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非主流的波蘭庶民文化

兩個月前我有機會從瑞典一路流浪,經芬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小國,最後再回到波蘭。一趟旅程跑跳了五個國家,雖然我對愛沙尼亞能在二十年間成為經濟強國感到特別驚艷,但波蘭平實的庶民文化也別有風味,讓人著迷不已。

小國愛沙尼亞有秘密武器

愛沙尼亞首都位在塔林(Tallinn),北面正對芬蘭的赫爾辛基,1991年獨立後以資本經濟為主,大量西歐國家的企業進駐,資訊科技業發達,一般人的英文程度「非常流利」,即使在非觀光區的商店裡,也能以英語跟店員交談,到處也都有英語資訊。

我好奇地問當地人,他們說:「對,我們愛沙尼亞人的英文流利度是最讓我們感到驕傲的事情之一,因為我們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如果要和其他國家接觸,我們一定要會英語。」在愛沙尼亞,英語可以說是國民的第二語言,「小孩幾乎從幼稚園開始接觸英語,為的就是要和其他更大更強的國家接軌。」

談到波蘭,他就比較保守了:「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波蘭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單單一個語言(波蘭語)就可以讓他們很強了。」對我來說,語言上,愛沙尼亞對外國人友善太多了。

大國波蘭自有庶民文化

所有剛到波蘭的外國人,都要先克服這4個令人頭痛的地方:

 

1. 波蘭語太難學

例如:『我不喜歡吃巧克力』、『我心裡一直想著巧克力』這兩句話,巧克力都是名詞,但是因為不同格的關係,兩個巧克力的拼法有所不同。

波蘭語充滿著一個單字無限擴充的概念,許多在這裡工作的外國人也會想學一些波蘭語,但在工作之餘要如何花大量的心思了解這個邏輯複雜的語言,也是一門花時間的學問。

 

2. 食物菜色太單調

習慣食物有不同烹煮方式的某些亞洲人,很可能受不了波蘭單調又容易膩的菜色。

波蘭飲食文化就是:肉、肉、肉、沙拉、沙拉、沙拉。不是煎肉就是炸肉排,而且還不是紅肉,紅肉在這裡很稀有,有一次巴西友人要點不一樣的沙拉,結果餐廳送來的居然是三種顏色的Kapusta,還是沙拉,換一種高麗菜做的而已。除此之外,還有波蘭水餃、獵人燉肉、千篇一律的馬鈴薯。

 

3. 又冷空氣又差

特別是冬天,在克拉科夫的冬天除了極冷之外,空氣汙染也是特別嚴重。根據世衛組織統計,波蘭有33個城市是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主要是因為在冬季時,人們仰賴煤油發電提供暖氣。因此,在路上常看到當地人戴著N95類型的口罩。

 

4. 不適合外國人在地工作

要更新居留證的時候,也是所有外國工作者最痛苦難熬的時刻,除了要於到期前三個月申請準備一切文件,看不懂波蘭語的人更痛苦,因為幾乎所有需求文件都以波蘭文標記。如果其間換了工作又是另外一種準備,另一種煎熬,另一種等待。

自在溫暖的歐洲安全堡壘

看起來諸多缺點的波蘭,卻有一項周遭各國認同的優點:安全。在近期恐怖攻擊不斷出現的時間點內,法國室友說他在法國時:「如果我一個人半夜兩點從酒吧走出來,在街道上看到成群結隊的人,其實我會很害怕,我會把鑰匙放在手指間準備當武器,誰知道對方會對我怎麼樣。但比起在法國鬧區的緊張生活,走在波蘭的深夜一點也不令人緊張。」

波蘭也適合深度旅遊,背包客們大可放心,波蘭不像西歐或南歐國家容易被有心人士盯上財物。曾有一次我不小心將手機留在公車上,用朋友手機打過去,公司司機還好心地說:「別擔心別擔心,手機在我這裡,我再過一小時候會經過X站牌,你們在到那裏等我。」

波蘭的友善數字觀

待久了,更會感受到波蘭人對銀貨兩訖的奇妙堅持。有一次特別到了市集廣場挑了好多顆手繪精緻彩蛋,要給親戚作為特別的禮物帶回台灣,挑了10顆,我付了一張50茲羅提(波蘭貨幣,zł),忘記等對方找完錢,其實對方可以不必追上來的,而且又是不打發票的攤販,但是那先生卻還是遠遠跑來,邊跑邊喊:「還沒好還沒好,這裡還有一張鈔票。」

這也許跟波蘭硬幣種類多有關,常常讓外國人搞不清楚狀況,有些人拿大鈔付錢,差個0.01(最小硬幣就是0.01),小販也會追著找錢,有一次是我在路邊買了冰淇淋,付了一5zł硬幣,拿到那兩球消暑的冰淇淋之後我就走了,那位小姐還大聲說著「等一下,零錢!」。

不好不壞,惹人憐愛

正因為無法說在波蘭的日子一路順風,這樣的生活反而充滿魔力,讓我對波蘭又愛又恨,好與壞都能承受。隨後我了解了,各國的文化發展當然沒有優劣之分,四周環海的台灣,也許早已習慣周遭文化強勢的各國,在互相比較的當下,也別忘了自己那份獨特性的存在。


本文作者:Stefanie

更多關於波蘭生活的文章,請點選「波蘭大小事」專欄

手機版用戶點這裡
電腦版用戶點這裡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7年8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