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試閱版 - page 4-5

27
太陽花世代的
10
堂課
德國人告訴我,就算語言沒障礙,和瑞士人打交道一
樣很痛苦。
瑞士人講德語不是問題,但他們的民族性格講究禮貌,不輕易透露真性情,
猜不透瑞士人語言背後的情緒,讓人非常頭痛。「語言」傳遞的訊息比重遠
不及「非語言」的肢體表情。
看人的知識
傳統上有面相和手相,魏晉南北朝劉邵的「人物誌」是古時候的人類圖鑒,
南北朝時期和現在一樣,社會有很多來自各地的「他者」,風氣多元。這本
書中描述對人格才性的審美,了解他者後,自然會產生相當程度的尊重和理
解。從現代來看,以科學角度研究動物行為,也可以了解肢體行為背後的動
機和情緒。
被看的能力
想培養表現力,可藉由生活中實踐:「講笑話」。練習把笑話說得好笑,害
羞的人也可以為別人帶來樂趣。日本的傳統表演藝術「落語」,演員拿起扇
子開始講一連串好笑的故事;我們也可以拿起手邊的筆或iPhone,用簡單的
素材來表現多樣的自己。
語言派不上用場的求生本能
「看人的藝術」是一門統合課程:算命老師教你看面相、測謊專家解釋表情
和心理的曲折關聯、天文學家跟你談星座⋯,若要了解不同文化,就去找外
語老師。這是一個現象學的世界,各個專業領域都可以帶你從不同的角度觀
察一個人。
想要自己去摸索實踐?出國旅行是最好的辦法,踏出熟悉的舒適圈,陌生文
化世界產生的各種不方便,會喚起你求生的本能。當語言派不上用場的時
候,你會開始注意、不得不學著觀察這一點也不安全的世界。
這件事和空氣一樣,沒有存
在感,卻是必要的。
3
堂課
怎麼
看我
怎麼
看你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
問學生:「你還缺什麼課?」他們說:
「我現在變得不太會社交。」
古時候寫毛筆字,整隻手都在施力,
現在則是,動動幾根指頭就可以說
話。身邊的電子工具正在弱化我們
身體的能力,人類的社交動作逐漸
消失,我們已不再開發身體的能力。
「站在大埔農地上,我看見怪手轟隆
隆地駛進稻田,無情地碾過再半個
月就可以收成、已然結實累累的稻
穗,就在那個時候,我過去二十幾
年來的價值觀完全崩盤。」一個從小
在深藍家庭的意識形態下長大、對
台灣政治完全冷感的青年說。
4
堂課
感受
生命
溫度
教室就在家庭、社會和街頭。
大埔事件教育了很多青年。台灣充斥著意識形態,但在最近幾次的運動,我在
年輕人身上,已經看到一種不只是依附意識形態、而是自發性的動能。年輕人
叛逆、去衝撞,打破大人構築好的遊戲規則,才會有新的、活的東西出現,但
這是在已經準備好的、有足夠涵養的基礎上。
對生命溫度的掌握,對生命差異的了解,就是對生命的感受度和寬容度。在
心裡把握住這些因子,你將走在一條和其他網路世代不一樣的路。生命的包
容度蘊含著「同理心」,處理起越複雜的事情,能考慮的層面更多;我們的
總統曾經脫口一句「我把你們當人看」,一個生命涵養夠的人,再怎麼心急
的情況,都不會講出這樣的話來;生命涵養不足的領導人,難以同理他者,
於是國家充滿問題,人民活得如此辛苦。
為你的本質服務
傳統的家庭教育之下,我們被鼓勵唸書、拼成績,至於你的人生和未來,念
完書再說。學習力最強的青春歲月、正在吸收很多可能性的階段,直直走在
唸書的道路上,路是非常窄的。不要忽視成長途中不同的生命需求,如果不
曉得唸書為何事,或許先停下來,透過工作、到現實世界探索等等不同的歷
練,為你的本質服務,感受不同生命經驗帶來的溫度差異。
導演
林正盛
對家庭的看待:
小津安二郎 東京物語
對生活環境的觀察:
單車失竊記
想像力的奔騰:
費里尼 八又二分之一
生命力的描繪細膩深刻:
1.
伯格曼 芬尼與亞歷山大
2.
塔可夫司基 索拉里斯星
美國50、60年代家庭革命
養子不教誰之過
台灣的草莽性格:
侯孝賢 風櫃來的人
2.
楊德昌 青梅竹馬
中產階級、知識份子:
1.
楊德昌 恐怖份子
形式主義的藝術:
蔡明亮 郊遊
電影是生命溫度的濃縮藝術
1,2-3 6-7,8-9,10,11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