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教授不點名】「塞萬提斯精神的傳人」—西班牙小說家路易斯・馬特歐・迪耶斯獲【塞萬提斯文學獎】

【閱讀重點】

1. 西班牙小說家路易斯・馬特歐・迪耶斯獲2023西班牙【塞萬提斯文學獎】 (Premio Miguel de Cervantes),此獎地位重大,有如西語界的諾貝爾文學獎。
2. 由於成長於戰後社會,馬特歐・迪耶斯的作品風格常聚焦在蒼涼的社會、小鎮的貧苦與哀愁,代表作是以「西拉瑪王國」(El reino de Celama) 為名重新出版的鄉土小說三部曲。
3. 十一年前 (2012) 馬特歐・迪耶斯曾親自訪台,舉辦文學工作坊、拜會相關單位,為國內的西語學術研究群注入活力,如今獲獎,有望帶動西語閱讀與翻譯風潮。


創作歷程豐 西語界的諾貝爾文學獎穩穩拿下

素有西班牙語界的諾貝爾文學獎美譽的西班牙「塞萬提斯文學獎」(Premio Miguel de Cervantes),今年由西班牙小說家路易斯・馬特歐・迪耶斯 (Luis Mateo Díez,1942-) 獲得此項殊榮。評審團給予的評語是「塞萬提斯精神的傳人,一個面對諸多逆境,持續發揮想像力而創造諸多不同世界的作家」。

塞萬提斯文學獎成立於一九七六年,迄今四十七年,向來的傳統是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前一個月公布,隔年在塞萬提斯的忌日—四月二十三日「世界閱讀日」當天在塞萬提斯的故鄉阿卡拉・艾納雷斯 (Alcalá de Henares) 由國王親自頒獎。過去形成不成文的規範是力求由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作家輪番獲獎,去年是委內瑞拉的詩人 Rafael Cadenas 獲得,今年獎落西班牙的機率大增。事實上,馬特歐・迪耶斯近幾年來一直在候選名單上,尤其二OO一年便成為皇家學院院士,如今年過八旬,已囊括所有西語重要獎項,創作歷程鮮少人能出其右。


成長於戰後社會 擅於聚焦蒼涼的社會故事

馬特歐・迪耶斯生於一九四二年,是西班牙所謂的「戰後嬰兒潮」,也就是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九年內戰後出生的世代;成長於戰後社會的貧病、佛朗哥獨裁體制雷厲風行時期,而其故鄉卡斯提亞—列昂自治區,又是西班牙山丘起伏、彌望黃土地的大陸性氣候,嚴峻的地景特徵和鄉村人口外流的現象,是他同輩份的童年的集體記憶,長期以來,也成為他創作的素材。

馬特歐・迪耶斯的創作繁多,可以將他的作品聚焦在幾個特點上:例如《閣樓的日子》(Días del desván,1997) 以閣樓的角落和僻靜位置,帶出孩童時期的恐懼和不安的愁緒,一個可以逃避隱藏但也孤寂疏離的場所,內戰鬩牆的幽魂或民間傳說在長輩的口中流傳,在童稚的心靈中烙印。《省都的季節》(Las estaciones provinciales,1982),是馬特歐・迪耶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道出主人翁Marcos Parra的挫敗感,一個不得志的晚報記者,在五O年代的列昂市鎮晃悠,秋去春來,彷彿永遠只能在小巷道間遊走,一個內戰後十年間看不出未來的地方小鎮的哀愁。這樣的景致,在短篇小說集《八月的炭火》(Brasas de agosto, 1989) 中重現,酷熱的天候和枯乾的地景透視人們的心慌及鬱悶。

 

代表作:鄉土小說三部曲

最能代表馬特歐・迪耶斯的寫作風格和關懷的是結合三部不同時間出版的小說,2003年以「西拉瑪王國」(El reino de Celama) 為名重新出版的三部曲:《荒野之靈》(El espíritu del parámo,1996)、《蒼穹的廢墟》(La ruina del cielo,1999) 與《漸暗:邂逅》(El oscurecer. Un encuentro,2002)。小說背景描述一個虛構的窮鄉僻壤,居民最大的心願是掘井取水,灌溉耕種,荷鋤施肥,是農民為餬口最基本的需求。但是,這個村莊隨著大都市的開發,人口逐漸外移而凋零,以至於鄉里僅剩老人和小孩,乍見形同無人的荒野。迪耶斯的「西拉瑪」彷彿墨西哥小說家魯佛 (Juan Rulfo) 的《佩德羅‧巴拉莫》(Pedro Páramo) 的可馬拉 (Comala),或是《百年孤寂》的馬康多。在一個文明極度發展、知識爆炸的全球化時代,迪耶斯試圖讓鄉土變化走入文學,讓平凡中平添神話,邀請讀者走回蠻荒,思索原始,在「綠野仙波」和貧瘠荒原間尋訪和回歸,探索大自然。


物質匱乏年代的「信仰」

另一個在真實和神話 (宗教與迷信) 之間糅雜的主題表現在《青春之泉》(La fuente de la edad,1986) 和《圓滿時刻》(Las horas completas,1990) 兩部小說裡,一度讓馬特歐・迪耶斯被視為「離經叛道」,顛覆向來的耶穌基督信仰。列昂省 (León) 作為最知名的「朝聖之路」的必經之地,這兩部小說寫出列昂省裡的教友會組織與其「信仰」:傳說尋找青春之泉可以獲得幸福快樂,眾人趨之若鶩;而《圓滿時刻》敘述修道院裡的神職人員 (含住持和見習修士共五人) 茶餘飯後閒暇時,遇見一位與眾不同的「朝聖者」,這位朝聖者的身分和神秘言談,動搖了神職人員平時的修行和認知,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來時路,如何走到終身奉獻主的路徑。信仰的元素在五O年代的西班牙,是一種精神寄託,也是一種逃避的慰藉,不僅是正規的宗教,民俗傳說都是人民心靈的依靠.馬特歐・迪耶斯展現鄉間純樸人民最卑微的寄望,無疑是精神與物質匱乏的年代。


新作品為家庭故事的真實寫照

得獎前最後一部出版的作品是《如寵物般的罪惡陪伴我》(Mis delitos como animal de compañía,2022),主角人物是一位心思迷亂的妄想症者,連自己也無法控制胡思亂想的腦袋,茫然的生活在真實的日常與幻想的世界交錯,跟著受苦的是陪伴的正常人。這部作品彷彿是馬特歐・迪耶斯十餘年來的寫照:面對妻子的失智 (已過世) 和長子的躁鬱,讓他的文學人生一度似另類的「狗臉的歲月」。


2012曾訪台 為西語學術界注入活力

馬特歐・迪耶斯曾於二O一二年受國科會補助應邀來台訪問一週,除了在臺灣大學舉辦文學工作坊,結集全台西語學者參與之外,也分別拜訪臺大文學院陳弱水院長、中研院王汎森副院長、中華民國筆會等單位,為國內的西語學術研究群注入一股活力,如今得獎,台灣的學界和師生有了更親近的情感聯繫,企盼亦能帶動西語文學的閱讀和翻譯風潮。

文/張淑英

史嘉琳《英語思維50講》每個人的英語基本功,看課程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