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海:By Society

文/呂學海

當我們想起台灣經濟發展,最常在眼前浮起的是幾張90歲的臉孔,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王永慶、辜振甫…。當我們想起台灣的宗教、心靈建設,最常出現的是,聖嚴、證嚴、惟覺、星雲、單國璽…等80歲的臉孔。當我們想起台灣文學,70歲的人來了,黃春明、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台灣的IT產業,則是60歲的史欽泰、施振榮、施崇棠、林百里…等撐出來的。

50幾歲的人其實在台灣解嚴前後以消費者保護運動、終身學習、生態保育、社區營造、義工服務、主婦聯盟帶動了台灣的「社會」成形,讓台灣走出威權體制。但是這樣的「社會」終究沒能抵擋住民粹風潮,竟讓媒體沉淪、藍綠內耗宰制台灣近二十年。

社會企業興起,可以說為這一輩50幾歲的人提供第二次做事業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在夕陽下山前描繪出一個永續台灣。「永續」是這群台灣戰後嬰兒潮一生事業的主要訴求。

台灣社會企業的第一個課題,是回頭省視50幾年來這一群人從鄉鎮進入城市的城市化歷程,以及它所造成一切唯城市馬首是瞻的價值單一化、鄉鎮空虛、生活物化、產業教育醫療文化資源分配不均、台灣人失去了工匠技藝傳統、以及來自自身文化的創新自信…如今我們來到了一個「翻轉城鄉」的關鍵時刻,從停建核電廠、12年國教、產業轉型遲緩都可以清晰舉證這個歷史特殊時刻。簡單說︰

•停建核四的問題不在公投通過與否,在台灣人必須逆流回到鄉鎮才可能建立綠色生活方式。

•12年國教是以鄉鎮國高中建立自己的教學特色,擺脫台北中心為目的。每年給100所國中、100所高中建立各自特色的獎勵機制,以及後續銜接機制,教育沉痾才能迎刃而解。

•把科技和國際元素引進鄉鎮文創產業,讓鄉鎮獲得創新人才國際化,全面活化台灣鄉鎮將會推動第二波台灣經驗,引領大陸城鎮化。

從for society層面看,社會企業無所不在。從of society層面,社會企業只能從這一點定義,不能任由人天花亂墜說。而從by society層面,最值得敬佩的社會企業不只是目的為了社會,過程方法也應該透過社會動員,解決現存社會的結構性難題,那些我們明知卡在那兒,但卻長期假裝它不存在、或除了罵之外毫無辦法的問題。前者如台灣的教育問題,後者如台灣的媒體沉淪、藍綠內耗。

特別提50幾歲的一代,是因為這些問題起自他們的世代,他們完整地經歷農業、工業、資訊業,從鄉村走進城市,從九年國教走進解嚴,從少棒走進產業國際化…

他們比任何一個世代都更熟悉社會動員過程,也比任何一個世代都更懂眼睜睜看著一個社會沉淪的痛。知命之年,他們不能就這樣「老年化」了事。(呂學海是世界公民島創辦人)

 

本文刊載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4年2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