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英文好不好?

「康熙」的英文?是電視節目《康熙來了》的英文名稱嗎?還是蔡康永和徐熙娣的英文程度? 

不好意思,都不是。我不是刻意要當「標題黨」的,我要講的本來就是《康熙字典》的英文。讀者若有上述的解讀,這都得怪《康熙來了》,節目後發先至,康、熙二人的光芒四射,搶了人家老字號的丰采。

在講《康熙字典》之前,請容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新華字典》。 

「字典」兩個字始於《康熙字典》

《新華字典》在台灣很多人沒聽過,不過在中國大陸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海峽對岸中小學生和教師的必備工具書之一,是大陸好幾代人學習歷程的記憶鈕帶。

《新華字典》曾於2016年獲得兩項「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英文《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暢銷書列表」(List of best-selling books)也基本反映了這個事實,惟資料稍嫌陳舊,更新明顯滯後。

放在全球的舞台上與性質近似的語文工具書相較,《新華字典》更是一枝獨秀,以驚人的幅度超越兩本最暢銷的英文詞典,即美國的《韋氏大學詞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和英國的《牛津高階學習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新華字典》的成就傲人,然而許多人或許有所不知,「字典」的名稱卻是始於清康熙年間的1716年,出現在張玉書、陳廷敬所主編之《康熙字典》。 

「康熙」對語言辭書的貢獻功不可沒

康熙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不僅在中國,放眼世界,也是評價最高的的君主之一。

康熙在文化事業方面,敕令組織編纂了許多規模龐大的重量級圖書,許多成果的影響力歷300年不墜,持續至今,如《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其中,冠上康熙之名的《康熙字典》,更是把中國的辭書推向一個歷史的高峰,「字典」的名稱,也由300年前書名裡的創新,成了如今現代漢語的標準詞語。《康熙字典》對漢語語言和辭書編纂的貢獻,功不可沒。

我從事英語詞彙與英文詞典的研究,本與《康熙字典》應是兩條平行線,然而在查閱《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習稱「牛津大詞典」,英文簡稱OED)時,這兩條線卻走到了一起,在「康熙」有了個清楚的交點。

英文世界第一個「康熙」,指的是青花瓷

OED以傳統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收錄了K’ang-Hsi,詞性為名詞,定義開門見山,言其「作定語用,與17世紀後半葉、18世紀前25年的中國陶瓷有關,以極其精細的青花器皿,以及綠地彩和黑地彩的技法而聞名」(Used attributively with ref. to the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quarter of the eighteenth, notable for very fine blue-and-white war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le verte and famille noire enamels.)。

OED是語文詞典,收詞量逾60萬,收錄了「康熙」這個詞語,從語言的角度進行解釋,講的是傳世陶瓷的特色,不介紹康熙帝生卒年月、文治武功等的百科知識。

美國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習稱「韋氏大詞典」,英文簡稱W3)與OED同級,同屬特大型的足本英文詞典,收詞量近50萬。W3也以傳統的威妥瑪拼音收錄了K’ang Hsi (W3的「康熙」沒有連字號,其他拼法同OED),堅持語文詞典本色的W3也著墨於康熙年間的中國陶瓷,未錄與人物歷史有關的百科內容。

W3把「康熙」視為形容詞,給它的定義是「17世紀後半葉或18世紀前25年的中國陶瓷藝術或中國陶瓷的,或與之有關的,或有其特色的」(of, relating to,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eramic art or Chinese porcelain wares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or the first quarter of the 18th century)。

陶瓷「康熙」反映當年上層社會語言

這兩部英語語文詞典的顛峰之作都收錄了「康熙」,不過令我們訝異的是,康熙給英語語文留下的印跡,居然都集中在中國陶瓷,而不是許多人想當然爾的字典。箇中原因,估計不脫西方人對中國古董的熱愛,而這些古董愛好者,又多半來自有錢有勢的上層社會。舊時代的上層社會左右了話語權,他們熱中搜藏、談論中國古董,於是逐漸有了「康熙」的文字記錄,隨後進入英語為詞典所收,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2018年底我曾做過一項研究,統計出OED一共收錄了500個左右的「漢源詞」,其中冷僻、專業的考古文物就有50個,占了一成,比例高得出奇。由此看來,OEDW3這兩部詞典收了K’ang-Hsi,指的卻是康熙年間的中國陶瓷,反映的應是當時社會的時代氛圍,並非特例。

鑒於《康熙字典》的地位與影響力,主觀上我其實是希望「康熙」能成為字典的代名詞的,無論是在中文或在英文。這就好像在美式英語的口語裡,原本特指的Webster (「韋氏」,或作Webster’s)可以轉而泛指英文詞典。然而語言的發展軌跡難以複製,我的一廂情願能否成真?

維基詞典收錄「康熙」:一是皇帝、二是字典

英文《維基詞典》(Wiktionary)是英文《維基百科》的姊妹工程,以語文詞典為主體,兼收精簡的百科知識。它以漢語拼音收錄了Kangxi,定義有二,先是康熙帝,再是《康熙字典》的簡稱。這樣的收錄,倒是接近了我的願望:

1. 清朝的中國皇帝(1654-1722)【A Chinese emperor (1654-1722) from the Qing Dynasty period.】。

2. 康熙字典,一部漢字的字典,可交互參照,奉康熙帝之命編纂,於1716年首度出版,沿用至今【The Kangxi Dictionary, a dictionary and cross refer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first published in 1716 at the behest of the Kangxi emperor, and used to the present day.】。

第二個定義甚至收了兩條書證,證明Kangxi作為《康熙字典》的簡稱有憑有據。第一條書證為「根據康熙,這個字有兩種發音」(According to Kangxi, this word has two kinds of pronunciation.),語出1992年的學術期刊《中亞學報》(Central Asiatic Journal)。第二條書證為「他於1827年作《康熙字典考證》,指出康熙的引書訛誤2500餘處」(He wrote Textual Criticism of Kangxi Zidian, 1827, in which he identified more than 2500 erroneous citations in Kangxi.),語出2003年的學術專著《詞典學:跨越時空和語言的工具書》(Lexicography: Reference works across time, space and languages)。

歡迎粉絲一同期待「康熙」成為「字典」的一天

Kangxi作為《康熙字典》的英文簡稱,有案可考,不過作為字典的代名詞,至今似乎尚無跡象。 

英文《維基詞典》與時俱進,能適切反映當今語言的現狀,然詞典內容由志工合力編寫,雖有尚稱嚴謹的內部審查機制,較之有專家編纂、出版社層層把關的傳統品牌詞典,其權威性或仍略遜一籌。儘管如此,維基的收錄不失為重要的參考,預示著傳統品牌詞典未來的發展與可能的走向。

以「康熙」的形式而言,OEDW3採用的是舊時代威妥瑪拼音的K’ang-Hsi (或K’ang Hsi),未來應會順應時代,改用漢語拼音的Kangxi。以「康熙」的內容而言,康熙陶瓷在國際的拍賣市場上仍有一席之地,不過《康熙字典》因著免費分享的網路特性迎來了復甦,英文裡用「康熙」來簡稱「康熙字典」也已經逐漸為人所接受。此外,「康熙」與字典原本就密不可分的連結,或可搭上這班網路、APP的順風車,在一般人的心裡逐漸深化。「康熙」的英文最後能否成為字典的代名詞,似乎也露出了一線曙光。


文/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曾泰元

收錄於英語島 2019年12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