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專欄最新文章
其他專欄
波蘭製造 -- 林蔚昀
林蔚昀,1982年生,台北人。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
Online Library -- 線上圖書館
英語島上有創業家,設計師,文創人,科技人...,每個月品嚐他們的私房英語知識庫。...
台灣老妹在新加坡。相信幽默跟品味可以翻轉世界,雖然常被說不好笑跟你穿的是睡衣嗎。...
世界精神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很多人問我們,你們在做什麼?我說,我們做「世界觀教育」。有人似懂非懂,什麼叫做「...
波蘭大小事 -- Stefanie
到了波蘭兩年,依然被波蘭深深吸引著。在台灣很挑食,在波蘭任何能吃的食物都來者不拒...
伊拉特的春天 -- 吳維寧
30歲到以色列自助旅行,做人生的第一次冒險,像愛麗絲一樣墜入奇幻世界。境中苦痛的種...
一張圖搞懂 -- 一張圖搞懂
2017年1月開始,英語島固定每月出版兩本雜誌,一本是「英語島」,另一本是英語島的spi...
回不了家的野熊 -- 2017-10-06
東南亞情歌 -- 梁東屏
前中國時報東南亞特派員,二0一二年退休,現為香港亞洲週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
科技英文 -- 鄭緯筌
臺灣新竹市人,目前定居臺北,擔任專欄作家、企業講師與網路顧問。曾任風傳媒產品總監...
斜槓媽媽在歐洲 -- Carol Chen
凱若Carol Chen,在台灣出生成長,目前旅居歐洲。 創辦歡沁國際Celebration Worldwid...
3 min business -- 李宜臻
此專欄一篇提供一個理論,只要閱讀3分鐘,就能實際運用在生活。 ...
The Best 10 Apps -- 英語島編輯室
我們常以滑手機填滿通勤、午休、還有許多面面相覷的尷尬時間,這些時間加一加,一天也...
來自商業背景的打工仔,因緣際會在中美洲長期出差,說西語的頻率快比英語高,在海拔15...
英語島跨文化系列講座 -- 英語島編輯室
從2018年開始,英語島每個月推行一次跨文化系列講座,主打「沉浸式」學習環境,讓英文...
巴黎不打烊 -- 何桂育
在法國唸書、工作、有家庭至今已經過了十幾個年頭。工作是一位設計師,為法國許多的品...
Money的3大進化史 -- 2019-01-10
$的說明書 -- 英語島編輯室
英語島1月號專題--【$的說明書】 最近的關鍵字「貿易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看似是這...
中東有矽谷 -- 林梓聖
不務正業的財金系畢業生與典型射手座,閒不下來以致終年勞碌命,但樂此不疲。撲通跳進...
經典演講 -- Speakers
英語島雜誌每期經精選一篇名人的經典演講,有的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有的改變了某些人...
在日本關西留學的台灣人,大學時主修日文,目前在傳統古都專攻現代美術。身為一個零方...
跳島東南亞 -- Whats Zach
喜歡聽故事、記錄故事,講故事。熱愛新聞工作。曾任印尼Metro TV華語新聞製作人、《聯...
瑞士觀察 -- 瑰娜
定居蘇黎世。在輔大主修法文輔系義大利文,又在蘇黎世修習德文。淡江歐洲研究所時代,...
臺灣長大,北京互聯網工作的陸漂一名,漂齡八年。 好奇心強、求生欲高,想去的地方不...
過土耳其日子 -- 土女時代
They call it chaos. We call it destiny. 曾有人用"They call it chaos; we call it...
偽歐洲人閒晃札記 -- 偽歐洲人閒逛札記
Surya、PTJ、Zoe,三位在歐洲的臺灣留學生。不學無術、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同樣熱...
土生土長台北人,清華大學理工科系畢業,就因為單純的不想跟別人一樣,還有高額獎學金...
曾在台灣從事網路廣告業5年,現任英國零售業電子商務經理,從最初的Executive,到後來...
在倫敦醒來 -- Yvette
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歐洲文化碩士。目前全...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肄業,領域專長西周金文、戰國楚簡文字研究。因先生工作關係移...
【摩洛哥.撒哈拉行腳】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院(EHESS)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
2020 8月號 Glossary -- 2020-07-27
Glossary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單字用想的,不是背的】 有效增加自己的英文字彙量,就從我們已知的單字開始。以前...
印度小城故事 -- 陸佩芝
從小骨子裡就流著叛逆的血液,小時候不想做的事反而長大都成真,從此最大心願是不要當...
波蘭生字簿 -- 周毖君
17歲去加拿大,21歲去俄羅斯、24歲來到波蘭,26歲和波蘭老公共組家庭。目前在亞捷隆大...
