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矽谷成功模式] 花8成時間想,2成時間做

文/Ms. Bubble

在矽谷因緣際會跟許多台灣公司、新創團體合作。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一時居然不太適應。我在自我調整的過程裡,感受到台灣和矽谷IT人才截然不同的mindset。

策略先行 VS. 做了再說

還在台灣的時候,替不愛出差的老闆去美國總公司開會,美國同事最愛說「我們這季的策略, 明年的策略,巴拉巴拉…」。那時候心裡其實在想,美國佬離我們生產線那麼遠,連產線怎麼run都不知道吧。每次只是拍拍腦袋,就想出一個策略,也沒想到底要怎麼執行。在美國這麼多年後,反而欣賞起先謀而後動的文化。在公司老闆最常問到的就是,所以解決「xxx」你的策略是什麼,戰術又是什麼。這個「xxx」,小從廠商管理,大到交易的協商,跟整個通路的年度計畫。事情不論大小,總是有一個大方向,才可以開始著手。

台灣人講究腳踏實地,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總是廢話不多說,袖子先捲起來,開始做了再講。這種「颳風下雨爸爸還是捕魚去」的草根特性,到了美國因為地大物博,如果沒有一個plan就先開始生產製造的話,就算沒有迷路也早就累昏了。花80%的時間想好怎麼做,另外20%時間去執行,可以避免一開始就「go into the weeds」,走著走著不小心忘記了大方向。如果一開始就太專注在小細節,難免陷入跟敵人拼得你死我活的紅海裡,忽略了隔壁池塘可能有一個更廣闊的藍色小天地。

數字拿出來,喊水會結凍

光看Linkedin發表的「The 25 Hottest Skills That Got People Hired in 2014」裡面,有多少是跟數字、分析、統計有關係的技能,就可以略窺美國公司對數據有多重視。最直白的例子,就是每次跟VP報告的時候,他根本不管你是不是做了美美的power point,excel直接先拿出來比較實際。這一點在台灣似乎就不是那麼的常見。可能是因為台灣地小,沒有美國常見的區域性,所以對數據的依賴沒有美國企業來的重。做決策的時候,的確也只需要一些市場敏銳度就可以對於台灣市場做出幾近準確的判斷。但是這樣子的方法在美國公司裡面是一定行不通的。光是美國城鄉差距,不同地方氣候的不同,東西岸文化的不同,人口分布以及每個區域的獨特地域性,需要看的數據就夠一個行銷人忙了,更不用說美國還有為數不少的西班牙裔,亞裔跟其他民族。總總的原因加起來,都讓美國的員工非常依賴數據來做決策。

進一趟茶水間,搞不好就出了瓶頸間

在台灣的時候,我會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到120分才下班,不管是多大多小的事情,都通通要解決了才從公司離開。一開始到美國上班的時候,我也以為大家是同樣的態度,後來卻發現美國的work smart卻是嚴格的遵從著80/20 rule 外加「networking」的時間。 這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美國人沒有所謂每封信一定都要回完才下班這件事情,而他們也不覺得這樣子的「work hard」是獲得老闆賞識的方法。相反地,他們會抓出最重要的事情,把這些事情花140分的力氣做好,剩下的瑣事,如果不是拖到隔天下禮拜,就是分配給其他同事處理。

美國人每天也會固定撥出一些時間,跟自己部門以外的同事聊聊工作內容、公司的最新政策。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閒聊,對工作其實有不少的助力。怎麼說呢?因為美國大部分的公司員工人數都非常的多,所以也難免比較silo。這樣「無意義的閒聊」反而可以讓員工更了解其他組在做什麼,有什麼可以互相leverage,有什麼資源可以共享,還有哪些冤枉路別人已經走過了。進一趟茶水間,搞不好就出了瓶頸間。■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5年3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