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在印度,吃素是件很「時尚」的事?

如果你是一名喜愛吃素或是素食主義者,那我強烈推薦你畢生一定要來印度一趟,因為這裡純然就是素食者的享樂天堂!在印度「吃素」是件稀鬆平常的事,菜色可說是五花八門,每間餐廳隨手寫出來的菜單可能都比手搖飲龍頭五十嵐的menu還長;但每次要點餐時就是我最傷腦筋的時候,內心常常冒出一種「好想吃肉」的聲音,所以我完全可以想像素食者在台灣想吃素食,但又不是很好找餐廳的窘境。

素食餐廳菜單,品項多到眼花撩亂

世界第一!印度擁有近4億素食者

印度是全世界素食人口排名第一的國家,依據The Vegan Society統計數字,共有31%的印度人口吃素,以印度13億總人口來計算,共超過約4億人是素食者,想像一下約17個台灣的總人口都吃素,很驚人吧!但印度人吃素文化的定義和其他國家很不一樣,吃素通常會受到宗教、都市性質、家庭、種姓制度或三姑六婆的影響;有人會在家裡吃素、在外吃葷,或者相反,也有人一星期內只有幾天吃肉,但還是認為自己是素食者,甚至有不吃肉只吃蛋的「素食者」,或只在重要日子吃素,或因為流言壓力而稱自己吃素,並不像台灣或歐美有很明確的自我「吃素」定義及規則,所以統計上其實無法精準的呈現,在印度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素食者」。

不只為了健康,「社會階級」也是吃素原因

因為在印度,吃素不單只是一種飲食行為,因為宗教、種姓和歷史淵源的關係,吃素逐漸演變為地位高、富有又優雅的象徵;有個說法是早期種姓階級較高的人不需過於勞動,所以吃素,而低種姓的人多數職業是體力活,因此才需要吃肉。但如果仔細探究歷史,其實只是因為高種姓的人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早期婆羅門(種姓最高階)職業為祭司,主要工作內容是主持祭祀,而祭祀通常就是宰殺牛,事成後祭司會得到一部分牛肉做為報酬,但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逐漸興起,素食文化盛行,祭祀便改以素食為主,於是婆羅門也因應時局而轉型,推行素食主義,以證明自己也是時尚的祭祀者。

加上西元前6世紀,苦行者開始盛行,成為普羅大眾的心靈導師,神聖的釋迦摩尼和耆那教始祖摩訶毘羅都是該時期出身的代表,而苦行者吃什麼?當然是「吃素」,因此吃素習慣逐漸轉變為一個主流文化,並有清新脫俗的象徵,寫著寫著感覺好像頭上浮出聖光……。

從「嚴格素」到「隨便素」都行

但印度實在太大了,在這個光語言就超過上萬種的國家,沒有任何事可以用一言概之,光一個素食的吃法就令人眼花撩亂。若以宗教區分,印度教素食單純不吃肉,可食蔥、薑、蒜,但葷食者大宗不食牛;穆斯林的素食者沒有限制,但烹調的鍋具和碗盤不可和非清真食品混用,葷食者大宗不食豬;耆那教則是超級完全素食,並且有非常嚴格的定義,不食用任何有害微生物或動物的食物,例如長在土裡的馬鈴薯、洋蔥等根莖類植物,也不食用蜂蜜和乳酪(因為採蜜時會傷害到蜜蜂,乳酪則含有酵母菌);基督教、佛教的素食者則和台灣雷同。再加上各邦的文化和家庭影響,又加上每個人能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嚴格素」、「偶爾素」、「外出素」、「在家素」、「隨便素」、「輿論素」,以上種種排列組合硬要找出一個統一標準真的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素食請選綠色,葷食請選紅色!

說這麼多,到底印度素食是長什麼樣呢?最基本的就是配菜加上飯和Roti(印度餅),配菜超級多元,秋葵、洋蔥、番茄、青椒、紅蘿蔔、花椰菜、印度起司、馬鈴薯、茄子……等互相替換,也有漢堡類、三明治類、義大利麵類、披薩類、中式炒麵、炒飯、蔬菜丸子、餃子等,基本上素食是每一間餐館和路邊攤的必備,若有提供葷食則會另外備註non-veg,這部分與世上大多數國家「葷食是基本,素食才額外標示」的傳統就相反了。 

為了滿足普羅大眾對於吃有這麼多考量,在印度只要有可能碰觸到皮膚或嘴巴的商品,從食物、防曬油、化妝品、牙膏、髮油、飲料甚至到巧克力……等,都一定會標示「葷素」,素的是一個小綠點,葷的為小紅點,如果有雞蛋則會標示小黃點,這樣的分法很便民又一目瞭然,也比較不會踩到地雷。下次有機會到印度或需要招待印度朋友,如果不確定對方的飲食習慣,在最安全的考量下,就先請帶他去吃素吧!


文/Elsa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1年2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