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顏色也有基因? - 美白 vs. Suntan

語言除了承載了世界各地的想像力、價值觀與歷史文化,它也經常反映在通俗的日常——顏色,像是我們拚命「美白」認定「一白遮三醜」;歐美人士反而花大錢「美黑」,只因為了看起來「健康、富裕、有活力」,如果你跟老外說「不分藍綠」、「戴綠帽」他們肯定會一頭霧水,無法聯想綠色跟這些事情的關聯,因為英文的綠色代表「忌妒」Green-eyed,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紅」。這些顏色就像「文化暗號」鑲嵌在跨文化的交談中,饒富趣味與哲理。


01 美白 vs. Suntan

當我們拼命防曬,想努力保住身上的每一寸白,老外卻無所不用其極地追求日曬,甚至發展出助曬乳(Tanning lotion)、日曬機(Tanning bed)這類「美黑」產品。在我們的文化中,習慣用「高富帥」、「白富美」形容另一伴的理想型;然而,西方國家卻用 "Tall, Dark, and Handsome" 來定義迷人的標準。相比之下,明顯地呈現了跨文化的審美差異。

事實上,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前,西方社會也曾追求過「白皙」,白皮膚代表不用參與農耕等需要曝曬在艷陽下的勞務,象徵了「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至於對「小麥膚色」(Tan skin)的偏好,則是近百年才有的風氣,其中參涉了多元的歷史背景。

20世紀初,諾貝爾生醫得主Niels Finsen 成功以「光療」(light therapy)治癒患者,人們開始注意到日光與健康的關聯。到了1920年代,Coco Chanel向媒體倡導,經過日曬的膚色是時尚的標誌,這番言論使「美黑運動」蔚然成風。曬黑演變成一種格調,不僅時尚,也透漏出能外出渡假的「本錢」。再者,歐美社會種族多元,在族群融合的過程中,過度強調美「白」容易被視為一種政治不正確,在倡導平權的同時,對膚色的敏感度也成為文化的一部份。

 

曬黑怎麼說?
在英文裡,「變黑」不是"blacken", 是"get tanned"。講中文時,我們會說曬「黑」,老外則用「褐色、小麥色」(tan)來形容這種曬過的狀態。


I got tanned in this summer vacation.
這個暑假,我曬黑了。


該怎麼形容自己的白皙肌?
形容白皮膚可以用 "Light skin" 或 "Fair skin"。

*Light skin也有另一個意思,用來形容像Obama這樣,「比較不黑」的黑人膚色。


Asian girls usually think that fair skin looks better.
亞洲女孩們常常認為白皮膚比較好看。


我生來就是「白肉底」,該怎麼說?
X I was born white.(容易讓人誤會成「你生來是白人」)
O I was born fair.


*盡量別用 "Pale"形容膚色,會讓人聯想到「病懨懨」的感覺。

如果看到人「氣色」不太好,別直接說 "You look pale!"你可以說"You don't look good." 或直接改成問句 "Are you alright?"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8年7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