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動詞也有「半衰期」?

說英語時,隨時提醒自己要記得加 -ed詞尾已經很累,遇到不規則動詞更沒輒,為考試死背的那些過去式和過去分詞,哪來得及用上?何況英語裡最常用的動詞,像be, have, do, come, go, say,全都是不規則動詞!但我們換個角度看看:中文也有不規則動詞嗎? 

中文的「有」和「是」並不規矩!

無論哪種語言,最基本的兩個動詞—have 和 be,往往都是「不規則動詞」,包括中文在內。我們先看看中文「有」這個動詞的一些特性。中文裡一般動詞的現在否定式,前面加一個「不」字就好,例如「吃」的否定式就是「不吃」,「說」變「不說」,「是」也照樣變「不是」,可是除了像「無所不有」一類的成語外,「有」不能說成「不有」,而要說「沒有」。從這點能看得出,中文的「有」就是個「不規則動詞」。

接著看看中文的BE動詞,也就是「是」,這次從如何表示「完成式」的角度來做分析。要表現出「完成式」,一般動詞後面加個「了」字就好,例如「做」的完成式是「做了」、「看」變「看了」、「關」變「關了」。反過來,「是」比較少說「是了」,其實,「是」本來就不太能變成「完成式」,硬要表達的話,只能說「已經是」,或換個完全不同的動詞,例如「成為了」或「已經成為」。

「是」的否定完成式不能用「沒是」

一般動詞的「現在否定式」,動詞前要加「不」,可是「完成式」也有自己的「否定式」,就是在動詞前加個「沒」或「沒有」,例如「沒做」或「沒有做」、「沒看」或「沒有看」、「沒關」或「沒有關」。「是」偏偏不行,不能說「沒是」或「沒有是」,只能說「不是」,或加個副詞片語把時間交待得較明確,例如「當時不是」。

總之,「有」和「是」是中文裡「不規則動詞」兩個基本又重要的例子,這些不規則的現象也夠讓中文初學者傷不少腦筋。有了這樣的認知為基礎,英語學習者也許較能體諒英文種種的不規則現象。我們現在由此轉入正題。 

最好學的動詞變化:加 “-ed或 “-d詞尾

上期已提過,每一個語言,或快或慢、或多或少,都不斷地在變,包括英語在內。近幾十年,英語正進行一種動詞時態系統上的結構性變化。我們一步一步來講一下。

眾所周知,英語規則動詞的三種基本型態為:

「簡單過去式」simple past 也可以說成「過去簡單式」past simple。

如果是規則動詞的話,過去式和過去分詞都用一樣的形式,原型動詞後加 “-ed” 或“ -d” 的詞尾就行了。(短母音後的子音通常要重複,如:pat, patted。)

這種模式我們稱為ABB型動詞,原型為A,過去式和過去分詞兩種形式都一樣,卻與原型不同,故稱之為ABB型。英語就這點上還算好學的。

英語不規則動詞的四大類

不過,現代英語自古英語(Old English或Anglo-Saxon)繼承很多不規則動詞,而這些沒有循規蹈矩的動詞就是另外一回事,一點都不整齊也不算好學。又到底為什麼會有不規則動詞,或任何不規則現象?實際上,在很多古時候的語言裡,不規則比規則現象還更多!有句話說 “A rule is the tombstone of a thousand exceptions.”(規則就是一千個例外的墓碑誌。)(註)

現代英語所有的動詞中,不規則動詞佔的比例不到3%,而且有些還可以分成幾個「半」規則類型,就像以下這組互有押韻的不規則動詞: 

 可是基本上,不規則動詞都需要一一查字典,個別背起來。


不規則動詞可分為以下這四種類型:

最少見的動詞類型就是ABA型,除了上列的run, come, become三個動詞外,找不到其他例子。

別再用throve當成thrive的過去式了!

不規則動詞要發生變化的話,最自然的方式應該是變成加 -ed詞尾的一般規則動詞,而且果真有這回事,例如下面幾個原為不規則的動詞,現在已變成加 -ed 的規則動詞:

現在想問一下讀者:上面這三個動詞裡,有幾個是您熟悉的?一兩個,像“tread”?還是〇個?

實際上,後來變成直接加 -ed的不規則動詞中,通常都有個共同點:就是使用頻率低!上面這三個例子並不是非常常用的動詞,所以讀者不熟悉也不需要喪氣!(thrive:茁壯成長、chide:呵斥、tread:踩。)

就是因為少用,很多母語者不太熟悉這些動詞的不規則變化,於是很自然地把它們規律化,直接簡單地加上 -ed。這麼做的人越多,規律化的趨勢就越明顯普遍,現在如果把 “thrive” 的過去式說成 “throve”,反而聽起來會很怪。

動詞的規律化竟有「指數衰減」公式?

