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從100分倒扣的競爭式社交

有次參加一項社區活動,認識了一位剛來台不久的德國籍鄰居,跟她閒聊時,發現她很喜歡住在台灣,主要原因是一般台灣人對待別人的和善方式讓她覺得很舒服、自己很受歡迎。相比在德國,不一定會有人特別注意新來的人,很多人講話也常有挖苦別人的習慣。

反過來說,旅居美加的台灣朋友常發現,上課、工作是一回事,可是要打入當地人的社交圈子並不容易,白人、黑人、拉丁美洲人、亞洲人等各族群,往往各自組成自己的朋友圈,並不常跟其他族群打交道。

兩個文化之間,何以差別這麼大?

人與人互動分為合作與競爭
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談一下,人與人兩個主要的互動模式:「合作」與「競爭」。「合作」會讓人和別人處於「友善」狀態,「競爭」則會產生一種「敵對」狀態。大家如果能「合作」,那應該是最理想的形式。

不過,當大家對彼此感覺很友好、與世無爭時,又很容易安於現狀、自滿、懶散、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優缺點,也容易缺乏鬪志與創新的動機。反之,「競爭」能讓人發奮圖強,透過跟別人比厲害,力求更卓越的成績。

實際上,「合作」與「競爭」都很重要,但各有最適用的範圍與時機。例如工作時有了「競爭」,因不甘示弱,大家可能會做得更起勁,無形中提高個人工作效率。當有共同目標時,選擇「合作」,則可以藉著大家的努力,提高整個工作項目的成功率、加快進度。

所以「合作」與「競爭」有相輔相成的關係,只要遇到任何狀況選對模式,不管是合作或競爭都不要太過頭,就應該OK了。

華人看新人從0分起跳,西方人從100倒扣
問題是,同樣的狀況,不同文化的處理準則不同。例如,台灣人在讀書和考試方面很競爭,沒話講,開車時也常看到爭先恐後,這可能是台灣人個人色彩比較濃厚的場合。但是在社交場合上,可是受儒家的傳統價值觀影響,台灣人和一般華人多以「合作」為基本原則。西方人社交習慣有些不同,當然也盡量以合作的態度跟別人相處,因為基本的互動模式常偏向「競爭」。

有人這樣描述中西不同的互動模式:在華人社會中,新認識的人以「零分」起跳,每一次有點好表現時,例如讓別人先吃東西,就會慢慢給他「加分」,新人如果有點害羞或不熟悉新環境時,很多人可能會幫他,因為大家都希望跟每一個人的互動很愉快。

西方人剛認識新人時,卻抱很高的期待,先給對方「一百分」的基本分數,然後有機會觀察表現後,慢慢開始扣分。在這麽嚴厲的審查制度下,英文講得不是很溜的人當然也就相對吃虧。社交上有競爭關係時,每一個人都忙著注意自己的表現會如何被別人看待,沒有餘力想到較弱勢的人,也會盡量跟比較強勢的人親近,以提高自己的身分地位。

不懂幽默的人,社交場合容易被冷落
這樣的觀念下,新移民和其他外國人、少數民族、長相比較普通、書呆子、比較不外向風趣的人都容易被冷落。只要問一下任何北美人士他的高中時代過得怎麼樣,他大概會流露出無奈的表情。電影和電視影集裡所看到的美國高中場面並沒有很誇大,最受歡迎(popular)的一群人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時時想辦法維持他們得來不易的優勢、還要隨時提防被同夥人出賣。

競爭容易造成所謂的「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就是「有輸有贏」的局面,不像「合作」可以變成雙贏(win-win situation)。一進大學後,很多人會鬆一大口氣,因為最競爭的項目再不是外表、穿著、外向的個性、體育成績等,而是學業的表現,主要的競爭對手也是自己,不是別人,社交上也相對能接納各種不同的人。不過,西方人傾向競爭的互動模式還是個每天都要面對的常態。

結論呢?也許最好的結果是中西雙方互相學習。西方社會中,社交上的困擾與挫折感常會造成焦慮、毒癮等問題,能多向台灣學習社交上的「合作」態度,就是多體諒、關照與接納別人,相信對西方社會會有很正面的影響。至於華人社會,也許可以少一點選擇題式的被動、籠統知識與「差不多就好」精神,多多學習西方較「競爭」的嚴謹、獨立與批判性思維、挑戰權威與創新精神。

下期預告:到底是 “I would come and see you tomorrow.” 還是 “I will come and see you tomorrow.”? 用“would”比較有禮貌嗎?下次看能不能解開“will”和“would”這個謎團,敬請期待!


作者名稱:史嘉琳
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台大外文系教授
 
閱讀更多「教授不點名」專欄文章: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7年5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