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專欄最新文章
其他專欄
波蘭製造 -- 林蔚昀
林蔚昀,1982年生,台北人。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
Online Library -- 線上圖書館
英語島上有創業家,設計師,文創人,科技人...,每個月品嚐他們的私房英語知識庫。...
台灣老妹在新加坡。相信幽默跟品味可以翻轉世界,雖然常被說不好笑跟你穿的是睡衣嗎。...
波蘭大小事 -- Stefanie
到了波蘭兩年,依然被波蘭深深吸引著。在台灣很挑食,在波蘭任何能吃的食物都來者不拒...
伊拉特的春天 -- 吳維寧
30歲到以色列自助旅行,做人生的第一次冒險,像愛麗絲一樣墜入奇幻世界。境中苦痛的種...
回不了家的野熊 -- 2017-10-06
東南亞情歌 -- 梁東屏
前中國時報東南亞特派員,二0一二年退休,現為香港亞洲週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
科技英文 -- 鄭緯筌
臺灣新竹市人,目前定居臺北,擔任專欄作家、企業講師與網路顧問。曾任風傳媒產品總監...
斜槓媽媽在歐洲 -- Carol Chen
凱若Carol Chen,在台灣出生成長,目前旅居歐洲。 創辦歡沁國際Celebration Worldwid...
經典演講 -- Speakers
英語島雜誌每期經精選一篇名人的經典演講,有的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有的改變了某些人...
3 min business -- 李宜臻
此專欄一篇提供一個理論,只要閱讀3分鐘,就能實際運用在生活。 ...
The Best 10 Apps -- 英語島編輯室
我們常以滑手機填滿通勤、午休、還有許多面面相覷的尷尬時間,這些時間加一加,一天也...
一張圖搞懂 -- 一張圖搞懂
2017年1月開始,英語島固定每月出版兩本雜誌,一本是「英語島」,另一本是英語島的spi...
來自商業背景的打工仔,因緣際會在中美洲長期出差,說西語的頻率快比英語高,在海拔15...
英語島跨文化系列講座 -- 英語島編輯室
從2018年開始,英語島每個月推行一次跨文化系列講座,主打「沉浸式」學習環境,讓英文...
巴黎不打烊 -- 何桂育
在法國唸書、工作、有家庭至今已經過了十幾個年頭。工作是一位設計師,為法國許多的品...
Money的3大進化史 -- 2019-01-10
$的說明書 -- 英語島編輯室
英語島1月號專題--【$的說明書】 最近的關鍵字「貿易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看似是這...
中東有矽谷 -- 林梓聖
不務正業的財金系畢業生與典型射手座,閒不下來以致終年勞碌命,但樂此不疲。撲通跳進...
世界精神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很多人問我們,你們在做什麼?我說,我們做「世界觀教育」。有人似懂非懂,什麼叫做「...
在日本關西留學的台灣人,大學時主修日文,目前在傳統古都專攻現代美術。身為一個零方...
跳島東南亞 -- Whats Zach
喜歡聽故事、記錄故事,講故事。熱愛新聞工作。曾任印尼Metro TV華語新聞製作人、《聯...
瑞士觀察 -- 瑰娜
定居蘇黎世。在輔大主修法文輔系義大利文,又在蘇黎世修習德文。淡江歐洲研究所時代,...
臺灣長大,北京互聯網工作的陸漂一名,漂齡八年。 好奇心強、求生欲高,想去的地方不...
過土耳其日子 -- 土女時代
They call it chaos. We call it destiny. 曾有人用"They call it chaos; we call it...
偽歐洲人閒晃札記 -- 偽歐洲人閒逛札記
Surya、PTJ、Zoe,三位在歐洲的臺灣留學生。不學無術、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同樣熱...
土生土長台北人,清華大學理工科系畢業,就因為單純的不想跟別人一樣,還有高額獎學金...
曾在台灣從事網路廣告業5年,現任英國零售業電子商務經理,從最初的Executive,到後來...
促銷活動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促銷活動專區...
在倫敦醒來 -- Yvette
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歐洲文化碩士。目前全...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肄業,領域專長西周金文、戰國楚簡文字研究。因先生工作關係移...
【摩洛哥.撒哈拉行腳】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院(EHESS)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
2020 8月號 Glossary -- 2020-07-27
Glossary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單字用想的,不是背的】 有效增加自己的英文字彙量,就從我們已知的單字開始。以前...
波蘭生字簿 -- 周毖君
17歲去加拿大,21歲去俄羅斯、24歲來到波蘭,26歲和波蘭老公共組家庭。目前在亞捷隆大...
印度小城故事 -- 陸佩芝
