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Jennie Miller - Part 1 落腳台東打造奇幻島

We want to tell you...

起初很難想像,竟有「外國人」住在台灣鄉下地方,生根成家。他們在找什麼呢?他們又找到了嗎?

英語島特約作者胡芷嫣採訪了 Jennie Miller 跟 John Sullivan,傾聽台東海浪的 聲音、腳踏美濃泥地,原來推著他們移動的,是全世界都在掀起的「移住風潮」。

 

photo credit: 胡芷嫣 

 

午後沿海刮起強風,將層層海浪吹碎,搖彎岸上的椰子樹後,碾捲過西側滿山野芒草。海岸山脈和太平洋之間,臺11公路沿藍色海岸往南北兩頭舒展,車頂綁 著衝浪板的轎車在白雲下疾駛交錯。

一路向南,開過都歷、東河、金樽等沙灘,途經幾個 背著登山包徒步環島的旅人,路過小吃店、衝浪民宿、檳榔攤...車子在舊糖廠改建的藝術村前停下來。

「介紹一個很酷的朋友給妳。」一個月前,留著一頭服 貼極短髮的Janet說。她來自香港,聲音充滿活力,肩頸線條異於常人放鬆。在匹茲堡大學拿了很威的生物工程學位後,這幾年Janet定居台灣當起斜槓青年,身兼瑜伽老師,中英日翻譯,以及宗教禪修活動、各種身心靈相關(和她聊天我才第一次聽說印度納迪葉)的即席口譯。

會有妳酷嗎,我心想。她還沒等我回覆,便滔滔接著 說這個美國女生朋友住在台東都蘭,會徒手刺青和編織,賣手工衝浪比基尼,過著非常貼近自然的生活,不穿鞋子,找到一個廢屋就在那裡和老公建起家來...。

於是一個月後,我踏進了這個很酷的外國人,敏莉 (Jennie Miller) 和阿光的家。

 

外國人選擇落腳台東,打造奇幻島

敏莉和她的老公,阿光,住在都蘭山腰深巷一處傳統平房。從11線右轉徒步上山,穿過鄰居屋後的小徑,繞過閒晃的小雞和狗,推開鐵絲圍籬,是尋常庭院,四周種滿香蕉、絲瓜、茄子、秋葵。走進室內,一具大型色彩繽紛的南美洲上帝之眼 (mandala) 迎面而來,手工漂流木打造的桌子旁,兩隻彩繪鯨魚騰躍於暗綠松石色牆面,腳下水藍油漆上光,整個空間像一座奇幻島,在午後粼粼海洋漂搖。

奇幻島的兩位主人熱情地帶著這個新登陸的人遊覽,甚至帶我去屋後的戶外廁所,看他們剛剛手造完成的木門。「全都是人家不要的東西。」皮膚黝黑、長髮盤在頭頂上的阿光驕傲地說。眼前所見的豐饒,其實都是廢棄物被重新賦予生命:廢木料做的桌椅櫥床,斷裂修復的二手衝浪板,海洋垃圾編成的上帝之眼... 就連工作室中的樂器鋼鼓(tankdrum),也是用廢棄 瓦斯桶底製作。

 

photo credit: 胡芷嫣

 

初春的傍晚有點涼,我跟他們兩人一回到有兩張單人沙發的起居室,阿光就蹲在屋內一角的自製火爐前生火。敏莉盤腿坐在回收布料織成的地墊上,隨意紮起的長金髮兩側剃平,鼻翼穿環,額頭上有一圈自己對著鏡子徒手刺的頭頂脈輪。她大方地拍拍身旁的地墊,要我坐下,然後告訴我第一眼看到這間屋子的感覺:「 我很怕。」

她睜大眼睛向我形容這年久失修、陰森無人的老房子:沒有電,木樑腐爛,空氣混濁,地板塌陷...「我跟他說我不要住這裡!」敏莉喊。正常人路過都會退避三舍,但阿光眼中只見屋旁有樹,就興奮得付清了兩個月的訂金。

這裡是敏莉和阿光花了兩年時間,按部就班將荒蕪打理成的模樣。「 我們還在弄。」「還想搭閣樓、還要做 一個上帝之眼的大吊床。」「 喔對了,妳要躺吊床嗎?」四肢修長、衝浪手身材的敏莉彈站起身,從客廳牆上懸吊的袋中拉出吊床,邀請我躺上去,自己躺上另外一張:「我們平常都會躺在上面聊天。」

也太浪漫了吧,我仰望屋內唯一一盞吊在橫樑上的昏黃燈光,像在甲板上看星星。現在我真的在海上了。

 

photo credit: 胡芷嫣

 

多元文化讓台灣鄉下異國、年輕、又多情

柴火在燒,我躺在吊床上聽敏莉和阿光說話。

他們說著去瓜地馬拉參加當地祭典,在漫天篝火下感動得哭泣;說著過年前家裡收留了 17 位從紐西蘭開帆船周遊列國的音樂家,兩人跟著去石垣島,阿光卻在海上把胃裡火龍果吐得一身亂七八糟(原因是太怕船上沒有水果前一天一口氣吃了七顆);他還說,他們一月參加以海洋垃圾為主題的藝術展,用平時去衝浪看到就撿的海廢做了兩座燈和比基尼...

「咦我可以說你們是藝術家嗎? 」我轉頭問。

屋內突然安靜下來。兩人似乎對這三個字有點不自在。「 我們創作。」敏莉說。

「這邊有的人不喜歡別人叫他們藝術家。藝術家給人的感覺比較有錢,而且個性怪怪的。」阿光解釋。

「欸我們是怪啊。」敏莉在一旁大笑。

「創作很好。『這邊』大部分的人都是做東西、做木工、開餐廳或民宿。」阿光接著說,「我覺得這些其實都算創作,都需要創意。」

阿光口中反覆提到的「這邊」,是雲霧繚繞的都蘭山下的阿美族部落。

當地朋友曾形容這裡「隨便路邊招牌掉下來都會砸到一群藝術家」,雖然有點誇張,但陽光、山脈和自由的空氣,加上離東河國際浪點十五分鐘的距離,確實吸引許多像阿光和敏莉這樣「與世無爭」的衝浪人、文藝創作者和外國人進行鄉下移住。多元文化輸入都蘭海灣,促生能量飽滿的小鄉下,衝浪社群,藝文空間,音樂活動,夜生活...異國、年輕、且多情。

現在,敏莉和阿光靠創作、街頭表演和擺攤作為收入來源,也透過Instagram帳號網路接單。敏莉進行徒手刺青和手工衝浪比基尼,兼自由潛水教練,阿光則從事染布、木工和飾品編織。週末有市集的時候,他們騎摩托車載作品到市區,遇到順眼的地點便就地擺攤,有時表演聲音渾厚的澳洲吹管(didgeridoo)或是神秘空靈的手碟(Hang)。沒有市集的時候,他們衝浪、規律工作、製作生活用品⸺家具之外,他們連牙膏、酒和巧克力都自己做。

 

阿光與敏莉的創作
photo credit: 胡芷嫣

 

 


 

文/胡芷嫣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8年6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