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像蝸牛?捲麵包?還是象鼻?四處鼠竄的@符號

@長得像什麼?看語言而定

在email剛起步沒多久,筆者聽到同事用「小老鼠」來唸出自己 email 地址裡的@符號,覺得很有趣,於是開始問系裡各國的同事,@ 符號在你的母語裡怎麼說?他們的答案分別是:德文叫做Klammeraffe,就是‘spider monkey’「蜘蛛猴」的意思,西班牙語叫做arroba,是個舊時的重量單位,法語則把西語的arroba改成法語版的arobase。這就引起了筆者對@不同叫法更大的好奇心,隨後1996年在LINGUIST email 論壇 (https://linguistlist.org/) 上發出問卷調查來蒐集各國語言資料,回收率出乎意料地高,好像不只我一個人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題目,下面可以看到當時整理出來的結果:

世界各國媒體的迴響相當大,筆者接受過 BBC、華盛頓郵報、德國明鏡週刊等媒體的訪問,也有人寫相關的學術文章,甚至整本的書,這應該是筆者這生分到的“15 minutes of fame”!

@ 符號到底怎麼來的?

@ 的雛形最早出現在中世紀到文化復興時代的古拉丁文文本裡,當時作為ad (‘and’) 的縮寫。到了19世紀時,原意被遺忘,卻在商人的行書字體裡被用來當「單位價」的意思,唸作 “at”,例如“peaches @ $1.29 lb.” 讀作 “peaches at one dollar and twenty-nine cents a pound”。打字機的鍵盤至少從1889年起就已經有@符號。

1971年,發明email的電腦工程師Ray Tomlinson (雷·湯姆林森) 有個需要解決的難題,就是email的地址要如何把使用者名稱和網域作分隔。因為所有的英文鍵盤都有@符號,使用率又低,Tomlinson決定把@作為分隔符號,從此 @ 就變成了每一封email地址不可或缺的部分。@ 符號英文唸作“at”,大家都已經有共識,可是對 @ 符號不熟悉或不常用的語言,就得另外給它取名,以便讓使用者能清楚準確把自己的email地址報給別人聽。可是,該如何為@取名呢?

從這次「@」符號的調查結果,就能看出各種語言如何為新事物命名的不同方式:有原封不動引進外來語的,也有音譯、意譯的,另外有人看到@,會聯想到某個相似的東西,依此為@取名。在沒有現成名稱的情況下,最容易還是找一個大家熟悉,形狀類似的東西來命名,於是不同語言給 @ 的各種創意小名紛紛出籠。

用 @ 作為文化「羅夏墨跡測驗」

「@」其實是個蠻抽象的形體,可以比擬很多螺旋狀東西,依每個文化的特色,聯想到的東西也各有不同。因此,為 @ 命名的過程,有點像「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Method) 這個心理測試。在這種測試方法中,會給受試者看一張一張的圖,圖的製作方式,則是在一張白紙上灑一些墨汁,趁墨水未乾時,再把紙張對折做出一個對稱的抽象圖案。受試者每看一張,就講出圖案讓他產生的聯想,於是心理諮詢醫師根據受試者提供的想像內容,嘗試分析出他的內心世界。看到 @ 就有點像看到抽象的墨跡圖案,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聯想到的不同東西來取名。

來瀏覽一下 @ 的小動物園!

很多語言裡,@ 會讓人想到各種有螺旋形狀的動物或動物身上的某部位,下面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有的語言裡,@ 有數個稱號):

1. 老鼠:

台灣華語 (Taiwan Mandarin):「小老鼠」xiǎo láo shǔ  little mouse’ 或「老鼠號」láo shǔ hào ‘mouse sign’

台灣閩南語 (Taiwan Southern Min):「小貓鼠」sió-niau-tsh’í  little mouse’

芬蘭語 (Finnish):hiirenhäntä 「老鼠尾」‘mouse tail’

2. 蝸牛:

義大利語 (Italian):chiocciola [ˈkjɔttʃola] 「蝸牛」‘snail’

世界語 (Esperanto):heliko「蝸牛」‘snail’

威爾斯語 (Welsh):malwen 或malwoden 「蝸牛」‘snail’

烏克蘭語 (Ukrainian):slymačok (слимачок) 或 ravlyk (равлик)「蝸牛」‘snail’

白俄 (Belarusian):sʹlimak (сьлімак) 「螺旋」‘spiral’ 或「蝸牛」‘snail’

希伯來語 (Hebrew):shablul (שַׁבְּלוּל)「蝸牛」‘snail’

土耳其語 (Turkish):salyangoz「蝸牛」‘snail’,也有人叫它 koç「公羊」‘ram’

