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雨,也是》(También la lluvia):後殖民的哀愁與困境

【閱讀重點】

  • 西班牙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日作為國慶日,迭有爭議。
  • 西班牙導演伊希雅・波亞因(Icíar Bollaín)以《雨,也是》一作反思殖民歷史。
  • 玻利維亞脫離殖民後,21世紀卻再陷入政府與財閥的「水資源戰爭」中。


10 月 12 日是西班牙的國慶日,以西班牙語文化和語言的觀點而言,又稱為「西語(民族)日」(Día de la Hispanidad)。對於將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日子訂定為國慶日,後殖民的論述眾聲喧嘩,不外乎以國族主義的意識為出發點,在外來侵略、殖民霸權、身分認同、本土文化… 等相關議題上質疑辯證,甚或駁斥控訴。如果有論述陣營區分的話,自然是西班牙 vs. 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各國尚且各有不同的情結與情節。在歷史的恩怨與愛恨情仇糾葛中,「文化」的包容性最大,最有可能掙脫政治的操弄,達到和諧與和解的可能。

電影《También la lluvia》海報
(Photo Credit: IMDb)

《雨,也是》穿梭古今反思殖民歷史

西班牙駐台辦事處在疫情期間慶祝國慶日,線上播映電影《雨,也是》(También la lluvia;台灣上映譯名:時代啟示錄)與大眾分享。這部十一年前(2010)的電影,是西班牙女導演伊希雅・波亞因(Icíar Bollaín,1967-)第三部長片,贏得當年哥雅電影展三個獎項: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音樂、最佳製片。這是伊希雅・波亞因從2003 年頗受好評的《永失我愛》(《回以我的眼眸》,Te doy mis ojos)之後,在題材和拍攝技巧上嘗試新的挑戰。

《雨,也是》主要場景在玻利維亞的第三大城科恰班巴市(Cochabamba)拍攝。玻利維亞是南美洲唯二內陸國(另一個是巴拉圭),境內 36 種官方語言,西語為大宗,以多元文化和眾多族群共融共生為特色。《雨,也是》原本要拍攝殖民初期哥倫布抵達新大陸後,西班牙將開啟殖民大業,而肩負宣教任務的卡薩斯神父(Bartolomé de las Casas,1484-1566)憐憫印地安原住民勞力不堪負荷,爾後上書國王,指控西班牙殖民者在地種種殘暴的欺壓剝削。根據歷史考究,卡薩斯神父比哥倫布年輕 33 歲,又比他多活了 60 年,兩人家族互動良好,有可能一起到拉丁美洲的機會為哥倫布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航行(1502-1504)。


「我們什麼都被剝奪...連雨也是!」玻利維亞陷水資源戰爭

《雨,也是》如此鋪陳的楔子,其實是為了 2000 年1-4月發生在科恰班巴的「水資源戰爭」佈局。「水資源戰爭」的引爆點在於世界銀行對波利維亞紓困的附帶條件,必須將水資源私有化。因此,美國最大的建築工程公司貝泰(Bechtel)和玻國總統烏戈・班塞爾(Hugo Banzer)政府簽約,殊不知貝泰背後所依賴的靠山是科恰班巴西邊的杜納利國家公園水源區。「杜納利水公司」(Aguas de Tunari)一年可以供應4億9千萬立方米的水給科恰班巴和其他城市,但是卻被貪腐的政府、財團和跨國投機商分杯羹而剝奪殆盡。民生用水費用從 50% 漲到 300%,致使許多家庭無法支撐孩童上學,因缺水而造成的骨牌災難接踵而至,迫使科恰班巴的居民走上街頭,無法無天的政策讓「公民不服從」,加上許多居民為原住民,更讓人民感到遭受歧視和壓迫,一句「我們什麼都被剝奪,不能集水,連雨也是,根本無法集水...」,因此,唯有訴諸暴力反抗,形成社會和國際輿論壓力方有解套希望。

《雨,也是》這樣一個簡潔有力的隱喻,想必來自於凱薩的驚訝喟嘆,連他的義子布魯圖 (Marcus Brutus) 都帶頭參與刺殺他的密謀;凱薩被追殺逼到牆角時回頭一看,臨終哀嚎:「你,也是!」。「水資源戰爭」的抗爭讓無辜百姓喪生,政府當局甚至逮捕了百餘人入監,百餘人受傷,玻利維亞政府最後和貝泰公司解約。然而這只是表面的休止,飲用水的2029法條一直仍是爭議,勢必將引發更大的風暴。

凱薩臨終前喟嘆義子布魯圖 (Marcus Brutus) 帶頭參與刺殺他的密謀:「布魯圖,你,也是!」
圖為19世紀義大利畫家卡穆奇尼(Vincenzo Camuccini)筆下的《凱撒之死》(截取部分)


殖民夢魘未去,後殖民困境更棘手

這個原來要控訴殖民殘暴和宗教悲天憫人的電影拍攝,卻急轉彎變成工作團隊成員面臨異國動盪時生命共同體的大考驗,同時也檢驗了來自已開發國家的西班牙人,還有「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的原住民生機,那生死攸關天人交戰的抉擇和人性善惡的尺度,挑戰了個人道德、信念和處世之道。

透過框架電影的手法,《雨,也是》兩個故事平行發展,在所欲拍攝的殖民電影中扮演原住民要角的 Daniel,也是水資源戰爭帶頭抗議的領袖,他和女兒試鏡,被製片 Costa 和導演 Sebastián選上。然而,地方的抗爭與民生重要性超越了拍電影的工作,就在城市封鎖,道路封閉的危急情況下,拍攝團隊紛紛表示放棄,急欲逃離科恰班巴返回西班牙。理想性格的Sebastián決定不走,堅持留下,即使電影成為泡影。而 Costa,被 Daniel 的妻子苦苦哀求,去拯救他們受傷命危的女兒。Costa 和 Daniel 從一開始便是兩個衝擊對比的角色,從彼此的尖酸對話、傲慢與鄙視,到最後的情義相挺,Costa 突破重圍救出 Daniel 的女兒,兩人心領神會,那患難見真情的可貴盡在不言中。最後 Daniel 送一份最珍貴的禮物給 Costa,祝他順利返回西班牙:一瓶水。

脫離西班牙殖民獨立約莫兩個世紀的拉丁美洲,後殖民面對的是另一股壓制的力量:國內的貪腐和北邊美國經濟勢力的覬覦,殖民的夢魘未去,後殖民的困境更棘手。

 


文/清大外語系教授 張淑英

史嘉琳《英語思維50講》每個人的英語基本功,看課程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