao)所分析出來的,再把它命名為「topic-comment(主題-評論)」的結構。依照這個結構,句子的「topic」,也就是大家已經放在心上又感興趣的主題,要先宣布,後面才講出有關這個主題的新鮮事,或「新資訊」,例如說,「書已經看完了。」在這句話裡,該「書」是大家所關心的話題,而並非主詞,「已經看完了」是大家本來不知道而想知道有關這個主題的新鮮事。另外,瑣碎的背景資訊,諸如時(「今天早上」)、地(「在學校」)、原因(「因為趕時間」)、方式(「用手」)等也都要放句首

多了解這個「主題-評論」結構,就可以多瞭解華人文化。華人有時候可能會認為,西方人講話比較「直」,比較不會慢慢地切入敏感話題,就直接把它講出來。一般華人的習慣是先鋪個路,讓聽的人有個緩衝、做好心理準備的機會,才把比較有震撼力的事情講出來,例如:「不好意思,因為早上出門比較急,所以就忘了帶要還給你的書,很抱歉!」英語母語人士可能會直接說,「Ah, I forgot to bring your book! I was in such a hurry this morning, I just forgot! Sorry!」華人習慣先講前因後果,最後講重點,不只是一般禮貌、儒家思想與家教的關係,而是中文文法的設計根本就要求說話的人一定得這麼做,反過來說,語言結構上也就能看到文化上一些核心價值的返照。

因此,西方人看華人的作文,常會覺得有點拖泥帶水,拖拖拉拉半天才講到重點。新聞報導、一般報告性的文章尤其常看到有類似這樣的開頭:「近年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多元化、民主化…」英文如果這樣寫,讀者恐怕沒耐心讀下去,重點還是先睹為快。

多瞭解中文文法,除了能讓你避免一些翻譯上的陷阱,也能讓你教外籍人士華語時比較專業之外,更能讓你對自己的文化獲得更深一層的認識與體會。

 

推薦的中文文法書

1. Yuen Ren Chao趙元任.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國話的文法》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英文版)這本雖然已經絕版多年,不過,網路上應該還找得到二手書,圖書館可能也有收藏;呂叔湘的中文摘譯本《漢語口語語法》(簡體版)也可以參考。

2. Claudia Ross & Jing-heng Sheng Ma.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Grammar: A Practical Guide《現代漢語實用語法》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6.(英文版,有繁、簡的中文例子)

3. 吳穎《輕輕鬆鬆學語法: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綱要》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11.(簡體版)

另外,師大書苑Lucky Book Store和若水堂各分店有很多中文文法書和對外華語教材,值得逛逛參考一下。

 

註解

1. 其實英語語調不只用來「強調某事」而已,想知道詳細的英語語調規則請看:「抑揚頓挫:英語的語調和斷句」

2. 2015.10.24 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在北京清華大學演講

 

 

下期預告:「他高」、「他很高」、「他高了」這三句話都合文法嗎?意思上有什麼差別?

下次再談幾個中文文法問題,敬請期待!

 

收錄於英語島 2016年6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