印尼語 (Indonesian):a keong「蝸牛 “a”」‘snail-“a”’,有時也可以叫a kura-kura「烏龜 “a”」‘turtle “a”’

3. 螺:

韓語 (Korean):golbaeng-i (골뱅이)「扁玉螺」,一種淡水螺,英文叫做‘bladder moon snail’ 或‘moon shell’ 

4. 蛆:

匈牙利語 (Hungarian):kukac 「蛆」 ‘maggot’

5. 小鴨:

希臘語 (Greek):papáki (παπάκι)「小鴨」‘duckling, little duck’

6. 猴子:

北、中、東歐各國都能找到把 @叫做「猴」或「猴尾」的語言。

塞爾維亞語 (Serbian):maimun (мајмун)「猴子」‘monkey’,這個字來自土耳其語,也叫majmunsko a (мајмунско а)「猴子 “a”」  ‘monkey “a”’

保加利亞語 (Bulgarian):majmunsko a (маймунско а) ‘monkey “a”’   或majmunka (маймунка) 「小猴」‘little monkey’

波蘭語 (Polish):małpa「猴子」‘monkey’  或małpka 「小猴」‘little monkey’

阿爾巴尼亞語 (Albanian):shenja e majmunit「猴子符號」 ‘monkey sign’

俄語 (Russian): obez’jana (обезьяна)「猴子」‘monkey’

斯洛文尼亞語 (Slovenian): afna「猴子」‘monkey’,好像借自德語的 Affe「猴子」

德語 (German):Klammeraffe,就是有著捲曲尾巴的「蜘蛛猴」‘spider monkey’

世界語 (Esperanto):atelo「蜘蛛猴」‘spider monkey’

印尼語 (Indonesian):a monyet 「猴子 “a”」

還有一個東歐語言,就是克羅埃西亞語 (Croatian),@ 也叫majmun「猴子」,可是經常用的不是自己語言的說法,而是用英語的 “monkey”,英語本身卻沒有這種用法!這有點像日語常用一些自創的英語,例如,salaryman「上班族」。用英語說,好像有點增加「可愛度」的效果!

7. 猴尾

日耳曼係語言常用「猴尾」來稱呼 @。例如:荷蘭語 (Dutch) 裡叫apestaart 「猴尾」 ‘monkey tail’ 或 apestaartje「小猴尾」‘little monkey tail’,南非荷蘭語 (Afrikaans) 用類似的aapstert、瑞典語  (Swedish) 有apsvans,瑞士德語 (Swiss German) 有Affenschwanz,盧森堡語   (Luxembourgish) 有Afeschwanz,另外芬蘭語 (Finnish) 有apinan häntä,不過,年輕一代一般都已經改用at而不太用這些「猴尾」的名稱。東歐語言中,塞爾維亞語 (Serbian) 有majmunski rep (мајмунски реп)、羅曼尼亞語 (Romanian) 有coadă de maimuță,都一樣是「猴尾」‘monkey tail’ 的意思,波蘭語 (Polish)裡,@也可以叫單獨的「尾巴」ogon。最後,@ 在荷蘭語裡還有一個在特定族群裡風行過一時的頑皮小名,就是apeklootje 「猴子睪丸」‘monkey testicles’!

8. 狗

早期在俄羅斯流行過一種很簡單的電腦遊戲,裡面就用「@」符號來代表到處亂跑的小狗。因此後來就把email地址裡的 @ 也叫做「狗」或「小狗」。深受俄語影響的鄰近國家的語言也跟著這麼用,@ 的小名在俄語 (Russian) 叫sobaka (собака)「狗」或sobachka (собачка) 「小狗」、烏克蘭語 (Ukrainian) 裡叫pesyk (песик)、喬治亞語 (Georgian) 叫dzaghluk’a (ძაღლუკა)、亞美尼亞語 (Armenian) 裡叫šənik,通通都是「小狗」‘doggie, little dog’ 的意思。

9. 貓

墨西哥西班牙語 (Mexican Spanish) 裡,@ 有時叫做 gato「貓」‘cat”,波蘭語裡,@ 也曾經叫做kotek「小貓」‘kitty, kitten’,應該是因為貓咪捲曲尾巴的關係。瑞典語裡,@也曾有 kattfot「貓腳」‘cat foot’ 和kattsvans「貓尾」‘cat tail’ 的說法,隔壁的芬蘭語也有kissahäntä「貓尾」‘cat tail’,芬蘭和瑞典境內的北薩米Northern Sami這個少數民族的語言裡也有bussáseaibi「貓尾」‘cat tail’。90年代時,芬蘭語竟然還用擬聲字,也就是貓的叫聲來稱呼@,而且有好幾個不同的形式:miau、miumau、miuku和最常聽到的 miukumauku「喵喵」‘meow meow’!現在的年輕人不太用,普遍被 “at” 的芬蘭版本“ät”取代。   

