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服務他人是你住地球應該付出的租金。」– 穆罕默德‧阿里 (拳擊手)
"Service to others is the rent you pay for your room here on earth." -- Muhammad Ali, Boxer
文章搜尋
英語島Newsletter
天天閱讀英語島,在這裡感知世界,汲取英文的養分。
專欄最新文章
其他專欄
波蘭製造 -- 林蔚昀
林蔚昀,1982年生,台北人。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
Online Library -- 線上圖書館
英語島上有創業家,設計師,文創人,科技人...,每個月品嚐他們的私房英語知識庫。...
台灣老妹在新加坡。相信幽默跟品味可以翻轉世界,雖然常被說不好笑跟你穿的是睡衣嗎。...
波蘭大小事 -- Stefanie
到了波蘭兩年,依然被波蘭深深吸引著。在台灣很挑食,在波蘭任何能吃的食物都來者不拒...
伊拉特的春天 -- 吳維寧
30歲到以色列自助旅行,做人生的第一次冒險,像愛麗絲一樣墜入奇幻世界。境中苦痛的種...
回不了家的野熊 -- 2017-10-06
東南亞情歌 -- 梁東屏
前中國時報東南亞特派員,二0一二年退休,現為香港亞洲週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
科技英文 -- 鄭緯筌
臺灣新竹市人,目前定居臺北,擔任專欄作家、企業講師與網路顧問。曾任風傳媒產品總監...
斜槓媽媽在歐洲 -- Carol Chen
凱若Carol Chen,在台灣出生成長,目前旅居歐洲。 創辦歡沁國際Celebration Worldwid...
經典演講 -- Speakers
英語島雜誌每期經精選一篇名人的經典演講,有的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有的改變了某些人...
3 min business -- 李宜臻
此專欄一篇提供一個理論,只要閱讀3分鐘,就能實際運用在生活。 ...
The Best 10 Apps -- 英語島編輯室
我們常以滑手機填滿通勤、午休、還有許多面面相覷的尷尬時間,這些時間加一加,一天也...
一張圖搞懂 -- 一張圖搞懂
2017年1月開始,英語島固定每月出版兩本雜誌,一本是「英語島」,另一本是英語島的spi...
來自商業背景的打工仔,因緣際會在中美洲長期出差,說西語的頻率快比英語高,在海拔15...
英語島跨文化系列講座 -- 英語島編輯室
從2018年開始,英語島每個月推行一次跨文化系列講座,主打「沉浸式」學習環境,讓英文...
巴黎不打烊 -- 何桂育
在法國唸書、工作、有家庭至今已經過了十幾個年頭。工作是一位設計師,為法國許多的品...
Money的3大進化史 -- 2019-01-10
$的說明書 -- 英語島編輯室
英語島1月號專題--【$的說明書】 最近的關鍵字「貿易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看似是這...
中東有矽谷 -- 林梓聖
不務正業的財金系畢業生與典型射手座,閒不下來以致終年勞碌命,但樂此不疲。撲通跳進...
世界精神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很多人問我們,你們在做什麼?我說,我們做「世界觀教育」。有人似懂非懂,什麼叫做「...
在日本關西留學的台灣人,大學時主修日文,目前在傳統古都專攻現代美術。身為一個零方...
跳島東南亞 -- Whats Zach
喜歡聽故事、記錄故事,講故事。熱愛新聞工作。曾任印尼Metro TV華語新聞製作人、《聯...
瑞士觀察 -- 瑰娜
定居蘇黎世。在輔大主修法文輔系義大利文,又在蘇黎世修習德文。淡江歐洲研究所時代,...
臺灣長大,北京互聯網工作的陸漂一名,漂齡八年。 好奇心強、求生欲高,想去的地方不...
過土耳其日子 -- 土女時代
They call it chaos. We call it destiny. 曾有人用"They call it chaos; we call it...
偽歐洲人閒晃札記 -- 偽歐洲人閒逛札記
Surya、PTJ、Zoe,三位在歐洲的臺灣留學生。不學無術、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同樣熱...
土生土長台北人,清華大學理工科系畢業,就因為單純的不想跟別人一樣,還有高額獎學金...
曾在台灣從事網路廣告業5年,現任英國零售業電子商務經理,從最初的Executive,到後來...
促銷活動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促銷活動專區...
在倫敦醒來 -- Yvette
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歐洲文化碩士。目前全...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肄業,領域專長西周金文、戰國楚簡文字研究。因先生工作關係移...
【摩洛哥.撒哈拉行腳】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院(EHESS)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
2020 8月號 Glossary -- 2020-07-27
Glossary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單字用想的,不是背的】 有效增加自己的英文字彙量,就從我們已知的單字開始。以前...
