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波蘭街頭都是亞洲餐廳?
這就有些奇葩了,越南人開中菜館,這是怎麼回事?這就要從1950年代,波蘭還是共產國家的時候說起了。
半世紀前已有800位越南留學生
當時的北越和波蘭都是共產國家,所以簽訂了高等學校的合作條約,互派留學生。1950年代最開始越南留學生有40人,到了1970年代,波蘭已有800名左右的越南留學生。許多留學生留了下來,也將家人朋友接過來,所以現今波蘭境內的越裔人士約達4萬人以上。可能因為膚色長相和一般波蘭人較不同,比較顯眼,波蘭人經常以為越南人是波蘭最大的移民族群。但事實上越南移民只能算上第二第三位。波蘭人對越南人的刻板印象是工作認真,小孩很會念書,因此雖然族群龐大,多數波蘭人對越南人並不排斥。
這些移民中許多人開了餐館或小吃攤營生,這些餐廳就是這麼來的。
難以重現的越南家鄉味
這些在波蘭的越南餐廳經常取名做「亞洲餐廳」或是「中國餐廳」。根據政治雜誌(Polityka)中一篇對越南裔波蘭人的訪問,他們這麼做的原因,除了市場上的考量外,還因為在波蘭難以取得道地越南菜必要的食材,做出來的東西四不像,他們覺得無法稱其為越南菜,所以乾脆就叫亞洲餐廳或中國餐廳。
越南餐廳菜單上的菜色五花八門,「河內牛肉」、「北京雞肉」、「日式鮭魚」、「泰式豬肉」,又是中式、又是越式、泰式,有時還會加上日式,令人眼花撩亂。事實上,真的點來了,吃起來究竟有沒有那個國家的特色,又是另外一回事。菜單上的菜名除了搭配地名的那些,都寫得非常直接,都是像「竹筍雞肉」、「芝麻雞肉」或是「辣牛肉」、「酸甜魚肉」這類名稱,和台灣餐廳喜歡取的華麗唯美菜名完全不同。
亞洲菜色「波蘭化」了
其實異國美食到了一個地方,都會經過一定的在地化。如日本味噌湯在台灣通常都較濃較甜,清淡的義大利麵來了台灣變成佐料豐盛的番茄炒麵。而為了配合波蘭飲食習慣,這些在波蘭的亞洲餐廳以每人一份的套餐為主,菜和飯裝在盤子裡,不用我們習慣的碗。餐前上湯,湯喝完才上菜,吃飯時配上飲料。
和波蘭人聊天時,他們說到中式菜餚,印象經常都是不管是什麼菜一定有醬汁,飯旁邊會有撒上碎花生的涼拌高麗菜,然後湯品都濃濃稠稠,這其實都是他們對這些亞洲餐廳菜色的印象。最有趣的是,這些特點多半是為了配合波蘭飲食習慣,還有當地能取得的食材而特意改造出來。例如湯會勾芡,是因為波蘭人習慣喝料多且重口味的湯,我們一般習慣喝的清湯,他們只覺得是鹹鹹的熱開水,勾芡後波蘭人才覺得有喝湯的感覺;而每道菜都溼答答的,也是因為波蘭人不習慣邊吃飯邊喝湯,所以沒醬汁會覺得太乾;至於飯旁邊的那涼拌高麗菜,也是從波蘭人習慣的涼拌生菜改變而來。
除此之外,我也注意到,這些菜常常帶有鮮豔的顏色,例如紅色的肉、紅色的炸皮或鮮黃色的醬汁。這也許和波蘭人對亞洲文化的想像有關,畢竟相片上的亞洲,經常就是充斥著各種鮮豔的顏色,大紅的燈籠、紅色的春聯、街道上五顏六色的招牌等。會有這樣的想像也是正常的吧!
深入波蘭心中的亞洲菜
近年來,由於波蘭社會逐漸國際化,許多道地的中國餐廳、日本餐廳、泰國餐廳和韓國餐廳都紛紛在波蘭各大城市開幕。波蘭人的口味也開始改變,以前不能接受的味道和烹調方式,現在都開始慢慢能接受了。只是味道地道的餐廳通常都不便宜,口袋不深的人只能偶爾上門品嘗,所以大部分波蘭人對亞洲菜的印象都還停留在舊式亞洲餐廳,那些在熱盤上滋滋作響、帶點油煙味,富有濃稠醬汁的菜餚。
而這些舊式的亞洲餐廳通常都便宜又大碗,上菜速度也很快,我自己也經常光顧。雖然吃起來並不是道地的中菜,但能填飽肚子也不難吃,何樂而不為?
文/ 周毖君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6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