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將MIT火箭推向世界——火箭阿伯

搭火箭從紐約到巴黎只需要30分鐘,這樣的未來不遠了嗎?當地球承載太多工業、污染,許多企業家已經把眼界放到太空,更建立「太空旅遊業」。世界各國對太空經濟都野心勃勃,同時,在台灣也有一群人默默努力,由火箭阿伯——交大吳宗信教授,帶領的ARRC團隊,希望研發MIT火箭運載衛星上太空,跟著這一期英語島從台灣出發,迎向太空經濟新時代。 

火箭阿伯是誰?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吳宗信,研究專長為稀薄氣體動力學模擬、火箭燃燒推進、非平衡低溫電漿模擬、電漿應用(生醫、農業、航太、工業)、平行科學計算等,致力於研發100% MIT火箭,運載衛星上外太空,帶領國立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縮寫ARRC)在2014年3月24日成功試射HTTP-3S火箭。

2015年,吳宗信教授在TEDxTalks發表演講,全程以台語及少許英文講解火箭集資計畫,並宣示要讓台灣擁有自主發射衛星的能力。2020年,ARRC再次啟動集資,邀請全民加入台灣太空隊,目標將混合式火箭加入姿態控制發射 100 公里,有朝一日不必委託他國代為發射衛星,而是以MIT火箭搭載台灣自製衛星升空。

「台灣很強,我們不用一直當第二,我們可以做出MIT火箭。」

還未踏進吳宗信教授的辦公室,先聽見走廊一頭傳來一句爽朗的:「我親像behind you啦」,台語夾雜英文的在地國際風,就像ARRC團隊的火箭,外殼標示著「火箭」二字的台語拼音Hoe-chi及客語拼音Fo-chien,純本土製造,即將飛向國際。

「火箭這種東西,要點了才知道有沒有成功。」

這場熱血火箭夢的起頭,說是誤打誤撞、玩票性質也不為過。吳宗信教授小時候家裡並不富裕,「一開始沒有想那麼多啦,哪裡有錢(補助)我就去唸了。」在美國讀了aerospace後,2005 年參與國家「哈比特計畫(Hapith Project)」,研發將衛星發射上太空的火箭,後來計畫中止,但吳宗信教授卻做出興趣,回到交大後開了一門「類蔗糖燃料火箭(Sugar Rocket)」課程,跟學生們一起玩「沖天炮」。

「喔,好像可以做一些不一樣的事!」

2014 年,吳宗信教授帶著ARRC團隊成功發射大型火箭 HTTP-3S,這項成就讓他更深信台灣應該且有能力發展太空產業,卻一直沒有人敢做。吳宗信教授說:「像美國,他們從阿波羅(計畫)到現在,已經有民間做火箭的產業鍊,私人企業(發展)很快,但台灣不一樣。」這反而讓他更認為要為台灣做一點事,而且是一件很不一樣的事。

ARRC準備HTTP-3AT繫留懸浮飛行測試 credit@貝殼放大 

「台灣人需要自己的火箭。」

吳宗信教授在火箭夢萌芽之初,曾在2015年首次進行群眾集資,也曾試著獨立門戶,但在面臨發展方向、經營理念的歧異下,最終還是決定回歸學校做研究。儘管沒有待在原先創立的公司,但在產業走了一遭,讓他對台灣的產業實力信心十足,他強調:「台灣的各項產業可以拼出一支火箭,台灣就是一座科技島。」回到交大後,他不放棄火箭夢,反而集結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工程師持續研究,也向企業界的朋友募款,但2020年受到武漢肺炎影響,導致民間企業的金流不穩,讓他重新開始思考群眾集資這條路,沒想到發起後受到各方支持,第二次集資的速度是5年前的8倍以上。


火箭推進系統垂直測試當日的 ARRC 團隊合照 credit@貝殼放大 

「台灣做的火箭,搭載台灣做的衛星上太空」

發展太空產業既燒錢又費時,然而握有資金的企業和單位都想趕快看到成果,以至於在台灣,願意投資這項產業的人不多,再加上許多人瞻前顧後的性格,時常讓這塊寶島無法大放異彩,明明擁有精良的技術和人才,卻只默默做國際大企業的代工。吳宗信教授說:「一件事情想做就要趕快去做,常常分析到最後你就怕了,還沒開始就放棄了,台灣很強啦。」而他也期待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擴編、提升層級,加入專研火箭的部門,「達到台積電的規模,打造台版NASA——TASA(Taiwan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按呢較媠(suí)」

目前ARRC的火箭及工作服都是亮眼的橘紅,而火箭外殼上有「火箭」二字的台語拼音Hoe-chi及客語拼音Fo-chien。吳宗信教授笑說:「我們的MIT火箭,要加上我們族群自己的語言」,用英文拼音是因為「比較漂亮啦。」而這架亮眼的混合式火箭,目標發射至100公里的高空,觸及太空邊界,完成必要的驗證後,距離載衛星入軌的目標便更近一步。吳教授說:「做火箭不是一蹴可幾,需要一步一腳印、反覆地測試,而每次的失敗都會帶來寶貴的經驗。」

「不要在那邊做SWOT*分析啦,做就對了!」

在做火箭這條路上,吳宗信教授大部分時間都埋首於研究,但看著身邊的年輕人來來去去,不一定每個人都會以做火箭為志業,他認為做事有方法論,年輕人要提早把方法論內化、要有邏輯,不管事情困難簡單,不要用SWOT分析,而是用人時地物去判斷,缺少或不足的地方就想辦法補足。一時找不到目標也沒有關係,邊做邊找,重要的是找到「真的興趣」,至於怎麼確定「一生的志業」呢?吳宗信教授半開玩笑地說:「就是要你做三天三夜不休息都不會累」

「要大家都好,要有愛台灣的心。」

吳宗信教授表示,如果有一件事可以撼動社會的架構、價值觀,又能讓大家團結,凝聚中心思想,而這件事沒有人做,為什麼不做?他說:「我就來做。」

*註一:SWOT分析為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與威脅(threat)的英文首字母縮寫,通常用於分析一件事的優勢與劣勢。


文、企劃編輯/馬婉娟、詹益昀、黃煒齡
攝影/詹益昀

協力/貝殼放大
部分圖片來源/ARRC 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參考資料/ARRC 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0年9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