波蘭生字簿 -- 周毖君
17歲去加拿大,21歲去俄羅斯、24歲來到波蘭,26歲和波蘭老公共組家庭。目前在亞捷隆大...
印度小城故事 -- 陸佩芝
從小骨子裡就流著叛逆的血液,小時候不想做的事反而長大都成真,從此最大心願是不要當...
芝城散步 -- 邱品儒
本業是小小律師,副業是悲觀的浪漫主義者。為了Lana Del Rey來到美利堅合眾國,有個被...
台北俗來到美國超過十幾年,跨國住不過癮,到了美國還跨過三個州生活:從美西的Arizon...
台灣米蟲在巴黎 -- 猩猩呀吼
不知不覺在巴黎住了六年的米蟲主婦/設計師助理。常常被法國人氣死,但還是決定要好好...
非洲援外計畫及語言工作者,台北出生,政治大學英文系畢業,另通曉法文及土耳其文,深...
加拿大島民 -- 呂侑庭
小時候超討厭英文,後來卻到加拿大念英文系的怪小孩。現居加拿大維多利亞,在當地從事...
歐洲小城漫步 -- 任永慈
作者介紹: 一位來自台灣、留學法國、嫁給義大利人、定居在英國的女孩,生活中因此充滿...
為吃頭路而僑居東京的台灣女性,白天工作、晚上讀書、假日批判。...
金融英文 -- 鄭貞茂
現任國發會副主委,曾任金管會副主委、全國農業金庫總經理、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花旗...
Read Aloud -- Teachers
英語島每月精選一條國際消息,請跟著外籍老師念出來,一邊強化記憶力,一邊建立英文語...
曼谷小日子 -- 姜立娟
曾於紐約、蘇格蘭、新加坡攻讀和從事設計研究,也曾任台灣報社雜誌記者編輯。現與另一...
教授不點名 -- 史嘉琳
史嘉琳 Karen Steffen Chung 來自極冷的美國明尼蘇達州,從小跟爸爸學德文。高中開始...
西 風歌 -- 張淑英
張淑英 現為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2019.08起從臺大外文系借調)。2013.08 - 2019.01擔...
語國一方 -- 曾泰元
曾泰元,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戒掉爛英文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戒掉爛英文」是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源自於商業周刊上的專欄。我們常常接到讀者的意見是...
英語島教學實驗室 -- 英語島教學實驗室
什麼樣的學習文章讓4萬人分享?找出中文母語的人學英文的問題癥結-可能是學校老師教錯...
Eisland -- Eisland
今天網路最紅的影片是什麼?電影對白為什麼讓人念念不忘?天天看E-island,學英文無所...
下一站,世界! -- 下一站,世界!
他是怎麼進入這間公司的?從台灣出發,下一站就是世界。...
移動辦公室 -- 沒有問題 福爾摩斯先生
在台中出生長大,大學念商科卻莫名其妙栽進科技業當產品經理。30歲那年不知道哪根筋斷...
矽谷不是美國 -- Ms. Bubble
台灣安平漁村出了一個矽谷專家,ㄟ,別搞錯了,是食衣住行的專家。第二專長是在出差的...
狂神之夢 -- Evonne
南投布農孩子們的老師,在山上每天陪孩子躺在操場看星星,躲在樹下看貓頭鷹,去年開始...
3坪半咖啡館 -- LovelyShow Huang
現任《小case咖啡》與《小case食宴室》小闆娘。 小case由從事創新科技研究與品牌管理...
SISU雪國芬蘭 -- 陳煥雅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八年前成了「愛的移民」,跟隨芬蘭籍先生移居芬蘭,育有愛女...
英語科學家 -- 李政崇
資訊工程博士,現就讀音樂所碩士班。資料科學家以及業餘男中音,曾從事科普書籍翻譯,...
文化大頑童 -- William Blythe
When younger, I was under the false but not altogether unpleasant impression tha...
行動式金錢交流 -- 2017-02-16
把中國說清楚 -- 馬諦斯
數位編輯,在上海生活、工作、六年,攝影機是我的眼睛。人人都說上海這城市是世界的發...
Solo Singer -- 馬永欣
保持謙卑、享受學習,這是人在充滿智慧的環境裡的自然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愛旅行...
西班牙公寓 -- 胡嘎
13歲開始收藏每期世界電影,在報紙上圈電影時刻表,調鬧鐘在凌晨四點起床看。不過這次...
印度嬉遊記 -- 印度尤
喜歡以跳躍代替行走的人,走在磁磚路上會踩在框框裡的人,常被說是怪咖而自己也覺得自...
學校沒教的英文 -- 2015-03-09
J's Style Lounge -- Jasmine Chang
時尚生活部落客,有「牛仔褲達人」之稱,與許多國際時尚品牌合作撰文,目前為痞客邦化...
荷事生非 -- 荷事生非
穿梭「旁觀者」與「在地人」兩者身份間,「荷事生非」以五大主題深度介紹、討論荷蘭,...
YUNIQUE日本生活 -- 陳瓶顆
是個在日本廣告代理店奮鬥的女子,無聊就喜歡寫寫字畫畫圖,除了會在個人粉絲頁YUNIQU...
柏林的派對教主 -- 2017-02-16
柏林相對論 -- 安琪拉
先是高中填錯志願,大學莫名保送進了德文系。在公關公司打滾四年後收到國外學校錄取通...
語言能量室 -- 陳芳誼
口譯是事業也是熱情,特別擅長翻譯啟迪人心的課程與演講,服務對象從企業家李察布蘭森...
英語便利店 春假優惠
 

