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Don't Be Sorry, Be Better!

文/簡妟庭

張良伊 Age: 27   I Read: Reuters/The Guardian

張良伊,27歲,走過的行哩數、累積的國際經驗卻比某些人一輩子的閱歷還來得更洋洋灑灑。他是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創辦人,參加過4次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出訪南太平洋8個島國,還曾到南極探勘,目前任職於國際組織350.org。乍看之下,他的字典裡似乎找不到「不可能」三字。但鎂光燈的背後,總有外界意想不到的辛苦點滴--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的張良伊,英文路其實走得曲折。

戳破「到國外英文自然就會變好」的幻想
據張良伊形容,自己從前是個「熱愛文法的變態」,高中當了三年英文小老師,學測跟指考的英文也都拿下了好成績,學習之路看似一路順遂,真正的挑戰卻在他大三到瑞典交換學生時才開始。

出國交換前,他和一般人一樣,相信那句不負責任的話:「到國外英文自然就會好」。沒想到真正到了瑞典,第一堂課就被教授毫不留情的打臉。花了八個小時準備一場上台報告,西班牙裔教授聽完竟然劈頭就說:「我聽不懂你的英文」。另一位德國裔的教授看了他的文章,用E-MAIL秒回,還在上面寫道:「What a crap English!」讓張良伊感到晴天霹靂。他當下便發了一個願,在回國前一定要將英文學好,替台灣青年爭一口氣。

以前在台灣念英文總以考試為目標,因而累積出看到題目立刻下筆成章的作文實力,但出了國門,學習壓力卻是來自生活的實際面。一年的努力讓張良伊徹底醒悟,學語言沒有捷徑,更沒有到國外英文自動變好這回事,只有透過紮實的聽說讀寫練習,一步步逼著自己前進。

旅行,只要會講「Let's Go!」
到了國外,每個人難免都會經歷Culture shock。有一次,張良伊到東歐玩,他原以為會是一趟按照行程走景點 的觀光旅行,沒想到同行的外國友人卻每天睡到下午四點才起床,看完夕陽就到街上到處跟人搭訕,就算雞同鴨講也不以為意,憑著一句「Party?Let's Go!」就 能從傍晚一路狂歡到天明。凌晨喝得醉醺醺地,回到民宿倒頭便睡,直到下午再起床,繼續找樂子。

過了十幾天這樣的日子,張良伊從一開始的錯愕到後來已能從容融入。他自豪地說,自己在國外的一年中,嘗試了許多本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做的事:在高度足以摔死人的陡峭山峰上滑雪、5個人到荷蘭七上八下 的輪流抽一根大麻煙…這些經歷讓他了解到:心態比環境重要。只要願意打開心胸,接納不一樣的文化,即使是最簡單的英文,也能帶你到任何地方。

國際會議訓練談判技巧
回到台灣的張良伊,大四上首次參加哥本哈根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從此開啟他為環境議題奔走的生涯。他一心想突破自己,隔年又報名了墨西哥坎昆的會議,並自告奮勇,擔任亞洲區青年主席。他自認英文不是最好,但國際會議中最重要的是與人溝通,不僅要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進退得宜,還得懂得跟各國人士喇咧攀交情。

和外國人聊天,他通常會先觀察對方的喜好,再從彼此的共同興趣著手,並適時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起一味地迎合對方,他認為找到兩人真正的交集才是更有效的交友方式。

為了應付各種氣候變遷的專業術語,他和團隊夥伴們更自組讀書會,訓練上台說話的技巧。他掏出手機,裡頭列著長長一串單字表,從金磚五國BRICK到碳排放許可配額AAU等詞彙都有詳細解釋--這些都是討論過程所需要的利器。這段期間,聽遍各國千奇百怪的口音,也讓他的英文聽力突飛猛進。

到南極,「小縫」和「大縫」都要分清楚
參加完氣候變遷會議,張良伊的下一步又是創舉。 2013年,他成為唯一入選《2041出極計劃》的台灣人,跟著探險家Robert Swan出訪南極。一個月的時間除了要進行嚴格的生存訓練,英文更關係到生命安全。不僅要背各種企鵝、鯨魚和繩結的名稱,就連冰層中小的裂縫稱為crack,大的則是crevasse都要區分清楚,才有辦法作業。但張良伊不以為苦,反而視為另一次自我挑戰的機會。

回國後,他在國內到處巡迴演講,分享在南極學到的一切,他甚至自己爭取海外演講的機會,不斷練習的結果,現在他已經可以在台上自信地用英文演說。

對大部份人來說,這樣的英文已經「夠好」了,但張良伊的眼光放得更遠。現在的他正努力加強英文寫作,希望有一天能寫出足以說服英美人士的英文新聞稿。這種登泰山而小天下,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正是他進步的原動力。

「Don't be Sorry, be Better!」 張良伊笑著說, 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句英文。 由來是,英語人士常常覺得台灣人犯點小錯就說sorry的習慣很奇怪,而這種想法也有他的道理--與其為自己的不足而愧疚,不如用行動做出改變啊!最好的例子就是當初在瑞典將他轟下台的那位西班牙教授,張良伊坦言自己後來其實很感謝對方--因為他的直言,才讓他看清自己的實力,也才有今日的張良伊!■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5年11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