10. 大象

有些北歐語言裡,包括瑞典語、挪威語、丹麥語、還有丹麥海域內的法羅群島和北美的丹麥屬地格陵蘭的語言中,@ 就有個非常常用的小名,就是「象鼻」‘elephant trunk’。因為這些語言關係非常近,所以「象鼻」的叫法不是完全一樣,就是很像,大部分叫做 snabel-a「象鼻 “a”」,法羅語 (Faroese) 叫snápil-a,格陵蘭也用丹麥語的snabel-a,當地的Inuit原住民則把它翻成自己的語言,叫做a-nagguaatsulik,意思一樣是「象鼻」。丹麥語的另一個叫法就是elefantøra「象耳」‘elephant ear’。

11. 豬

雖然現在使用得比較少,可是有的語言把 @ 叫做「豬尾巴」,就是挪威語的grisehale「豬尾巴」‘pig tail’ 和德語的 Schweinekringel「豬的捲尾巴」 ‘pig’s curly tail’。

12. 耳朵和花朵

上面已經提過丹麥語的「象耳」,另外有些語言用單獨的「耳朵」來稱呼 @ 符號,包括德語早期的Ohr ‘ear’、烏克蘭語的vukho (ву́хо) ‘ear’、希臘語的aftáki (αυτάκι) ‘little ear’ 和土耳其語的kulak ‘ear’。@ 在哈薩克語 (Kazakh) 裡有個詩情畫意的名稱叫做aıqulaq (айқұлақ) 「月亮的耳朵」‘moon's ear’!俄語裡,@ 之前也有一個較浪漫的小名,就是rozochka (розочка)「小玫瑰」‘little rose’。

從阿拉伯秤砣到 @ 符號

有一些關係比較近的語言,都使用借自西班牙語 @ 的說法,叫做 arroba。Arroba 是早期的重量度量衡單位,實際的重量多少,因不同的時代、國家而異,在葡萄牙等於14.7公斤,在西班牙則等於11.5公斤,之所以用這個重量單位來為 @ 符號命名,可能是@外型有點像 arroba 的秤砣:

就像很多西語中a- 開頭的字一樣,來源是阿拉伯語,阿語裡的 al 或a 就是定冠詞 ‘the’ 的意思, roba 來自阿語的rub,意思為「四分之一」。至少有五個地理上和親緣關係上很近的語言,都採用 arroba 不同版本的稱號,分別為:

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 (Spanish and Portuguese):arroba

加泰隆尼亞語 (Catalán):arrova 或rova 

法語 (French):arobase,有時也寫成arobas、arrobas、arrobase或 arrobe

奧克語 (Occitan; 法語方言) :alabast 或 arobast;雖然應該屬於 arroba 的同源詞,可是alabast 和arobast本身也有自己的意思,就是「馱鞍鉤」(驢子鞍上的鐵鉤)‘pack-saddle hook’的意思。

看到 @,肚子就餓!

不同文化往往差別較大的領域就是飲食。下面 @ 的食物相關小名,簡直就成了一個國際捲麵包特展! 

瑞典語:kanelbulle 「肉桂捲」‘cinnamon bun’;

偶爾也有人叫它kringla「椒鹽捲餅」‘pretzel’

俄語 (Russian):plyushka (плюшка) 「圓麵包」

保加利亞語 (Bulgarian):banitsa (баница) 「捲麵包」

希伯來語 (Hebrew; 以色列):shtrudel (שְׁטרוּדֶל) 「蘋果捲餅」 

加泰隆尼亞語 (Catalán):ensaïmada 「豬油捲」 ‘lard roll’,來自北非阿拉伯語的shahim「油脂」,像男用穆斯林頭巾的樣子

好像就只差台灣的「宜蘭蔥仔餅」了!(可惜這「可愛的名字」有點長,大概不容易被大眾採用……)

@ 還有兩個很有文化特色的魚類相關叫法:

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 (Czech and Slovak):zavináč「醃漬鯡魚捲」 ‘rollmops, pickled herring rolls’

日語 (Japanese) :@ 一般叫做 atto māku (アットマーク) ‘“at” mark’,可是還有另一個偶爾會聽到的小名,就是 Naruto ナルト「火影忍者」這個漫畫裡的人物,同時也是拉麵常出現的「魚板」’Japanese fish cake’  的意思,@也就會讓人想到魚板中間粉紅螺旋形。  

商用的 “a”、駝背的 “a”、瘋狂的 “a”……

@ 符號內就有個拉丁字母 “a”,可是直接叫它 “a” 就無法和一般拉丁字母的 “a” 做區別,所以有很多語言會在字母 “a” 前或後另外加某種形容詞來構成 @ 的名稱,下面整理出一些 “a” 加上修飾的例子。 

