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事」和「小事」

#人間蒸發的The Big Bang Theory
星期五的上海,疲憊的一周過後,小小影迷倒入柔軟的被窩中,拿起iPad,準備好好隨著新一集的「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大笑一場,一如每個星期五的夜晚。但是手指一點,再點,連續地點,卻發現原本在影片網站上大力宣傳的這部美劇已經人間蒸發。就這樣度過焦躁和不解的週末,才發現是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布要將「生活大爆炸」重新翻譯後在央視再推出,當一部劇受到如此高規格的待遇,也就是意味著這部劇可能含有牽涉到「政治」或著不受總局認可的「低俗」內容。

雖然只是一部喜劇,但因為這種理由憑空消失,在很多國家應該都會引起熱衷粉絲的抗議和抱怨,一如紐約時報像連載報導一樣的喋喋不休評論,在這裡很少人真正感到訝異,大家甚至習以為常。儘管管制訊息流動和消息滋長在碎片化的時代裡變得困難,但中國政府顯然在這方面沒有鬆懈過,仍然可以輕而易舉地讓一部劇、一條新聞或消息就憑空消失,或者是想方設法控制、塑造消息的內容。長期以來,媒體上出現的資訊形態甚至已經培養出了和消息一樣的讀者口味,這點尤其在新聞報導上表現出來。

#用來解饞的世界大事
比方說,中國大陸的新聞已經養出人們對於國際資訊的喜好。主流媒體每每以大國的姿態與格局關心世界大事,媒體人也緊緊掌握住限制中言志的方式,大量的國際新聞被攤在台面上侃侃而談,其實裡面或多或少都隱藏了一項意圖,即暗中指涉中國內部政治、社會的矛盾與不合理。說穿了就是因為在自己家的餐桌上被禁止討論家務事,因此只能用談論別人家的菜色來解饞。長此以往,反倒也讓接收訊息的觀眾養成了對國際大事的熱切與關心。

正是因為這樣,北韓和俄羅斯的新聞往往在版面上佔很大的篇幅,這兩個國家在政治環境比對出中國「政治開明」的合理性,比如在某個程度上的刻意封閉,又比如對領袖權威感塑造非比尋常的重視。因此,金正恩和普京這兩個別樹一格的領袖,是頻頻在報導舞台上受到瞩目的明星。除了報道的焦點主題,也延伸出撇開人稱、充滿隐喻和心照不宣的獨特文體。

#「小市民」新聞
至於一個全然開放的環境如何說故事?養成什麼樣的觀眾?台灣媒體已經盡最大力做了負面示範。經過服貿事件媒體立場大相徑庭的表述後,許多人再度察覺到,從前「選擇性」鎖定的幾家媒體,在轉手易主或者利益轉換後可以完全成為另一種觀點的擴音器,而在報導內容上,上海人形容小家子氣與斤斤計較的人為「小市民」,這個詞長期套用在台灣新聞報導的狹隘主題上更是再適合不過。

英國作家艾倫迪波頓(Alain de Botton)在新書「新聞」(The News: A User’s Manual)」中諷刺,獨裁者要鞏固自己的權勢,其實不一定要限制新聞內容,只要讓媒體繼續播出各種沒頭沒尾的新聞快報、凶殺案或影星八卦等聳動報導,就足以弱化大多數人掌握政治現實的能力而轉移焦點。
獨裁專政和全然開放,正是兩岸各自對待新聞的體制。資訊碎片化、傳播管道大增的時代中,更多選擇理應出現,但實際上兩地觀眾關心的焦點不曾改變。壓抑式的封閉與無限度的開放,產生出更多的世界大事與芝麻小事,與各自無可言喻的悲情。


英語聯想:The News: A User's Manual
作家艾倫狄波頓在新書The News裡說,一旦完成學業後,新聞就成為我們的老師。
"Once our formal education has finished, the news is the teacher. It is the single most significant force setting the tone of public life and shaping our impressions of the community beyond our own walls. It is the prime creator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reality. As revolutionaries well know, 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mentality of a country, you don't head to the art galler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r the homes of famous novelists; you drive the tanks straight to the nerve centre of the body politic, the news HQ."■

本文刊載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4年6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