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一杯咖啡裡的城市想像

文/莎賓

喝一杯「點頭」咖啡

身為一位敬業的假文青,不管在台北或新加坡都要不時到獨立咖啡館喝杯咖啡,享受跟喝紅酒一樣可以對香氣與口感品頭論足的「假掰」時光,順便學花輪邊喝邊撥個瀏海。

Nylon Roaster Coffee坐落在新加坡不特別起眼的政府組屋(社會住宅)裡,小小的店面被烘豆機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店內擺了三張椅子、一張站立時可放咖啡杯的長桌。老闆用室內設計無聲地說出,嘿,這裡不是給你用WIFI打電腦討論報告的。我點了一杯熱拿鐵,以為很普通,沒想到喝了一口眼睛瞪大著久久不能回神,這實在讓人忍不住點頭讚賞:這不是拿鐵,這是一杯好到讓人拼命點頭的「點頭咖啡」!

Photo Credit: 莎賓

新加坡購物商場充斥各大主流咖啡連鎖店,去年剛搬來時我還帶有來自精品咖啡天龍國的高傲,一度擔心以後只能喝熱牛奶混咖啡因了,沒想到被Nylon這杯口感醇厚有層次、香氣在口腔久久不散的拿鐵甩了一巴掌。即使台北有很多手沖單品極好喝的小咖啡店,也不見得都能做出這般驚喜的拿鐵。

 

特色小店是新加坡第三波咖啡革命的亮點,來得晚卻成長得快

以美國主導的第一波咖啡革命是即溶咖啡的普及;第二波是義式咖啡現磨現做,80、90年代由美國的星巴克發揚光大;而2003年開始的第三波咖啡革命,追求的是對於咖啡豆品種、產區的天地人(註:天時、地利、人和)、以及烘培法的講究。

台灣大體上也跟隨這樣的脈絡,但比較厲害的是早在半世紀前台灣就有南美咖啡和蜂大咖啡那樣的咖啡先驅,再加上寶島特有風土,讓阿里山、古坑等地生產的精品咖啡豆,在第三波咖啡革命中有了自己專屬的篇章。

新加坡呢?第一波咖啡革命席捲世界同時,新加坡也擁有自己獨特的南洋咖啡文化,咖啡烘烤後還多了連同糖跟牛油在鍋裡炒的步驟,才製作成咖啡粉,而最後在店裡用長嘴壺沖泡,添加煉奶叫「Kopi」的是經典口味。新加坡人早上喝Kopi,中午喝Kopi,晚上也喝Kopi。而第二波咖啡革命隨著星巴克在1996年在新加坡展店開始大放異彩,與獅城專注的資本主義共結連理。週末沒事做的新加坡人常把連鎖咖啡店塞爆,鬧哄哄的。

Highlander Coffee是新加坡烘豆的先驅之一,從2004年成立後就開始進行精品咖啡教育,培養咖啡師。但第三波咖啡革命真正開始竄紅卻已經是2010年的事了。從澳洲移居新加坡的Harry Grover創立了「40 Hands」,不但以領頭羊之姿把社區Tiong Bahru搞成文青小區,變成外派年輕歐美人士最想居住的區塊,連帶使附近的房價至少漲了一倍。2012年8月,幾位熱血的年輕人把老五金行改造成咖啡館,保留了原本店名的「再成發五金」,也是名店之一,店裡的Nitro Black Matter(氮氣咖啡)比黑啤酒還好喝,生意也從新加坡延伸到馬來西亞去。短短五年間,獨立咖啡館在新加坡各個區塊擴散開來,週末跟朋友來個Caféaf咖啡)比黑啤(咖啡廳續攤)成為時尚。

 

一個城市的咖啡魅力不在走得多快跳得多高,而是在走跳時有自己的Swag(調調)。

台北的可愛不是因為在第三波咖啡革命中走在前端,而是台北咖啡館無可取代的個性:革命前夕社會運動的浪漫、宣傳公平貿易的賣力、結合藝文活動的活力、掛上反核旗的社運關注力、還有每個老闆不一樣的熱情與不一樣的脾氣。

在新加坡,咖啡館有現實的包容力,每個年輕人喝Kopi,喝星冰樂,也喝Nylon的拿鐵,就像每個年輕人吃海南雞飯,吃鼎泰豐,也吃韓國人參雞一樣。沒有哪個比哪個好,多元、嘗鮮、混搭就是新加坡的調調。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6年6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