這點請讀者特別注意:不規則動詞的使用頻率越低,越容易規律化。規律化速率甚至可以根據動詞使用頻率用數學公式計算出來!跟放射性核素衰變一樣,動詞規律化速率可以用指數衰减exponential decay的公式計算,簡單來說,如果某一個動詞的出現頻率比另一個動詞出現頻率低一百倍的話,它規律化的速率就會比使用頻率較高的動詞快十倍!(註)

至於使用頻率高的基本動詞,例如:be, have, do, go等,反而不容易改變,因為太熟悉,這些常用動詞的所有時態,在大家的腦中早就已經根深蒂固,過去式或過去分詞也就不容易改成-ed詞尾。同時,語言整體還是有規律化的壓力。這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

過去式和過去分詞通用?

換個角度來看,也許動詞的「規律化」並不等於「加 -ed詞尾」一種方式而已,實際上,「規律性」的另一種表現就是「過去式和過去分詞一樣」,也就是歸類為ABB類型。這樣一來,把原來的不規則過去式(例如原型 “sing” 的“sang”),借來同時當作過去分詞(“sung”)也可以,或把過去分詞(“sung”),借來同時也充當過去式(“sang”)也可以,任選其一,都是能達成「過去式和過去分詞一樣」的規律化方法。

這種變化也真的在進行中。有時候原來的過去分詞會同時充當過去式使用,舉例來說,有部電影叫做 “Honey, I shrunk the kids!”,其實應該使用shrank而不是shrunk。「偵探小說」俗稱為 “whodunnit”(“Who done it?”),原本應該是“Who did it?”。有的人也會說 “I seen it first!”,其實應該是saw

不過,近幾十年的大趨勢是用不規則的過去式同時充當過去分詞,形成ABB型動詞,例如,把原先的sing  sang  have sung說成sing sang  have sang。 

並不是所有的ABC型不規則動詞都會發生這種變化,例如be照舊用 was/were和been 的形式,可是很多其他常用的ABC類不規則動詞,常有人把過去式形式當過去分詞使用。

使用頻率的高低,影響同字根的規律化與否

下面列出51個最常用的ABC型不規則動詞。筆者能找到過去式當過去分詞的實例時,該動詞用綠色填入新興過去分詞一欄,如果有加 -ed或 -d的規律化形式,就用藍色標示該動詞,而維持原來規則形式的動詞就用灰色背景標示。 

下面舉幾個從YouGlish收集來的實例做參考:

把過去式當過去分詞用,好像比較少跟像 “I’ve”、“he’s”的縮讀字(contractions)並用,較多跟像 “have”、“has” 的完整形式並用。讀者想要自己找更多實例的話,可以用YouGlish或Google搜尋“has took”, “have wrote”等,使用Google時,記得加“雙引號”。

有趣的是,雖然give和forgive,還有take和mistake有一樣的字根,很多人會把givetake的過去分詞說成has gave和has took,卻沒有找到有人說has forgave或has mistook的例子。這應該是因為通常像give和take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動詞,較容易把過去式也當過去分詞用,但頻率沒那麼高的動詞,例如forgive和mistake,還是維持原來的ABC型態較多。 

聽到有人用「錯」過去分詞,不用少見多怪!

筆者有次跟台灣朋友談起這個話題時,朋友直嘆氣說,「不規則過去式如果早能和過去分詞合併不就好了嗎?那就不用為考試死背那麼多時態!」可是語言變遷往往會從「簡」入「繁」,然後再度回歸到一種含有「繁」的「簡」的新狀態,中間「繁」的階段一般是無法跳過的。

不規則動詞的規律化剛開始時,有的人一聽到對方用「錯」過去分詞,可能會認為對方「懶」,或「教育程度不好」。實際上,當有人注意到這一類「錯誤」時,這種變化大概已進行了好一段時間,回頭找例子的話,這個變化的開始通常可以追溯到很多很多年前。

英語學習者還是建議依規行事為宜,不過,下次聽到有人說 “I’ve swam there many times before.” 一類的句子時,不用在心裡責備他文法不好,其實這只不過是 “a sign of the times”,是英語史1500多年來進入新階段的有趣先驅。

 

註:資料來源:Lieberman, E., Michel, JB., Jackson, J. et al. “Quantifying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language.” Nature 449, October 11, 713–716 (200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916091_Quantifying_the_evolutionary_dynamics_of_language

下期預告:美國大眾對專業體育professional sports的酷愛,充分反映在日常使用的語言裡,例如“touch base”「聯絡一下」這個常用片語來自棒球。可是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包括英國在內,甚至美國國內,不一定每個人都熟悉這些片語的意思和用法。怎麼辦?下期探討看看,敬請期待!


文/台大外文系教授 史嘉琳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1年04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