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shanghai了嗎?

2016年底到2017年初,好萊塢大片《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中國譯「愛樂之城」)席捲全球,叫好又叫座,不僅大小獎項囊括無數,票房更是高得驚人。

《樂來越愛你》爆紅,片方選擇在2017年西洋情人節當天在中國大陸上映,那時我適逢休假一年寄居上海,在復旦大學訪問客座,和太太也興沖沖地趕早前去觀賞。我們充滿期待,不過不曉得是文化差異還是自己的鑒賞力不夠,看完電影後卻有點失落,覺得電影一般,懷疑評論界對這部電影是不是過譽了。除了主題音樂好聽,電影結束前的情節有點出人意表、比較感人催淚之外,作為一名普通的電影觀眾,我並不覺得《樂來越愛你》有什麼特別讓人驚豔之處。

我不是專業影評,以上評論純屬個人觀感。我是個英語語言工作者,反而覺得這部歌舞片(musical)的片名充滿巧思,讓我讚歎不已。

 

LA LA Land片名的涵義

《樂來越愛你》的英文片名La La Land,似乎有四重含意。
第一,LA是洛杉磯 (Los Angeles)的簡稱(或可譯為「洛」),把La「洛」這個簡稱重複一次,後面再加個代表「地」的Land,構成了La La Land「洛洛地」,這個新造的La La Land是個英文詞彙,就是洛杉磯的暱稱。電影的場景設定在洛杉磯,片名道出了劇情的發生地。

第二,洛杉磯最負盛名的當屬好萊塢 (Hollywood),此乃美國電影產業的代名詞,因此La La Land也有「好萊塢」之意。女主角艾瑪∙史東 (Emma Stone)不斷地四處試鏡,爭取成為好萊塢影星的機會,這層寓意也隱含在片名裡。

第三,la-la也是「啦啦啦地唱歌」之意,是個模仿啦啦啦哼唱的擬聲詞 (onomatopoeia)。電影是部歌舞片,本來就有許多男女主角唱歌的段落,片名也透露了這個電影類型(film genre)的資訊。

第四,一個人啦啦啦地唱歌,經常會唱到出神、忘我,完全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小寫的la-la land也有「出神」、「走神」、「幻想」、「幻境」之意。電影裡的男女主角經常走神,一陣恍惚就進入到幻想的夢境中,《愛樂之城》的英文片名La La Land,更是充分預告了這個由現實頓入幻境的情節。

這四重的含意,在電影裡都完全體現出來了,不得不讓人佩服片名的巧思。

 

「我被上海了!」是什麼意思?

另外,男主角在電影裡講了兩次小寫的「上海」(shanghai,有「強迫」之意),看過電影的讀者不曉得注意到了沒有?

男主角雷恩∙葛斯林 (Ryan Gosling) 說:”It’s not my fault! I got shanghaied!” (不是我的錯!我是被迫的!)。男主角片中的妹妹羅絲瑪麗∙德威特 (Rosemarie DeWitt) 說:”You didn't get shanghaied! You got ripped off!”(你不是被迫的,你被騙了!)。

名詞怎麼變動詞了?「上海」怎麼變成「強迫」了? 地名就是地名,詞類轉換,一般只轉作形容詞,修飾其後的名詞,詞義引伸,多半轉指具有該地特色的人、事、物。地名轉作動詞極其罕見,在中國地名中應屬孤例,「上海」作為英文的動詞,意為「強迫」,更是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事實上,英文的「上海」轉作動詞,此用法由來已久,只不過大多數人並不熟悉。借著電影的熱潮,這個動詞的上海走進了大家的認知世界,然而作為普通英語詞彙的動詞shanghai,究竟與這座城市有何關聯?

 

Shanghai跟shanghai不一樣

我手機安裝了《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第2版的APP,打開APP,鍵入小寫的shanghai,在清單上首先看到了大寫的Shanghai,詞條精簡介紹了上海的地理、人口與歷史,重點提到了1842年的開埠、二戰前的租界、以及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宛如微型百科。

清單上的下一條是小寫的shanghai,點選之後,畫面切換到作為普通詞彙的動詞。幾個意思依「先核心義、後引伸義」的順序排列:先是歷史上的「強迫(某人)當水手」,後是當代口語的「強迫」或「誘騙」 。在這個「強迫」、「誘騙」的義項底下有條例句,”Brady shanghaied her into his Jaguar and roared off.” (布萊迪把她騙入「美洲豹」車後疾駛而去),情節似曾相識,不免讓人聯想到今年6月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在美國的被綁架案。

令人費解的是,上海怎麼背了黑鍋,扯上了強迫人去幹水手的這個勾當?詞典APP的詞源點到為止,只說這個小寫的shanghai 「源自上海」(from Shanghai),然而真相究竟為何?

小寫的shanghai源自美國英語

坊間不乏這方面的趣聞軼事,內容曲折故事精彩,上網一搜,版本紛呈,我們看得霧煞煞。哪個是真實的歷史?哪個是加油添醋的民間傳說?

英語的詞源研究向來做得全面深入,小寫的shanghai是個英語單詞,英語世界權威的《巴恩哈特詞源詞典》(Barnhart Dictionary of Etymology) 對此有錄。該詞典博徵群說,去蕪存菁,抽絲剝繭,反覆論證,最後總結濃縮成一段文字,成為詞典的詞條。

真相或許是:小寫的shanghai源自美國英語,於1854首度見諸文獻,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迄今逾150年。至於上海緣何得有此義?詞典推測,原因極可能是彼時美國前往上海淘金的遠洋輪船嚴重缺工,船東只好不擇手段,綁架年輕的男子上船當水手,以填補所需之人力,久而久之,作為跨洋西行主要目的地的上海,就成了「綁人幹水手」的同義詞。語義引伸,漸漸地,「綁人幹水手」也擴大解釋為「綁架」、「脅迫」,甚至轉指「誘騙」。

《巴恩哈特詞源詞典》關於小寫shanghai (強迫、誘騙) 與大寫Shanghai (上海) 之間關係的見解,也得到了許多大型權威英語詞典的共鳴,因此除非有撼動性的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妨將此視為當前學界的共識。

如此看來,英文的動詞shanghai之所以會有這些負面的意思,實乃源自當時美國船東的蠻橫惡習,萬里之遙的上海反而蒙受了不白之冤。而上海這座城市則展現出她的包容與大度,不跟英文一般見識。

各式各樣的shanghai用法

有趣的是,大寫的Shanghai不僅是「上海」這個地名,還可作為英文的普通名詞,指的是原產上海浦東的 「三黃雞」,據傳是上海開埠後由洋人引介到西方去的。英文另有一個小寫的普通名詞shanghai (彈弓),此乃澳洲與紐西蘭用語,不過本質上與上海這座城市無關,或源自蘇格蘭的方言詞彙shangan(一端分叉的木棍),再受Shanghai (上海) 拼字的影響訛轉而成。此二者最早均出現在19世紀中葉,多本大型權威的英語詞典都有收錄。

170多年前五口通商,上海開埠。作為地名拼音的Shanghai,也因上海獨特的地位與影響力,從19世紀中葉開始,就對英文詞彙有了些許的貢獻。風水輪流轉,當時到上海,美國船東需要迫人就範,而現在到上海,當事人多是心甘情願,甚至爭先恐後,意欲抓住中國崛起的契機,搭上這班中國夢的順風車。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作者名稱:曾泰元,東吳大學英語系副教授

更多「語國一方」專欄文章請到:手機版電腦版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收錄於英語島 2017年11月號

訂閱雜誌

專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