從小骨子裡就流著叛逆的血液,小時候不想做的事反而長大都成真,從此最大心願是不要當...
芝城散步 -- 邱品儒
本業是小小律師,副業是悲觀的浪漫主義者。為了Lana Del Rey來到美利堅合眾國,有個被...
台北俗來到美國超過十幾年,跨國住不過癮,到了美國還跨過三個州生活:從美西的Arizon...
台灣米蟲在巴黎 -- 猩猩呀吼
不知不覺在巴黎住了六年的米蟲主婦/設計師助理。常常被法國人氣死,但還是決定要好好...
非洲援外計畫及語言工作者,台北出生,政治大學英文系畢業,另通曉法文及土耳其文,深...
加拿大島民 -- 呂侑庭
小時候超討厭英文,後來卻到加拿大念英文系的怪小孩。現居加拿大維多利亞,在當地從事...
歐洲小城漫步 -- 任永慈
作者介紹: 一位來自台灣、留學法國、嫁給義大利人、定居在英國的女孩,生活中因此充滿...
為吃頭路而僑居東京的台灣女性,白天工作、晚上讀書、假日批判。...
金融英文 -- 鄭貞茂
現任國發會副主委,曾任金管會副主委、全國農業金庫總經理、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花旗...
Read Aloud -- Teachers
英語島每月精選一條國際消息,請跟著外籍老師念出來,一邊強化記憶力,一邊建立英文語...
曼谷小日子 -- 姜立娟
曾於紐約、蘇格蘭、新加坡攻讀和從事設計研究,也曾任台灣報社雜誌記者編輯。現與另一...
教授不點名 -- 史嘉琳
史嘉琳 Karen Steffen Chung 來自極冷的美國明尼蘇達州,從小跟爸爸學德文。高中開始...
西 風歌 -- 張淑英
張淑英 現為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2019.08起從臺大外文系借調)。2013.08 - 2019.01擔...
語國一方 -- 曾泰元
曾泰元,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戒掉爛英文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戒掉爛英文」是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源自於商業周刊上的專欄。我們常常接到讀者的意見是...
英語島教學實驗室 -- 英語島教學實驗室
什麼樣的學習文章讓4萬人分享?找出中文母語的人學英文的問題癥結-可能是學校老師教錯...
Eisland -- Eisland
今天網路最紅的影片是什麼?電影對白為什麼讓人念念不忘?天天看E-island,學英文無所...
下一站,世界! -- 下一站,世界!
他是怎麼進入這間公司的?從台灣出發,下一站就是世界。...
移動辦公室 -- 沒有問題 福爾摩斯先生
在台中出生長大,大學念商科卻莫名其妙栽進科技業當產品經理。30歲那年不知道哪根筋斷...
矽谷不是美國 -- Ms. Bubble
台灣安平漁村出了一個矽谷專家,ㄟ,別搞錯了,是食衣住行的專家。第二專長是在出差的...
狂神之夢 -- Evonne
南投布農孩子們的老師,在山上每天陪孩子躺在操場看星星,躲在樹下看貓頭鷹,去年開始...
3坪半咖啡館 -- LovelyShow Huang
現任《小case咖啡》與《小case食宴室》小闆娘。 小case由從事創新科技研究與品牌管理...
SISU雪國芬蘭 -- 陳煥雅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八年前成了「愛的移民」,跟隨芬蘭籍先生移居芬蘭,育有愛女...
英語科學家 -- 李政崇
資訊工程博士,現就讀音樂所碩士班。資料科學家以及業餘男中音,曾從事科普書籍翻譯,...
文化大頑童 -- William Blythe
When younger, I was under the false but not altogether unpleasant impression tha...
行動式金錢交流 -- 2017-02-16
把中國說清楚 -- 馬諦斯
數位編輯,在上海生活、工作、六年,攝影機是我的眼睛。人人都說上海這城市是世界的發...
Solo Singer -- 馬永欣
保持謙卑、享受學習,這是人在充滿智慧的環境裡的自然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愛旅行...
西班牙公寓 -- 胡嘎
13歲開始收藏每期世界電影,在報紙上圈電影時刻表,調鬧鐘在凌晨四點起床看。不過這次...
印度嬉遊記 -- 印度尤
喜歡以跳躍代替行走的人,走在磁磚路上會踩在框框裡的人,常被說是怪咖而自己也覺得自...
學校沒教的英文 -- 2015-03-09
J's Style Lounge -- Jasmine Chang
時尚生活部落客,有「牛仔褲達人」之稱,與許多國際時尚品牌合作撰文,目前為痞客邦化...
荷事生非 -- 荷事生非
穿梭「旁觀者」與「在地人」兩者身份間,「荷事生非」以五大主題深度介紹、討論荷蘭,...
YUNIQUE日本生活 -- 陳瓶顆
是個在日本廣告代理店奮鬥的女子,無聊就喜歡寫寫字畫畫圖,除了會在個人粉絲頁YUNIQU...
柏林的派對教主 -- 2017-02-16
柏林相對論 -- 安琪拉
先是高中填錯志願,大學莫名保送進了德文系。在公關公司打滾四年後收到國外學校錄取通...
語言能量室 -- 陳芳誼
口譯是事業也是熱情,特別擅長翻譯啟迪人心的課程與演講,服務對象從企業家李察布蘭森...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人類未來50年做的事,將決定地球的命運」--紀錄片製作人David Attenborough

