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So much universe and so little time" --回顧阿波羅登月50週年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成為第一位登月的人類,他踏上月球的第一步足跡成為經典照片,他登月後說的第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更成為千古名句。

之後即便人類科技突飛猛進,無人探測器也在火星登陸成功,但登月成功仍是人類太空探索中的重要里程碑,今年適逢登月50周年紀念,美國、中國大陸、印度、以色列等國也紛紛發表登月計畫,讓登陸月球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Mankind是什麼意思?

雖然是月球為主題,但我仍先要介紹mankind這個英文字。Mankind是由man加上kind兩個單字所組成,man是男性,kind在德文是小孩的意思,其複數是kinder,所以kindergarten就是幼稚園。

Kind早先是由kin一字演變而來,代表自然的順序,後來衍生為親屬或族群,所以mankind就代表人類的意思。另外mankind的同義字還包括human race或human being,或是簡單地用humans即可,但很顯然地,如果用human race、human being或是humans來取代mankind,那麼上述名句念起來可能就沒有那麼傳神了。

50年前的登月,美國總是慢蘇聯半拍

50年前登月計畫的歷史背景,是基於美蘇兩大強權的冷戰時期,當時蘇聯率先在1957年10月將史普尼克1號(Спутник-1,Sputnik 1)成功送上太空軌道,並在1961年4月完成世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能親眼見到地球的人類。

相較之下,美國的太空發展計畫始終慢了半拍,為了登月而匆促發射的前幾輪先鋒測試火箭幾乎全以失敗收場,甚至還在全國轉播中發生爆炸。1961年5月美國的「水星計畫」(Project Mercury)總算完成首次載人任務,但也只在地球次軌道上待了15分鐘。有鑑於蘇聯的推進器可以昇空到較高的距離,美國甘迺迪總統決定選擇一個更高的目標來超越蘇聯的太空表現。

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總統對國會發表演說,啟動首次以人類登陸月球並安全重返地球的任務,1962年9月12日甘迺迪總統在萊斯大學足球場針對4萬名民眾發表他著名的月球任務演說。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選擇登陸月球不是因為容易,而是因為它比較困難,這句話顯現甘迺迪總統作為一個領導人的高度與風範。 

登月計劃最大的困難在「未知空間」

登月計畫的確困難重重,主要的問題點在於太空會合對接(space rendezvous and docking )、新型火箭開發、如何使太空人登陸月球再進入大氣層、未知的長時間失重及太空輻射等潛在問題,飛向月球讓美國太空總署(NASA)感受到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巨大技術進展的壓力。

延續水星計畫將人類送入地球軌道,接下來的雙子星計畫(Project Gemini)總共進行了10次載人飛行,其目的是更精進太空旅行技術,能夠在地球與月球之間往返,並進行艙外活動(Extra-Vehicular Activity, EVA)與登陸月球演練,驗證太空行走(spacewalk)技術,觀察太空人長時間駐留太空以及在零重力環境下執行任務的能力,為接下來的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奠定良好的基礎。

阿波羅計畫從1號到11號才成功

在阿波羅計畫中,主要目標就是要完成載人登月計畫,當初曾經有4個方案被討論,包括

  1. 直接飛到月球,任務完成後火箭再飛回地球,但這需要巨大的火箭與足夠的燃料。
  2. 先將登月太空飛行器的不同部分利用小型火箭送往地球軌道,然後再集合對接之後,飛往月球。
  3. 發射兩艘太空飛行器,其中一艘攜帶推進系統先期登月,載人的飛行器晚些發射,之後再利用先登月的推進系統返回地球。
  4. 用一艘較大的太空飛行器,稱之為指揮艙。攜帶一艘裝載太空人的登月艇,在進入月球軌道後登月艇與指揮艙分離,降落月球表面,完成任務後再回到月球軌道與指揮艙集合,並返回地球,這也是最後決定的登月方式。 

阿波羅1號出師不利,三名太空人在測試時不幸罹難,但未影響之後的各項測試,最後終於阿波羅11號完成登月任務,實現了人類登月夢想的一大步,之後的阿波羅登月任務有成功有失敗,但人類的太空冒險也從月球轉向火星、甚至更浩瀚無際的宇宙。

個人很喜歡「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這部電影中的一句台詞「Every time we have a chance to get ahead, they move the finish line.」,雖然這句話是隱射對黑人的歧視,但應用在太空發展上,似乎也可代表發展永無止境。

「飛向月球」讓人類在短時間內革新技術

太空競賽非常燒錢,因此並非全世界每個國家都玩得起這種遊戲,美國當時國內也引起很大的爭辯,但太空發展也為人類科技發展留下巨大軌跡。在登月計畫中所使用的技術除了通訊、氣象衛星發展之外,冷凍食品、無線吸塵器、防刮鏡片、記憶泡棉、血液透析等技術也是直接由登月科技衍生,更別提NASA登月研究對電腦微晶片出現的影響,促成後來筆電、手機等產品的問世。

在中秋節的前夕,我們除了賞月之外,也可以緬懷人類登月的成就,看看登月先鋒(First Man)這部電影,並問問自己,人類的下一個一大步在哪裡? (2019.8.19)


 文/ 鄭貞茂 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院士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9月號
訂閱雜誌

New layer...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