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喝酒說「空杯」、婚禮給「白包」--進入這個國度前必讀的「韓Style」

初到異地,除了學習語言,也要學習當地人的文化習俗。很多臺灣朋友問我,他們都到韓國留學、工作一段時間了,為什麼還總覺得自己不夠「像」韓國人,無法融入韓國人的群體,因此失去許多結交當地朋友,或者獲得有利資訊。

因此接下來我想分享6個「韓國Style」,讓前去韓國唸書或求職的臺灣人更能理解、更快適應韓國社會。

求學、工作的履歷與職場

很多臺灣年輕朋友想前去韓國唸書或打工度假,但我想提醒大家,韓國整體社會風氣注重他人的目光,即我常說的「韓國人的自信心多建立在他人評價上」,因此強烈建議履歷別做得太「花俏」,除了求職的證件照之外,可別自作聰明,多擺入生活照或沙龍照,也避免「中華民國美學」的太鮮豔格式。我個人也建議履歷表應中規中矩,除了簡易編排外,還得把自身優勢強調出來,別多做「文章」,免得讓承辦人看了一堆資料後仍沒有「記憶點」。

根據我採訪到的韓國三星生命保險公司高層,李先生說,其實他們在審核申請入學、入社的第一關「文件資料」時,大多會看學業成績、外語能力、或工作經驗等「重點」。

我想特別提醒女性朋友,在韓國,許多公司對「女」職員或多或少還是有「潛在」的刻板印象。舉例來說,我有一位臺灣女性友人好不容易進入韓國公司,但每次公司開會,上層都會指派「她」泡咖啡,氣得她反應給公司相關部門:「我是來工作,不是來泡咖啡的。」這樣的職場性別不平等或不友善,不僅是發生在當地人,也會發生在外國人身上,想去韓國工作的朋友得多多注意呢。

如何「混酒」,也是一門學問

韓國人愛喝酒世界聞名,下課、下班後,加入當地人喝點小酒,參加「酒攤」(술자리, sur-ja-ri),能夠增進同學同事間感情。

但要注意,韓國人喜歡混酒,諸如「燒酒」加「啤酒」的「燒麥」(소맥, so-maek),都是十分常見的喝法,不會喝的人,盡量就不要跟韓國人拼酒了,且最好於酒攤上「一酒到底」,若喝啤酒就喝啤酒到底,不要混喝。此外,韓國人酒席必有「續攤」(2차, i-cha)文化,因此可別第一攤就大開「喝」戒,保留點體力、酒力,後面可能還有三四攤等著續攤,也免得壞了韓國人酒席文化的興致。

與韓國人喝酒,我們可不能像在臺灣一樣自己幫自己倒酒,這樣的舉動會讓韓國人認為是無視對方的存在,且當地也有自己倒酒會讓坐在對面的人倒楣三年說法。因此若是看到對方酒杯空了,大家可不要分年紀長幼、輩份大小(當年我旅居韓國時,也常見老師幫學生倒酒),趕緊起身,右手拿酒,左手扶助右手臂下方,恭敬地幫對方倒上一杯。萬一對方酒杯還有剩下酒(儘管只剩1/5)呢?可別急著幫對方倒,因為對方可能是透露出「我喝不太下」、「讓我慢慢喝」等訊息呢。 

喝酒時要說「乾杯」嗎?臺灣人在跟韓國人喝酒時總愛秀幾句外語,若是中文「乾杯」,或臺語「厚搭啦」,倒是沒問題,就怕講出日語「乾杯」(かんぱい)。我們都知道韓日兩國的愛恨情仇,從某個角度而言,韓國「國仇」為日本,偏偏臺灣人熟悉、愛講的日語就那幾句。我時常在口譯現場看到臺灣人對著韓國人講「乾杯」日語,的確尷尬。想要入境隨俗,可以改講韓語「空杯」(건배, geon-bae,乾杯)比較合乎禮儀。