「人類正在經歷第6次大滅絕」David Attenborough一語點破地球瀕臨崩潰的生態現況。他認為面對這場浩劫,人們除了彼此責怪,更重要的是著眼於實際、立即的改變。

Before you read

Sir David Frederick Attenborough
大衛.艾登堡爵士
1926年5月8日 – present

WHO

英國生物學家、生態作家、自然生態電視節目主持人、製作人,投身環境保護推廣事業逾60年。英國人將他視為國寶級的人物,1985年受英國女王策封為爵士(Sir David),2002年被全英國票選為百大人物之一。

WHAT

60多年來,David Attenborough經手製作的生態紀錄片不計其數,如1980年代膾炙人口的《生命之源Life on Earth》三部曲、影響英國女王及國會推行減塑政策的BBC《藍色星球2》,到2019年Netflix上映的《我們的星球》。

HIGHLIGHT

全世界有超過15種生物是以Attenborough為命名基礎,像是Blakea attenboroughi (厄瓜多花樹)。最近,聯合國將國際垃圾管制法《巴塞爾公約修正條例》的通過,歸功於David Attenborough及其他紀錄片製作人,認為他們大力推動了民眾對垃圾議題的普及認知。

“Their outrage is certainly justified.”

2019年初開始,青少年反氣候變遷的抗議延燒,David Attenborough表示全力支援,他認為許多和他一樣的成年人,完全無法理解人類與自然共存的重要。他說:「這些孩子的怒火合乎情理,無須質疑。」


演講節錄

節錄自2019年4月5日,Sir David Attenborough在Netflix節目《我們的星球Our Planet》的首映會上,受邀發表的精彩演講。演講中David Attenborough徐緩的語速和恰當的停頓,讓每句話語扣人心弦、迴盪不已。

為什麼要拍大自然?

Directly behind me, behind this enormous screen is a statue of Charles Darwin, whose astonish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world led to what has been called the greatest idea in human history,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

在我身後,在這巨大的螢幕之後,矗立著一尊達爾文的雕像。達爾文對大自然的深度理解,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構想,那就是物競天擇的演化論。

Darwin revealed that all species have evolved over time to best exploit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they live. He further realized that these conditions are not simply those of geography and climate, but also their relationship to other lives that live alongside. From the delicate codependences of bees and orchids to the dramatic connection between cheetah and gazelle, all life on Earth is both product and contributor to its place in space and time.

達爾文揭露了,所有物種都會隨著時間,演化到最能適應環境的狀態。達爾文更了解到所謂的環境,並不僅限於地理或氣候條件,也包含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關聯。從蜜蜂和蘭花脆弱的共生關係,到獵豹及瞪羚微妙的連結,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既是環境產物,同時也是自然的貢獻者。

This complex web of life of which we are part has been millennia in the making. Whilst Darwin's insights explain how this web came about, over 200 years later, we are still only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its interconnections, and which of these connections are the most vital.

如此複雜的生命之網已經延續了千年的光陰,當達爾文的洞見解釋了生命之網的形成,200年之後的我們仍僅是初步了解生態的相互牽連,以及其中哪些關聯至關緊要。

Yet, we do know, for certain, is that these connections can break, from the dinosaurs, to my right, to other spectacular fossils, on my left. We have all tonight been within touching distance of astonishing fragments of ecosystems long gone.

然而,我們確實知道的是,這些連結可能遭破壞,從我左手邊的恐龍化石,到我右手邊其他同樣壯觀的化石,這就是破壞的證明。今晚,我們將會近距離見證,那些消逝生態中,驚人的一小部分。

*whilst為英式拼法的while。

人類正處在第6次大滅絕中

As far as we know, there have been five major extinction events on our planet. Events caused by changes so severe that many species simply can't adapt, and as such die out. Right now, we are in the midst of the Earth's sixth mass extinction. One every bit as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 as that which wiped out the dinosaurs.