芝城散步 -- 邱品儒
本業是小小律師,副業是悲觀的浪漫主義者。為了Lana Del Rey來到美利堅合眾國,有個被...
教授不點名 -- 史嘉琳
史嘉琳 Karen Steffen Chung 來自極冷的美國明尼蘇達州,從小跟爸爸學德文。高中開始...
台北俗來到美國超過十幾年,跨國住不過癮,到了美國還跨過三個州生活:從美西的Arizon...
台灣米蟲在巴黎 -- 猩猩呀吼
不知不覺在巴黎住了六年的米蟲主婦/設計師助理。常常被法國人氣死,但還是決定要好好...
非洲援外計畫及語言工作者,台北出生,政治大學英文系畢業,另通曉法文及土耳其文,深...
加拿大島民 -- 呂侑庭
小時候超討厭英文,後來卻到加拿大念英文系的怪小孩。現居加拿大維多利亞,在當地從事...
歐洲小城漫步 -- 任永慈
作者介紹: 一位來自台灣、留學法國、嫁給義大利人、定居在英國的女孩,生活中因此充滿...
為吃頭路而僑居東京的台灣女性,白天工作、晚上讀書、假日批判。...
金融英文 -- 鄭貞茂
現任國發會副主委,曾任金管會副主委、全國農業金庫總經理、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花旗...
Read Aloud -- Teachers
英語島每月精選一條國際消息,請跟著外籍老師念出來,一邊強化記憶力,一邊建立英文語...
曼谷小日子 -- 姜立娟
曾於紐約、蘇格蘭、新加坡攻讀和從事設計研究,也曾任台灣報社雜誌記者編輯。現與另一...
語國一方 -- 曾泰元
曾泰元,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西 風歌 -- 張淑英
張淑英 現為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2019.08起從臺大外文系借調)。2013.08 - 2019.01擔...
促銷活動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促銷活動專區...
戒掉爛英文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戒掉爛英文」是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源自於商業周刊上的專欄。我們常常接到讀者的意見是...
英語島教學實驗室 -- 英語島教學實驗室
什麼樣的學習文章讓4萬人分享?找出中文母語的人學英文的問題癥結-可能是學校老師教錯...
Eisland -- Eisland
今天網路最紅的影片是什麼?電影對白為什麼讓人念念不忘?天天看E-island,學英文無所...
下一站,世界! -- 下一站,世界!
他是怎麼進入這間公司的?從台灣出發,下一站就是世界。...
移動辦公室 -- 沒有問題 福爾摩斯先生
在台中出生長大,大學念商科卻莫名其妙栽進科技業當產品經理。30歲那年不知道哪根筋斷...
矽谷不是美國 -- Ms. Bubble
台灣安平漁村出了一個矽谷專家,ㄟ,別搞錯了,是食衣住行的專家。第二專長是在出差的...
狂神之夢 -- Evonne
南投布農孩子們的老師,在山上每天陪孩子躺在操場看星星,躲在樹下看貓頭鷹,去年開始...
3坪半咖啡館 -- LovelyShow Huang
現任《小case咖啡》與《小case食宴室》小闆娘。 小case由從事創新科技研究與品牌管理...
SISU雪國芬蘭 -- 陳煥雅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八年前成了「愛的移民」,跟隨芬蘭籍先生移居芬蘭,育有愛女...
英語科學家 -- 李政崇
資訊工程博士,現就讀音樂所碩士班。資料科學家以及業餘男中音,曾從事科普書籍翻譯,...
文化大頑童 -- William Blythe
When younger, I was under the false but not altogether unpleasant impression tha...
行動式金錢交流 -- 2017-02-16
把中國說清楚 -- 馬諦斯
數位編輯,在上海生活、工作、六年,攝影機是我的眼睛。人人都說上海這城市是世界的發...
Solo Singer -- 馬永欣
保持謙卑、享受學習,這是人在充滿智慧的環境裡的自然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愛旅行...
西班牙公寓 -- 胡嘎
13歲開始收藏每期世界電影,在報紙上圈電影時刻表,調鬧鐘在凌晨四點起床看。不過這次...
印度嬉遊記 -- 印度尤
喜歡以跳躍代替行走的人,走在磁磚路上會踩在框框裡的人,常被說是怪咖而自己也覺得自...
學校沒教的英文 -- 2015-03-09
J's Style Lounge -- Jasmine Chang
時尚生活部落客,有「牛仔褲達人」之稱,與許多國際時尚品牌合作撰文,目前為痞客邦化...
荷事生非 -- 荷事生非
穿梭「旁觀者」與「在地人」兩者身份間,「荷事生非」以五大主題深度介紹、討論荷蘭,...
YUNIQUE日本生活 -- 陳瓶顆
是個在日本廣告代理店奮鬥的女子,無聊就喜歡寫寫字畫畫圖,除了會在個人粉絲頁YUNIQU...
柏林的派對教主 -- 2017-02-16
柏林相對論 -- 安琪拉
先是高中填錯志願,大學莫名保送進了德文系。在公關公司打滾四年後收到國外學校錄取通...
語言能量室 -- 陳芳誼
口譯是事業也是熱情,特別擅長翻譯啟迪人心的課程與演講,服務對象從企業家李察布蘭森...
 

