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為的 ticket,是票?工程師說的 ticket,其實是……
你以為的 ticket,是票?工程師說的 ticket,其實是……
有一次聽到一段對話。工程師對設計師說:
“I’ll create a ticket for this later.”
設計師滿臉疑惑地回他一句:「你要幫我買票?」
在跨部門合作的會議裡,很多這類「雞同鴨講」的場面。
如果你在科技業工作,ticket是你最常聽到,卻最容易誤會的英文單字之一。它不是「票」,也不是「罰單」。在軟體專案管理的語境裡,ticket其實是另一回事。
Ticket 是什麼?
在工程師或產品經理口中,ticket 指的是一個任務單位,通常是一筆問題、一個需求、或一件要處理的工作。它會被記錄在像 Jira、GitHub Issues、Asana、Linear 這類的工具裡,作為追蹤工作進度的最小單位。
說白話一點:
A ticket = 一件要做的事
你可以 create a ticket(開一張單)
你也可以 assign a ticket(指派任務)
處理完就 close the ticket(結案)
來看幾個真實的 ticket 樣子
“Fix layout bug on mobile view.” 修復手機版版面錯誤
“Add tracking code to checkout page.” 在結帳頁植入追蹤程式碼
“Update product image assets.” 替換產品圖檔
每一張 ticket 裡,會記錄什麼背景、要解什麼問題、由誰處理、進度如何……
它就是一個系統化管理任務的方式。
為什麼不能只說 task?
很多人會以為 ticket 就是 task,反正都是「任務」,有差嗎?
有!
Task 是比較 general 的說法,幾乎什麼都能叫 task。但 ticket 通常是 technical 的、系統內的、有編號可追蹤的任務。當你說 create a ticket,意味著:
- 這件事有需要被正式記錄
- 它會被追蹤進度與結案狀況
- 可能有相關 log / comment / file / owner 等資訊附加在上面
這也是為什麼科技公司裡常常會說:
“Please file a ticket for that.”(不是用嘴講,而是要記下來)
“Has a ticket been created yet?”(不然怎麼追?)
“It’s already in the ticket backlog.”(我們知道,但排不進去)
跨部門的 ticket 文化
在設計部門,ticket 可能來自 PM;在工程部門,ticket 則是工作來源;在客服部門,每一則回報也會變成 ticket 等著處理。
這樣的語境裡,如果你說:
“Can you fix this?”(口頭講完就忘了)
“I already told them.”(誰知道?)
遠不如一句:
“Let’s open a ticket so it’s tracked.”(大家都放心)
這不是冷漠,而是讓工作流程變透明、有紀錄、有責任歸屬。
如果你在科技公司聽到:
“I’m drowning in tickets this sprint.”
不是他真的要溺水了,而是任務滿到爆。
| 加入Line好友 | ![]() |
-- 作者: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戒掉爛英文」是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源自於商業周刊上的專欄。我們常常接到讀者的意見是: 「那錯誤,簡直就是在講我啊!」栩栩如生的錯誤!假如你上班或生活上用得英文,這些錯誤聽起來是不是像極了老朋友,熟悉得不得了?確實,這些錯誤大部份都來自於實體教學,在一對一教學過程中,很仔細地記錄、分類、整理下來的。我們不斤斤計較英文的錯,而在每一個錯誤裡,找到驚喜,然後放心。

擔心生理健康,心理卻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