最後,與韓國人一起吃傳統韓國料理時,諸如「石鍋拌飯」(비빔밥)、「蔘雞湯」(삼계탕)等食物時,餐具湯筷皆習慣擺直放在右手邊(橫放會讓他人感受到被警覺);吃飯時,臺灣人多為高舉飯碗貼近嘴巴吃,而韓國人吃飯不抬飯碗,多用湯匙,挖著米飯配湯吃,也甚少使用筷子。吃飯也盡量不要發出聲音喔,免得讓人覺得這個人好像餓很久了。

搭計程車也不要麻煩別人

韓國當地計程車基本上分為「私人車」(多為銀色、白色,以及少部分為橘色)、「國際計程車」(車身多為橘色,且在車身抑或車頂小燈上標示出인터내셔널택시、International Taxi、國際計程車等字樣),以及開得比較安全比較慢、比較貴的「模範計程車」(黑色)。因韓國酒攤多,計程車業也十分發達,要價也不高,所以大家夜晚晚歸,趕不上地鐵捷運,選搭計程車是個很好的選項。

搭計程車時,有些計程車不帶反方向的乘客,臺灣朋友若是夜深攔到計程車、司機卻不載的話,有很大的因素就是站錯方向,這只是一種文化差異,只要趕緊到馬路的另外一邊就行了。

交友問年齡是一個禮儀

很多臺灣朋友,來到韓國旅行、求學、求職,經常遇到很愛打聽個人「隱私」的韓國人,特別是年齡,換句話說,韓國人開口的前幾句,一定會問對方年齡、幾年生等問題,讓臺灣人深覺「無禮」,怎麼可以草率地詢問對方年齡,甚至還是第一次見面。 

但韓國人會問對方年紀,是屬於他們的韓國style。問人家年齡是「禮貌」,利於之後的對談,能適當地使用敬語與半語,避免得罪對方。若是同年生,韓國人可能馬上就裝熟,叫起「朋友」(친구)、「同歲」(동갑,「同甲-」)來拉近彼此距離。若是不同年紀的話,對方得適當地調整為敬語,好表示尊敬,相反異之。下次有機會,自己也可以主動問看看韓國朋友年紀,包准讓他覺得,我們也很韓國style。 

婚喪節慶要準備「白包」

來到韓國求學、工作,多少都會遇到朋友婚喪節慶,參加婚禮時,記得包上祝儀金「白包」祝賀,千萬不要選用大喜「紅包」(韓國喪禮也是白包)。

那麼應該包多少禮金才不失禮呢?就我自己經驗而言,若是身為「大學生」,祝儀金「白包」多為韓圜三萬元(折合新台幣約857元)即可,「碩士生」多為韓圜五萬元(折合新台幣約1420元),「博士生」則多為十萬韓圜(折合新台幣約2850元)。祝儀金「白包」多為禮儀式象徵,大家也都能理解未出社會的學生,可別像臺灣包紅包,一出手就是3600、6600,讓韓國人大感「驚喜」呢。 

第一份薪水,買個包給媽媽吧

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在韓國領到第一份薪水,韓國同事除了恭喜也常問到「你第一份薪水要怎麼花用」。若是說要大吃大喝、換新手機等「物質性」享受,在韓國同僚心中的印象分數可能會大打折扣。韓國上班族有個「不成文規定」,第一份薪水要撥出一部份金額送給母親家人,盡「孝道」才是。臺灣朋友若有機會遇到韓國同僚問到此問題時,可以順勢請同僚提供點建議,討論買什麼禮物給家人,包准在同事之間的印象加分呢。 

先不管臺韓文化差異,將出了社會領到的第一份薪水用在父母身上其實也不為過,只不過韓國當地對於用第一份薪水買份禮物給爸媽的「孝」意識,仍稍高於臺灣。

不僅是韓國,諸如美國、日本等他國,都與臺灣有著不同的文化差異、思維舉止等「眉角」,我在這篇的例子也只能分享自己旅居韓國的親身經驗或觀察到的一些文化現象,希望藉由這些分享,能讓臺灣朋友來到韓國,除了學會韓文,講了一口道地的韓語外,更能透過這些韓國style,更快融入到此異鄉社會,更像一位韓國人,體驗且享受自己的韓國人生。


文/陳慶德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8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