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緬甸——神奇的國度

文/梁東屏

第一次去緬甸是二零零零年,到了機場之後,印象最深的就是除了男人之外,老老少少(包括男童)臉上都像印地安人,用黃色的顏料畫著各種花紋。由於那時對緬甸一無所知,剛開始只覺得怪異,不知是什麼風俗,也沒多問。

後來問我雇用的翻譯,才知道是緬甸人用的「面霜」。是用一種名叫坦那卡的木頭磨成粉,和水成糊狀,然後塗在臉上,據說可以抗炙熱的陽光,保持皮膚美白。

但奇怪的是,緬甸人又不是把坦那卡很均勻的抹在臉上,而是畫出不怎麼對稱的線條或圓圈。

這種坦那卡面粉到處有賣,市場裡更有很多攤販當場磨粉,許多緬甸人則是直接買木頭,回家自己磨。我有次也買了一盒,塗在臉上,總覺得一直有東西黏在那兒,很不舒服。

坦那卡的目的是美白,可是緬甸人從早到晚把坦那卡像鬼畫符塗在臉上,既不美又不白,讓人想不通。

我後來又問了緬甸友人,她說坦那卡的樹皮具有消炎的效能,塗抹在臉上可以抑制青春豆的生長及防曬,被視為是緬甸傳統「國粉」,象徵整潔、美德甚至是藝術的一部份,如果女性臉上沒有塗上坦那卡,是會被長輩唸的。因此不分男女老少洗完澡、臉,身體一定抹上。

她也說現磨的坦那卡有股很清香的氣味,成品則加了化學香味。塗抹的方式並沒有規定,男生塗的比較隨性,女生比較講究,塗在臉上後做一些花樣變化來增添美感,去除單調呆板,甚至於威猛的軍人,背著長槍,臉上塗著樹粉,還頗有「突擊隊」的 Fu 呢。

緬甸的天然日用品還不只坦那卡。有次參觀一座寺廟,導遊指著廟裡的一棵樹滔滔不絕講了半天,從果實、花朵、樹葉、樹幹,無一不可用,都和生活息息相關,簡直就是神木。

其實那種樹別的國家也有,只是緬甸相對落後,很多東西就地取材,反而成了一種特色。

有次經過一處工地,那真是蔚為奇觀,因為沒有重器械,完全靠人力,工人多得難以想像,一個接一個樣螞蟻搬家似的扛著磚頭、水泥爬上咿咿呀呀竹製的梯子,僅是一個大約獨棟兩層樓的工程,至少有一百個工人穿梭其間,嗡嗡嗡地忙。

還有回去浦甘,那裡的佛塔群全球僅見,美不勝收,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婆羅浮屠,恐怕都得靠邊站。但更讓我心喜的是,當地的交通工具是馬車,不僅僅是觀光客,當地人也都是乘坐馬車,既不污染又浪漫。

仰光是緬甸第一大城,留下很多美麗的殖民建築,雖然建築因欠缺保養而斑駁,人行道更是坑坑疤疤,但是很難不讓人想像起其往日的輝煌。而這個大城卻有個特色,就是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發電機,因為天天停電。

另外一個「很緬甸」的特色,就是夾腳拖鞋。

緬甸「民主象徵」翁山蘇姬有次參加紀念她的父親、緬甸獨立英雄翁山將軍遇刺之日的「烈士日」活動。她當天穿著素白上衣,黑色的緬甸紗龍(Longyi),披著黑色圍巾,足登夾腳人字拖鞋,畢恭畢敬地在父親墓前獻花。

足登人字拖?

沒錯,足登人字拖。而且不僅僅是蘇姬自己足登拖鞋,當天陪她一同前往祭拜的「全國民主聯盟」要員以及政府官員,全都穿著夾腳人字拖。

這是因為拖鞋在緬甸不但是大眾最重要的穿著用品,還相當正式,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我在二零零七年九月前往仰光採訪「袈裟革命」,當時軍隊開槍而民眾四散奔逃之後,現場的馬路上滿滿的都是遺留下來的人字拖,蔚為奇觀。所以在緬甸,可以說人人都穿拖鞋,絕不誇張。

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九日以國家副主席身份訪問緬甸抵達仰光國際機場,當時的緬甸外交部長年溫在機門迎接時,就是穿著拖鞋。

緬甸人穿拖鞋有其特殊的傳統,很多人都會說緬甸太熱,所以大家才習慣穿拖鞋。實則這個說法似是而非,試問,東南亞國家裡哪有不熱的地方?可是只有緬甸人一天到晚穿拖鞋。

認真研究起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緬甸是個佛教盛行的國家,到處都是寺廟佛塔,而緬甸人又虔誠無比,幾乎到了見廟就拜的地步,但是在緬甸要進入寺廟佛塔,一定要脫鞋,任何人都不例外,也因此而形成了緬甸人習慣省事而穿拖鞋的文化。

更有意思的是,因為大家都穿拖鞋,所以緬甸拖鞋必須作得很堅實耐用、美觀大方又兼具舒適。

所以緬甸拖鞋清一色以防滑耐磨的橡膠作底,鞋面則有各種材質,最常見的是皮質,但幾乎所有的鞋面都以柔滑色美的天鵝絨覆蓋,不僅穿起來舒適,看起來更是高貴。

所以很多人到緬甸旅遊,都會順手買一些拖鞋當禮物送人,價格不貴,又很特別。唯一的缺點就是,因為材質的關係,緬甸拖鞋會比一般人所熟知的夾腳拖鞋重,足感也會稍微硬一些,但是很快就會習慣了。

君不見,當年持槍驅趕示威者的緬甸軍人,很多一身野戰草綠軍服,腳下卻是穿著拖鞋,跑起來可快著呢。■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5年7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