@ 名稱的中文意思

英文意思

語言

原文

商用的 “a”

commercial/business “a”

加拿大法語等語

a commercial

圈 “a”

“a” in a circle

中文 (中國大陸)

圈 a

 

“a” in a circle

法語

a dans le rond

 

“a” in a circle

印尼語

a bundar, a bulat

 

“a” round

羅馬尼亞語

arond

 

alpha ring

奧地利德語 

Alphakringel

 

 

 

 

籠子裡的 “a”

caged “a”

印尼語

a kurung

 

 

 

 

包起來的 “a”

wrapped-up “a”

世界語 (Esperanto)

volvita A

 

wrapped-up “a”

巴斯克語 (Basque)

a bildua

 

 

 

 

帶尾巴的 “a”

“a” with a tail

土耳其語

kuyruklu a

 

 

 

 

彎曲/捲曲/駝背的 “a”

bent/humpbacked “a”

越南語(北)

còng a 

 

curly “a”

法羅語 (Faroese)

kurla

 

curled alpha

挪威語

alfa-krøll, krøll alfa

 

 

 

 

帶鉤的 “a”

“a” with a hook

土耳其語

çengelli a

 

“a” with a hook

越南語(南)

a móc 

 

 

 

 

美麗的 “a”

beautiful “a” 

土耳其語

güzel a

特別的 “a”

special “a” 

土耳其語

özel a

花 “a”

fancy “a”

中文(中國大陸)

花a

瘋狂的 “a” 

crazy “a”

塞爾維亞和波西尼亞語

ludo A (лудо А)

像 “a” 的符號

something like “a”

格陵蘭語 (Inuit)

aajusaq

寫得不好的字母

a badly-written letter

保加利亞語

klyomba (кльомба)

另外有很多語言是用最陽春的 @,就是直接用英文的at,或者用稍經改變的et、eta、ät、ätt等寫法和發音。不少語言也會把英語的 at 翻成自己的語言,例如:挪威語的 hos、冰島語的 hjá、羅曼尼亞語的 la、希臘語的 sto 或 ston、阿拉伯語的 fi、馬來語的di、世界語的 ĉe等,每一個都是‘at’ 的意思。印度英語 (Indian English)、印度藏語 (Dharamshala Tibetan) 和尼泊爾語 (Nepali) 裡,一般也用英語的 at,可是也有人用本來的工程說法 at the rate of,例如 john@gmail.com 唸作 “john at the rate of gmail dot com”!有的語言好像也把「@」“at” 和 「&」“and” (英語叫做 “ampersand”) 兩個符號相混,例如喬治亞語裡,@ 可以叫做ampersandi,立陶宛語 (Lithuanian) 也有人叫它ir,也就是 ‘and’ 的意思。

小巧可愛的「@ 

@新創的稱呼都有一個跨語言現象,就是常會加入「小巧可愛」的意思,詞的這種成分英文叫做 diminutives (中文翻做「指小詞」或「小稱詞」),例如英文的 dog 和 doll,加上 diminutive 的詞尾 -y 或 -ie,就成了 doggy 或 doggie「小狗」和 dolly「小小可愛的洋娃娃」,下面來舉幾個例子:

台灣華語:「小老鼠」‘little mouse, mousie’

台灣閩南語:「小貓鼠」sió-niau-tshí ‘  ‘little mouse, mousie’’

俄語:sobaka 「夠」‘dog’ 和 sobachka「小狗」‘puppy’ 兩種說法都有,中間的ch有加上「小巧可愛」的效果

希臘語:光是「鴨子」,希臘文叫pápia (πάπια),@ 卻叫做papáki (παπάκι),就是「小鴨子」‘duckling, little duck’ 的意思

義大利語:chiocciola 「蝸牛」和 chiocciolina兩種說法都有,加入 -in- 的後者就有「小巧可愛的蝸牛」‘little snail’的意思

波蘭語:małpa 「猴子」‘monkey’ 的叫法也有,可是 małpka ‘little monkey’ 也很常用

荷蘭語:apenstaart「猴子尾巴」‘monkey tail’ 和apenstaartje 「小巧可愛的猴子尾巴」‘little monkey tail’ 兩種說法都有,後者比較普遍,詞尾 -je 就帶有小巧可愛的意思

巴西葡萄牙語:除了最常用的 arroba,有另一個說法,就是azinho,加了詞尾 -inho就有「小巧可愛的a」 ‘little “a”’ 的意思 

有誰想得到,小小一個 @ 符號,背後竟藏著這樣一個絢麗多元的小宇宙!


文/台大外文系教授 史嘉琳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1年07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