就人類已知,地球已經歷了5次大滅絕,由環境劇變引起的災難非常慘重,導致許多物種無法適應而滅亡。就在此刻,我們正處於第6次的大滅絕當中,而這次的規模正如同毀滅恐龍那次,慘烈且影響深遠。

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the grasp, as we go about our lives that the rest of life on Earth is experiencing destruction on the scale of that brought by a colossal asteroid collision. But consider these facts. Ninety-six percent of the mass of mammals on our planet, today, are us and the livestock that we've domesticated. Only four percent is everything else from elephants to badgers, tigers to bats. Seventy percent of all birds are now domesticated poultry, mostly chickens.

正當我們如常過日子,實在很難想像,地球上其他的生命正在經歷一場浩劫,其規模堪比小行星撞擊的大規模毀滅。想想下面這些事情:目前地球上96%的哺乳類,是人類和飼養的牲畜,僅剩下4%的哺乳類是其他野生物種,從大象、獾、老虎到蝙蝠。70%的鳥類都是家禽,大部分還都是雞。

Nature once determined how we survive. Now, we determine how nature survives. One of the things Darwin's work has taught us is that we break nature's connections at our peril, yet break them, we do, at ever greater speed. The impacts of our growing population and our consumption, now, directly threaten our own future.

大自然一度主宰人類的生存,現在我們掌控了自然的走向。達爾文的演化論教會了我們一件事,即破壞大自然生態的連結就等於自取滅亡,但我們用極快的速度,摧毀了自然生態的連結。人口的快速增長及消費欲望的擴張,甚至直接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未來。

我們曾經復甦藍鯨,當然也能挽救大自然

That magnificent creature up there whose skeletons hangs out there above us, the blue whale, can give us inspiration. Just thirty years ago, most whale species, including blue whale, were heading towards extinction. A public outcry led to a global agreement to protect whales, and now most populations are recovering.

高懸在我們上頭的美麗生物,藍鯨,也許可以給我們啟發。僅在30年前,包含藍鯨在內,大多數鯨魚曾一度瀕臨絕種。當時公眾的抗議影響了國際條約,讓很多國家同意保護鯨魚。現在,鯨魚的數量正在恢復。

We've subsequently learned how important whales are to the entire ocean system, including the fish that we eat, so saving these majestic creatures actually benefits us as well. What we did to save the whales, we must, now, do for all nature. And that is a communication's challenge as much as it is a scientific one.

隨後,大家就認知到鯨魚對整個海洋系統有多重要,包含平常吃的魚,因此拯救這些巨大的生物也確實幫助到我們自己。我們當初為鯨魚做的,我們現在就要為整個大自然行動。而這場行動除了面臨科學上的困境,更是一場推廣傳播上的挑戰。

The eight part our planet series aims to reach a b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t celebrates the species and habitats that still remain, and reveals what must be protected to ensure both people and nature thrive. I've always believed that few people will protect the natural world, if they don't first love and understand it.

《我們的星球》所製作的8集節目,就是為了將這一切傳達到全世界十億觀眾,這部作品歌頌著碩果僅存的野生物種及自然環境,並告訴大眾,什麼才是我們必須付諸保護的,並確保人類及大自然能延續繁榮盛景。同時我確信,我們唯有在愛戴且理解大自然的情況下,才會去好好保護自然世界。

是紀錄片角度唯美,還是地球真的這麼美?

Many sequences in the Our Planet series reveal nature at its most fascinating and delightful; others prove that good things do indeed come to those who wait, often for a very long time, as many talented cameramen and women who've recorded all kinds of wonders for us know only too well. But what really makes our planet stand out? Is the clear driving story that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species in star series? And the wider communications project?

《我們的星球》中,一連串鏡頭集結了大自然最夢幻及美好的一面;其他的畫面也證明了,漫長的等待終會等出好的成果,因為許多傑出的攝影師拍下這些壯麗的畫面,讓我們得以徹底認識大自然。但什麼才是讓《我們的星球》如此出眾的關鍵呢?是訴說整個地球物種、強而有力的故事嗎?還是更好的節目播放企劃呢?

The natural world is not just nice to have. It fundamentally matters to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This has been a true labor of love for hundreds of filmmakers, cinematographers, conservationists, editors, musicians, productions, and teams, all of whom have brought their best work to this most important story that there is a story that could not be more universal or more timely. 

大自然並非可有可無,它從根本上與所有人牽連。這部紀錄片集結了數百位工作人員的付出,包含製作人、攝影師、環保人士、後製人員、配音師、製作組和不同的團隊。這群人用最好的一面,在這危及存亡的緊要關頭,呈現出這部和全人類息息相關的重要作品。


文/ 英語島編輯室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7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 
經典演講 -- 作者:Speakers
英語島雜誌每期經精選一篇名人的經典演講,有的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有的改變了某些人的生命,有的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觀點
,皆有之成為經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