Spotify:唱出音樂產業的Love Story還是Swan Song?

文/彭仕宜

Spotify是瑞典原生的數位音樂平台。美國商業模式諮詢機構Board of Innovation 2011年評選10大震撼創業模式,Spotify是其中之一,當年排名第一的是Kickstarter,群眾募資平台;帶動團購風潮的Groupon排名第三,民宿旅遊專門店Airbnb第五,Spotify第六。那真是網路風起雲湧的一年。 

很快地經營出成功的營運模式的Spotify,用戶超過2400萬,付費的超過一千萬;營收在歐洲超過蘋果的iTune;正準備IPO,市值預估有80億美元。從創立以來,Spotify就備受爭議,有說它扼殺音樂產業的,也有說它掀起音樂革命。我們來看兩個版本的故事。Spotify唱的是音樂市場剛剛甦醒的love story,還是掐在音樂產業脖子上的swan song...

Sleepify「無聲」專輯,一個月賺走2萬美金版稅
Spotify提供便利又廉價的音樂服務,消費者喜愛,但音樂人卻不見得愛。Spotify付給音樂創作者的版稅大約很少,美國獨立樂團 Vulfpeck想到了一個既可籌經費,又可抗議Spotify的方法,他們錄製一張叫做Sleepify的專輯,歌曲是:
1. z 0:31
2. zz 0:32
3. zzz 0:32
4. zzzz 0:32
5. zzzzz 0:32
6. zzzzzz 0:32
7. zzzzzzz 0:32
8. zzzzzzzz 0:32
9. zzzzzzzzz 0:31
10. zzzzzzzzzz 0:31

看出來了嗎?越睡越熟,從頭到尾完全安靜無聲,30 秒。今年三月發表這張「無聲專輯」,Vulfpeck建議粉絲晚上睡覺時,10首歌輪流重複播放。結果一個月點擊超過370萬次,短時間專輯收到超過2萬美金的版稅。為什麼那麼多人點呢? 

Vulfpeck在專輯旁加註了 : 請支持我們展開樂團”Sleepify”演唱經費。你很容易就能幫我們,按一下播放,再按一下重複播放,然後去睡覺...你總要睡覺的...為甚麼呢?因為你每收聽一次,我們可以分得 0.005 美元。....你睡了8小時醒來,我們就可以賺到7.2美元。你睡覺就能支持我們了...

Spotify發現搞怪後下架專輯,Vulfpeck又創作了第二首叫做Reflect,顧名思義,反映他們的處境,你猜內容是什麼?對了,又是 30秒靜默。

Spotify真的吝於付版稅嗎?據說這家公司雖然擁有千萬付費會員,仍在燒錢,因為70%的營收都拿去付版稅了,2013光版稅就付了五億美金,但是音樂創作者真能拿到的版權費卻還是微乎其微。

你說問題在哪裡?

Love Story?
7月7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登了一篇創作型歌手Taylor Swift的文章音樂的未來是一首愛的故事,這篇與Spotify看似無關的文章,其實有很多遙遙相應的觀點。她寫得溫暖包容,卻又犀利、一語道破。

20年、30年、50年.....,音樂產業未來在哪裡?許多人都說唱片業的未來會被盜版、網路分享和串流摧毀。專輯銷售五萬多張,就是排行榜第一名。Taylor Swift說她自己是:

「音樂產業裡極少數還活著的靈魂,相信音樂產業沒有死,而是才剛剛活了過來。」

"One of the few living souls in the music industry who still believes that the music industry is not dying...it's just coming alive." 

「人們還是願意買專輯,只是他們買得不多,他們只買那些,像一箭穿心讓人感到疼痛,或讓他們感到堅強,或讓他們知道在感到孤單的時候其實沒有那麼孤單的歌。」 

"...people are still buying albums, but now they're buying just a few of them. They are buying only the ones that hit them like an arrow through the heart or have made them feel strong or allowed them to feel like they really aren't alone in feeling so alone." 

「但總還會有那些能夠穿透情感層面的歌手,最終會停駐在人們的生命裡。」

"There are always going to be those artists who break through on an emotional level and end up in people's lives forever. "

社群網路讓歌手的網路粉絲數變成業界的參考指標。以往是先成為歌手、出版唱片才經營粉絲,未來是:誰有粉絲,誰就能出唱片。

一打開Spotify網站,你看到的不是哪個歌手、哪張專輯、哪首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播放清單playlist。

你是怎樣的人?

在怎樣的情況下想聽怎樣的歌?

想和怎樣的朋友分享你的歌單?一如Facebook,你的朋友定義了你是誰,Google,你搜尋的軌跡定義你是誰。Spotify:你聽的歌定義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決定誰才是歌手。■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4年8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