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最新消息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國外辦公室更常這樣說-文化篇

生活在矽谷,常常有許多活動可以參加,例如寫程式的bootcamp、創業家的meetup。與人交際時,你無形中也會耳濡目染一些矽谷/美式文化。

這邊舉兩個例子:

1. 客氣還是模糊?

Gina在上市新創公司工作,去年才在內部面試中,打敗其他對手同事,晉升小主管。面試對她來說向來不是問題,她英文口語流利,對被問到的問題也都有備而來。但每次得到理想工作後,總會卡關,一樣認真做功課、加班寫報告,意見卻不被採納。她不知道溝通哪裡出了問題,直到有天英文母語的前同事告訴她,她寫的意見太不直接了,搞不清楚她想表達什麼。

這是Gina寫給同事的email:

I'd suggest that you may want to reach out to the legal team about this initiative in mind.They might discuss about risk and liability. Hope this can help your initiative move forward.

關於你在考慮的新措施,我會建議或許可聯繫法務團隊。他們可能會討論風險與責任承擔。希望這樣有助於推進新措施。

Gina用may、might想讓語氣委婉些,但主要目的不明,看的人有一種可做可不做的感覺。 

不妨直接寫:

You want to avoid any liabilities. The legal team is a good starting point.

關於這點,你最好避免任何法務責任。可以先找法務團隊。

想禮貌一點,加一個may就好:

You may want to avoid any lliabilities….

與平輩或上司溝通,我們習慣婉轉,為對方留面子,尤其是收件人不只一個的時候。美國人讀起email就覺得內容很隱諱,或者不重要。等訊息被忽略,我們可能又認為對方傲慢。

英文email溝通,最好直接了當,除非刻意要製造模糊地帶。

2. #Sorry Not Sorry

"Sorry not sorry"是美國年輕人常在社群媒體使用的hashtag,意思是自己嘴上說sorry,其實一點也不覺得sorry。不過在工作場合,美國同事更是不輕易說sorry。如果不甚了解文化,不免會感到對方過於強勢、自負。

在矽谷硬體業工作的James,也吃過幾次虧。負責的工廠端或客戶方面出了問題,美國同事的回應總像在下指導棋,又或者為自己強力辯護;相形之下,習慣性說了幾次sorry的James,似乎就變成承擔錯誤、收拾的一方。 

難道美國人真不認錯?其實不是。哈佛商業評論有篇研究道歉文化的報導〈Why I’m Sorry Does Not Translate〉,文章指出:

"…in the U.S., an apology is taken to mean 'I am the one who is responsible.’ It also stands to reason that in Japan—which, like many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has a more group-oriented culture—apologies are heard as ‘It is unfortunate that this happened.’"

美國文化將道歉與個人究責連結,道歉意味「我是該負責的人」;日本及許多東亞國家,群體性強,道歉更常表示「很遺憾發生這樣的事」。

James熟悉這樣的溝通後,不再感覺被壓著做事,雖然聽到時心裡仍不會太舒服,但會提醒自己這是不同的溝通文化,而他自己也試著看狀況,把差點出口的sorry先吞下去。 

3. Drinking the Kool-Aid

這句話意思是盲目地全然遵從。它的典故挺令人毛骨悚然,1978年,美國加州的Jonestown,近900人跟從邪教領袖Jim Jones指示,混和氰化物、鎮靜藥物、水果口味飲料Flavor Aid,吞服自殺。

相似的水果口味飲品Kool-Aid,或許因名氣較大而倒了楣,直至今日,美國社會仍以"drinking the Kool-Aid”描述盲從的個人或團體。

例如.

A: Albert is talking about how he loves the company again. Albert又在講自己多愛公司文化了。

B: Tell him to stop drinking the Kool-Aid. 叫他別再盲從了。

這樣的說法或許來自當年轟動的新聞,或是人人必看電影、電視劇,甚至兒時的廣告標語。沒有相同生活背景,很難一一理解,理解了也不見得用得對,或者母語人士已經不這麼說了(事實上,富比世雜誌幾年前辦過一場投票,選出「最煩人的商業用語」就是Drinking the Kool-Aid。)

有人會說,聽不懂是正常的,問就好了,很難嗎?處在全英文環境,有時候開口問的確有難度。交談場合中不見得都是熟人,可能對話進行很快、有許多不同對話進行中,沒有適合切入點問,也可能你先前已經有聽不懂的部分,不想再多問,顯得自己英文差。

因此,有適當時機可以開口問,把它當作一個聊天話題;其他時候,不要過於糾結,靠自己創造共同話題。例如在矽谷,聊NBA地主隊金州勇士隊、美式足球舊金山49人隊,就是全民話題。


出國工作有圓夢、挑戰,難免遇上挫折,英文是你的第一份自信,也是你融入職場的最佳夥伴。

更多「英文要多好,才能在矽谷工作?」滿滿乾貨,點這裡:

1. 單字篇

2. 口語句型篇

3. 文化篇

4. 不俗的俗語篇

附錄:

融入矽谷第二招,2個資料庫,幫你聚會前找好話題


文/Nikki Lu,駐點美西的矽谷觀察家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11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