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我其實不想變成「巴黎虎媽」

四月一日愚人節那天,法國網路媒體出現了一則學生新聞,內容是一位台灣留學生在宿舍寢室裡上吊自殺。身為一位母親,我很傷心地將這則新聞轉發在自己的臉書專頁上,並告知在外學習的同學們,如果遇到困難沒人訴說,我隨時願意傾聽。

法國透過「高等學院」篩選菁英

每一個留學生都知道,隻身在外遇到困難或遭受打擊,那種痛苦無人可說又沒人理解。原本以為理想的菁英學習環境,真正坐進法國的教室裡,才發現在法國越優秀的的環境,面臨的挑戰就越嚴苛。像這位台灣學生讀的就是全法國競爭激烈的高等數學預備班。

數學預備班是法國在教育體系中拔擢理工菁英的一種方法。學生們在高中會考過後,數學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選擇念二年預備班,然後申請理工類的高等學院(Grande école),日後成為一名科學家、工程師或研究人員等法國社會中的菁英族群。

法國的教育體系與美國或台灣完全不同,大學(université)是以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為主的學者教育,任何人高中畢業會考通過後都可以申請入學。而前述的高等學院(Grande école)則是以培養專業人才為志,是法國社會中領導與管理階層的菁英

和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或在學校繼續做研究寫論文)的窘境相比,高等學院的畢業生不用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是法國社會中的推動力與未來的國家棟樑、人才。進入高等學院,等同是法國學子和家長的希望,這讓各種高等學院像理工、化學、政治科學、建築、藝術、設計或醫學院等,成為大家擠破頭想考上的學校,而每所學校的錄取率之低也是令人咋舌。

考大學,其實從買對學區房開始

設計聞名的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每年吸引上萬人報考,是千中選一的設計菁英學校。像我們這種在台灣已經有大學文憑的留學生半路插入,跟一路在法國當地從國中、高中廝殺上來的學生們基礎很不一樣。法國菁英教育跟我們以前嚮往的西方教育與印象完全不同,這裡的競爭只有甚於台灣,而沒有少於台灣。

離開台灣,我們常常在許多文章中讀到的放養、寬鬆的教育方式,可能只是西方教育的局部或某些階層。在更積極的家庭裡,對孩子的教育和栽培,跟亞洲父母不分軒輊。

我身邊的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區而搬家或轉移戶籍,跟亞洲家長買學區房沒什麼兩樣。有的家長從小將孩子送到私立體系的小學就讀,為的是將來可以直升進入升學率百分之百的國高中。有的家長想盡辦法讓孩子成為雙語人才,從小聘僱英文、德文、中文等家教,讓孩子小小年紀就獲得語言能力認證,再進入優秀的國高中國際班就讀,讓孩子增加考入高等學院的機率。然而法國高中的畢業會考所考的不是制式八股的選擇題,而是靈活思考的問答題,因此一個菁英的養成就更加的全面而多元,是十年磨一劍的概念。

如果當不了完美學生...

所謂的菁英養成,指的是心智與體能並重發展,不是死讀書和考試。學生得熟悉時事的認識並評論、閱讀經典與傳統的文化或文學、科學和科技的知識、培養體能與休閒娛樂等。不過,雖然這樣的教育方式聽起來很完美,背後卻有其不為人知的殺傷力。

首先,法國會考率百分之百的名校,為了維持其百分之百的成績,會淘汰能力不足的學生,也就是請他們「轉學」,以免影響學校成績。其次,在這樣的競爭下,同學間彼此的友誼非常淡薄。這裡舉幾個例子:我女兒的一位堂哥因為滑雪受傷缺課,沒有一位同學願意跟他分享筆記,因為考試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就算平常再好的哥兒們也一樣。

另外一個例子是女兒的大表哥念醫學院,法國的醫學院採取淘汰制,也就是報名就能念,但是之後要考過正式入學資格。這個考試一個人一生只有二次機會,因此每天上課前,大家都擠在教室門口搶前排的座位。

外子也曾經念過法國前三志願的高等數學預備班,第一次考試他還不大清楚環境,考了個班上倒數,於是一整個學期沒人理他跟他說話,直到下一次考試考到全班前幾名,才開始在班上有存在感。

這就是菁英教育的另一面,在競爭激烈的廝殺中必需練就出個人自私與自我的生存守則,是孤單的心智與體能訓練。我這一代的台灣家長都有經歷過升學壓力,因此我們很多人都不想讓孩子和我們小時候一樣,沒有輕鬆愉快的童年而只有功課和補習。然而,想想法國現下的社會狀況,貧富差距逐漸擴大,中產階級正在消失。誰不想多替孩子著想,多找一些資源?


文/何桂育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5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