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可愛至上!英文世界的「kawaii」潮流

不管有沒有學過日文,略懂幾個日文單詞,對許多國人來說應該不算罕見,「卡哇伊」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卡哇伊」是漢字的近音轉寫,日文一般寫成「可愛い」,日語羅馬字作kawaii,意思就是「可愛」。

英文的kawaii不只是「可愛」?

可愛,用來形容人事物,指其漂亮、迷人,很容易就讓人愛上,英文的cute、lovable、或adorable都能表達這樣的概念。這三個單詞很基礎,使用頻率也很高,想不到英文還特別開門,迎進了日文音譯的kawaii。上至特大型的足本詞典(unabridged dictionary),下至中型規模的學習詞典(learner’s dictionary),包含了介於二者之間的大型詞典,kawaii均見收其中。

深具外國文化特色的事物,英文若找不到對應,便直接借用外語,此乃詞彙翻譯之常態。不只英文,其他語言亦復如此。然而日文kawaii的發展,卻有點讓人出乎意料。初步看來,它所代表的可愛雖有日本特色,卻不是事物,而是個情感表達與價值判斷的字眼,一般的情況下,英文不至於借用。再者,英文有現成的cute、lovable、和adorable可與之對應,居然還照搬日文音譯的kawaii。英文的作法超乎尋常,不免令人費解。難道是莫名所以的日本味道,或是隱而不宣的日本魅力,凌駕了這個詞彙翻譯的理性通則?

英文是一種能迅速抓到流行的語言

英文詞彙海納百川,數量可謂世界第一,不同時期、不同來源的詞語匯聚一堂,造就這個當今的語言奇蹟。英文詞彙不以現有的成果為滿足,只要新成員有特色、有魅力,能讓人耳目一新,填補細微的空缺,哪怕已有概念相同的成員,英文似乎總是展臂歡迎。

英文詞彙的開放性,我們可以從日語詞skosh的納入,看到了另一個鮮活的例證。英文裡代表「一點點」的詞語眾多,不下數十個,常見的如a bit、a little、a little bit、a tiny bit、a small amount、somewhat、slightly...等。然而由於歷史上的偶然,英文又吸收了日文的「少し」(日語羅馬字寫作sukoshi),在發音簡化和拼字調整之後,以skosh的樣貌為英文所用,現在多見於美國口語。英文詞彙的接納量驚人,同義詞仿佛永不嫌多。

kawaii的可愛是大眾的、張揚的

回到可愛的kawaii。日文的kawaii現象,我們不妨借用中文的例子,就能更容易理解這其中的差異與奧妙。許多人都認為台灣人好客,把「好客」翻成英文,就用現成的hospitable(名詞為hospitality),不做他想。試問,今天倘若仿效日文,捨棄英文的這個標準答案,反而改採音譯的haoke,那結果會是什麼一種景況?大家嗤之以鼻?冷嘲熱諷?批評恐怕也是紛至沓來、排山倒海吧! 抑或,音譯的haoke過於激進,改採溫和一點借譯,把「好客」按字面翻成guest-loving (喜愛客人)呢?中式英語的污名,估計也是如影隨形吧?

為什麼日文音譯的kawaii能,中文音譯的haoke卻不能?為什麼連退而求其次、中英兼顧的guest-loving,都可能遭破格之譏?關鍵到底在哪裡?是文化自信?是文化魅力?是文化行銷?還是總體的文化實力?

我們不妨再細究一下kawaii,沒準能找到一些解惑的線索。英文詞典的泰斗《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一言九鼎,2010年首度將kawaii納入,把它定義為「可愛的,尤指被認為是具有日本大眾文化特色的可愛;魅力迷人的;漂亮迷人的;可愛得引人注目的」(cute, especially in a manner considered characteristic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charming, darling; ostentatiously adorable)。

定義所陳述的,是OED根據自建的龐大語料庫所做的分析判斷。OED開宗明義,以cute突出重點,認為kawaii的本義就是英文的「可愛」,不同之處在於,這種可愛是日本大眾文化的特色,是一種張揚式的(ostentatiously)可愛。

日本的kawaii風 50年前開始醞釀

根據OED的書證,首載kawaii的英文文獻是1965年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出現在新聞報導的標題:「當東方遇見西方,日本人說它可愛」(When East Meets West Japanese Call It Kawaii),新聞內容講述的是美國的女童裝設計,讓來訪的日本時尚領袖驚豔,引發了熱烈的迴響。此時英文裡的kawaii,似乎還停留在日文的原始意思,尚未成為當今的文化現象。

OED的書證暫無1970年代kawaii的紀錄,跳到1980年代就看到了日本可愛風的盛行。OED援引1986年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一條書證裡描述了這個現象,引文說「當代的可愛風發展蓬勃。日文裡是沒有『倒胃口』這個詞的」(Contemporary kawaii is flourishing. There is no Japanese word for “cloying.”)。

OED收錄了一條1999年的書證,描述的是1980年代的事。文句出自《搭乘黑船:日本和東京迪士尼樂園》(Riding the Black Ship: Japan and Tokyo Disneyland),作者透過人類社會學的觀點回顧10年前的日本,說「可愛風主宰了1980年代的日本大眾文化」(The kawaii style dominated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in the 1980s.)。

綜合各種資料,自1970年代起,「可愛」的風潮就開始醞釀,逐漸成為日本大眾文化的重要元素,1980年代開始,這股潮流更是鋪天蓋地,滲透到各個層面,舉凡飲食娛樂、衣著打扮、玩具貼圖、行為禮節,無不受其影響。後來隨著文化的輸出,這股可愛風也吹到了世界多地。如此看來,kawaii之所以進入英文絕非偶然,也不是單薄的個別事件。kawaii的背後,其實有著一股堅實的文化力量作為後盾,更有著多條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在進行支撐。

中文或許有一個字能定義潮流:甲骨文(jiaguwen)

近些年來,日語詞emoji (表情圖示)在英文裡紅透半邊天,而emoji就是日文「繪文字」(えもじ)的語音轉寫。日本人發明了表情圖示,英文直接採用了日語音譯的emoji,圖示文化又受到全球網民的青睞,emoji這個詞才能有今天的地位。

剛過去的2019年適逢甲骨文發現120年,我們不妨認真思考一下,如何把握契機,用新時代的思維和方法,全方位地彰顯甲骨文的文化魅力。甲骨文的英文,傳統上多用oracle bone script(字面「卜骨文字」)或oracle bone inscriptions(字面「卜骨銘文」)。 有kawaii和emoji成功的前例在先,我們的甲骨文應該也有機會,能在全世界造成一股持續不墜的熱潮,屆時,說不定音譯的jiaguwen便能為英文所收,進而榮登英文詞典的殿堂。


文/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曾泰元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0年1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