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邊緣人的救星:Vending Machine

東京夏季的炎熱、一出門就要融化的天氣,讓我時常克制不住買冷飲喝的慾望。然而對比過去在台灣手搖杯隨手可得,在日本想喝一杯珍奶還得搭電車去買,於是我變得經常到自動販賣機消費。

個人覺得,日本人使用自動販賣機的習慣和台灣人差不多,但我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1. 買了不帶走,喝完馬上丟

我們在販賣機買到飲料後通常會帶走,邊走邊喝;但在日本,偶爾會看到有人買了自動販賣機的飲料後,就直接站在旁邊瞬間將飲料喝完。我第一次遇到的時候覺得很驚訝,但多遇幾次(特別是在車站)之後就不那麼大驚小怪了。

事實上,日本人並沒有邊走邊吃的習慣,再加上日本的自動販賣機裡,350ml左右的小瓶飲料,對於只是臨時想要補充水分的人來說,是一次喝得完的體積,大部分的自動販賣機附近也都會設置丟瓶罐的垃圾桶。種種原因,讓日本人習慣停下來把飲料喝完再走。

不過,前一陣子在日本節目看到,據說幾年前日本的飲料業界為了增進飲料的便攜性,開始偏好使用寶特瓶,造成鐵罐、鋁罐這種小容量飲料減少,進而也影響了日本人的習慣,讓「帶著走」這件事愈來愈普遍。

最近台灣的手搖杯品牌紛紛到日本發展,有些店在日本的年輕人之間還頗有人氣,就我的觀察,日本年輕人漸漸也開始會拿著飲料逛街了!因此這樣速買速喝速丟的情景,或許未來也會愈來愈少見。

2. 自動販賣機是不善交際者的福音?

自動販賣機的一大特色就是,消費者無須與任何人接觸,只要付對錢,機器就會將你所購買的商品交給你,因此,在瀏覽日本的網路情報的時候,不時就會看到「自動販賣機是不善交際的人的救星」這樣的敘述,實際查一查,不少介紹日本特殊自販機的文章,都會以這樣的主題撰寫。

台灣或許因為自動販賣機沒有日本這麼多,販賣的商品也沒有日本自販機那麼多元,所以沒有辦法為不善交際、或想耍孤僻的人盡一份力,也因此較少看見一般大眾對自販機有這樣的認知。 

日本的自販機由可口可樂引進

俗話說得好,「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那日本又是如何發展成現在這樣的自販機先進國呢? 據說最古老的自販機出現在西元前215年的埃及,當時被設置在寺院,只要投入硬幣聖水就會自動流出。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積極開發自販機,基礎技術於此奠定。

自販機正式導入日本是在1962年可口可樂進軍日本市場時,一同將自動販賣機的技術帶進了日本,後來1967年日本改鑄百日圓硬幣,因為硬幣的大量流通而使人們更方便使用自販機。1974年日本更打造出能同時販賣冷熱飲的自販機,而使它大量普及於日本。

「自販機的第三種溫度」—常溫飲料

日本的自販機所販賣的商品很多元。除了冷熱飲外,現在還加入常溫飲料,讓日本媒體紛紛以「自動販賣機的第三種溫度」做報導。

據說不分四季都愛喝冰水的日本人,在這兩年來開始注意保養身體,因此對常溫的飲料需求增加,所以除了便利商店開始販賣常溫的礦泉水之外,自動販賣機也開始導入。個人覺得這個改變非常優秀,不過目前這樣的販賣機還是少數。

秋葉原「販賣機專門店」

近期最受矚目的日本自販機大概就是位在秋葉原的「多款販賣機專門店」了吧?因為裡面賣了很多像是鈴鐺、鍬形蟲、關東煮等等奇怪的東西,而在前陣子造成不小的話題。

目前已經有不少部落客都朝聖過,各種影片文章都查得到。但我覺得最厲害的是這個「多款販賣機專門店」是有登錄在Google地圖的,大家只要打「自販機コーナー」就可以規劃路線。

「車廂內飲食不可饒恕」?

我第一次在日本某車站看到賣冰淇淋的自販機時真的是又驚又喜,因為我一直以為日本的車站也是禁止飲食。後來上網查到,日本網民對設置在車站裡的冰淇淋自販機一面倒表示,除非是新幹線那種長距離的車,不然在車廂內飲食本身就不可饒恕,更別說是冰淇淋了。

雖然日本電車沒有像台北捷運明文規定不能飲食,但日本大眾的輿論並不支持乘客在車廂中吃東西,因此大家若偶遇這個販賣機想買來吃的話,記得要在月台吃完再搭車喔!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Feeling: comfortable 😀
When I was in Japan I loved to walk around places where are zero people or tourists. Thinking back those lonely vending machines make me feel somehow good.

—efatih55 @reddit


 文/ 瓶顆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1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