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搞懂英文修辭,從一首詩開始:心碎之聲—After Love
WHO
Sara Teasdale 莎拉.蒂斯黛爾
(1884-1933)
美國二十世紀著名抒情詩人,生於密蘇里州,早年因身體孱弱,只能接受家庭教育,父母管教也相當嚴格,1907年她在當地文學報刊上公開發表第一首作品,而後出版的詩集都廣受好評,其中《戀歌》(Love Songs)更在1918年獲得普立茲獎,當時獎項還尚未列入詩歌類別,而以「特別獎」的形式頒發,蒂斯黛爾也成了首位獲得普立茲獎的詩人。她的風格簡練含蓄,並以古典高雅、浪漫抒情的主題著稱。
WHY
〈愛過之後〉完美展現蒂斯黛爾的寫作特色:以簡潔的文字描寫浪漫抒情的主題。除了標題之外,作品中沒有再提到“love”一字,卻使人深刻感受到失去愛情後的惘然與悲傷。
After Love 愛過之後 by Sara Teasdale
There is no magic any more,
We meet as other people do,
You work no miracle for me
Nor I for you.
You were the wind and I the sea —
There is no splendor any more,
I have grown listless as the pool
Beside the shore.
But though the pool is safe from storm
And from the tide has found surcease,
It grows more bitter than the sea,
For all its peace.
再也沒有魔力了
我們之間形同陌路
你對我而言,不再是奇蹟般的存在
反之亦然
你曾是風,而我是海—
如今再也沒有絢爛
我已倦怠如一灘池水
臨靠著海岸
雖然池水安然,免於風暴
也不再受潮汐侵擾
它卻比海水苦澀
只因一切風平浪靜
WHAT
第一段平鋪直述地道出兩人之間淡然的感情,沒有魔法也沒有奇蹟。第二段則將兩人比喻成「風」與「海」,兩種強大而猛烈的自然元素,原本交織出強烈的情感,也可想像成對方能作為翻攪自己內心的力量,但筆者或許對這段感情產生疲倦或距離感,因此成了海岸旁的池水,不再受對方影響。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出對一段感情消逝的些許苦澀及無奈。
文/詹益昀 圖/林慧真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1年4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 | ![]() | ![]() |

2017年1月開始,英語島固定每月出版兩本雜誌,一本是「英語島」,另一本是英語島的spin-off「一張圖搞懂」。
如果要比較這兩本雜誌有什麼不一樣,就說是理性與感性的閱讀經驗吧!
閱讀英語島像腦力激盪,文化、觀點、新知、城市和國家,在語言的激盪下,不斷地擦出火花。它模擬一個活在各種文化交錯場域的商業人士,在英文和中文裡穿梭自如的同時,想像自己下一段的人生可能在矽谷、墨爾本、倫敦、首爾、馬德里,天涯海角或世界之巔。
相較於英語島的「腦力工程」,一張圖搞懂是一場英語的「感官旅程」,把理性解決不了的英語問題,交給感性。圖像變成新語言,我們嘗試找出「動腦」和「動眼」的黃金比例,希望調出一種「動心」的結構。看到一個字、一個句子、一種結構,不要分析,不要記憶,而是感覺它,回應它,找回對的頻率和節奏,重新建立和英文的默契。
英語島上一切皆有可能,親愛的讀者,你想要看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