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英文,有時候可以帶點法國腔

文/曾泰元 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英文詞彙是個大熔爐,爐子裡除了本土的英文元素之外,還揉雜著世界各地的語言成分。上一期我們談了最重要的外來成分拉丁文,這一期我們來談談與拉丁文不分軒輊、甚至更勝一籌的法文。

英文裡的法文舉目可見,從日常生活的table(桌子)、chair(椅子),到統治階層的government(政府)、officer(官員),例子多到不勝枚舉,不知從何下手。我們現在在討論語言,language(語言)就是個來自法文的字眼,最終來自拉丁文的lingua(舌頭)。

咦,法文來自拉丁文?是的,不只language如此,連上述的table、chair、government、officer都是如此。這怎麼說呢?事實上,法文和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一樣,同屬拉丁語族。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滅亡之後,原本統一的拉丁文也就因地域的不同,而逐漸分化衍生出不同的方言,這些方言就是現代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的前身。所以我們簡略地說,法文來自拉丁文。

公元1066年,歐洲發生了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法國的勢力進入英國,統治了英國上百年,法文對英文的影響既全面又深入,英文的面貌從此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日耳曼的色彩日趨黯淡,拉丁的特質則益發凸顯。後人不明就裡,甚至誤以為英文跟拉丁語族的法文血緣關係近,反而跟同屬日耳曼語族的德文血緣關係遠。

法文詞彙在英文有近千年的歷史,早已與英文融為一體,難以分辨彼此,這些我們不予探討。倒是英文裡新近的法文詞彙,還保有較為鮮明的異質色彩,如déjà vu(似曾相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法文性格鮮明的字眼。

先說déjà vu(似曾相識)。這個名詞片語本義為already seen(已經看過),déjà是「已經」;vu是法文「看」的過去分詞,是英文view(看;觀點)的源頭。人、事、地、物已經看過,曾經見過,就是一種「似曾相識」之感。

這個déjà兩個母音字母正上方的撇號,還有一些其他的「變音符號」,是法文詞彙的重要成分,無可避免,讓許多人頭痛萬分。因此在正式介紹英文裡的法文之前,請容許我先花點篇幅釐清概念,解釋源流,讓不諳法文的人能找到記憶的線索,讓懂法文的人能豁然開朗。

以下所探討的詞彙,其血統是法文,目前拿的是英文的護照,就像籃球明星林書豪,他是華人的血統,拿的是美國護照一樣。

法文的變音符號有5個:(1) 左下撇、(2) 右下撇、(3) 尖帽子、(4) 上兩點、(5) 掛尾巴。大方向是,前三者(左下撇、右下撇、尖帽子)代表的是歷史上有字母省略或遺失,「上兩點」代表的是該字母要單獨發音,「掛尾巴」代表的是該字母要改變發音。

(1)左下撇

只出現在e這個母音字母上,如élite(菁英)。後面的子音字母消失後,歷史就在前面的e上方加個「左下撇」為記。此élite由古法文eslite演變而來,é頭頂上的左下撇就標記著消失的s。

(2)右下撇

可出現在a和e這兩個母音字母上,如à la carte(according to the menu「從菜單點菜的」)。這裡的à源自拉丁文的ad(如ad hoc「特別的,臨時的」),基本的意思為to; toward(朝;向)。同左下撇,拉丁文ad的d消失後就在前面的a掛個「右下撇」。

然而這左下撇、右下撇有時並不代表字母省略,而是一種發音上「開音節」、「閉音節」的標記,如cause célèbre(喧騰一時的案件,字面famous case「知名的案件」)。這裡的cause就是英文的case(案件),célèbre就是英文的celebrated(著名的),célèbre的音節拆成cé-lèbre,前面是開音節,é念 [e],後面是閉音節,è念 [ε]。

(3)尖帽子

可出現在不同的母音字母上,一樣代表後面的子音字母消失,如hôtel(旅館)。早期英文的hotel就拼成hôtel,這「尖帽子」的原拼法代表的是o後面的s省掉了,也就是hôtel原作hostel。現在hotel(旅館)和hostel(青年旅館)系出同源,意思接近,原因如此。

(4)上兩點

可出現在不同的母音字母上,純粹是個發音上的標記,表示有「上兩點」的字母要單獨念一個音節,ï念 [i],ë念 [ε],而不跟前後的母音一起念,如naïve [naI 'iv](天真的)、Noël [noU 'εl](耶誕節)。

(5)掛尾巴

只出現在c這個子音字母的下方,也是個純粹發音上的標記,表示原來在a、o、u之前該念 [k] 的c,在此要唸成 [s],如soupçon(一點點)、façade(建築物的正面;假象)。

英文裡的法文,我們還沒進入正題,只做了觀念上的介紹,下期再聊,敬請期待。


 

收錄於英語島 2016年1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