從前從前,有一個蒼老、眼盲卻睿智的婦人-- 美國文學良心Toni Morrison

什麼樣的文學作者,能讓美國總統親自發文悼念?托妮.莫里森逝世不久,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推特發文:「莫里森是我們的『國寶』(national treasure),她是優秀的故事講述者。」又寫道,「她的作品對我們的良知與道德想像力,皆是一次美好且意義深遠的挑戰。」這篇演講是托妮.莫里森得諾貝爾獎的致詞,她用一貫擅長的故事,講了自己的故事。

Before you read

Toni Morrison
托妮.莫里森
1931年2月18日 – 2019年8月5日

WHO

Toni Morrison是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裔女性作家,知名作品包括《最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與《寵兒》。2012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頒發了總統自由勳章給她,這個獎章與國會金質獎章並列為美國最高的平民榮譽。

WHAT

在逾60年的職業生涯中,莫里森以深刻描述非裔美國人歷史的小說聞名,她的作品《寵兒》是少數叫好又叫座的文學作品,1987年出版後便蟬連暢銷書排行榜長達25週,並在1988年獲得美國普立茲獎、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該書也被改編為電影上映。

HIGHLIGHT

莫里森本人平常習慣維持低調作風,且強烈注重個人隱私。此外,她會有意識保持高深莫測的形象,並曾表示如果自己不保持一定的距離,無法達到她的水平。直到2019年的紀錄片《托妮莫里森:我的作品》(Toni Morrison: The Pieces I Am),才為世人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演講節錄

看莫里森的文章,是虐待也是享受,讀者會在她的故事中迷走,因沉思而苦惱,因想通而暢快,一來一往間,再次勾出大家暢讀文學的心。演講一開始,莫里森用一篇寓言開場,展開一場深入語言的辯思之旅:究竟語言力量能有多大,是啟發人還是傷害人,端看人心如何決定。

從前從前,有一個蒼老、眼盲卻睿智的婦人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woman...blind...wise."

「從前從前,有一個蒼老、眼盲卻睿智的婦人。」

One day the woman is visited by some young people who seem bent on disproving her clairvoyance and showing her up for the fraud they believe she is. Their plan is simple: they enter her house and ask the one question the answer to which rides solely on her difference from them, a difference they regard as a profound disability, her blindness. They stand before her, and one of them says, "Old woman, I hold in my hand a bird; tell me whether it is living or dead."

有一天,幾個青年來訪,他們質疑盲婦的智慧,想來證明眼前這個女人只是徒有虛名。青年的計劃很簡單:走進盲婦的房子,問她一個問題。然而,問題並不簡單,問題本身衝著盲婦最大的殘疾與弱勢而來:她失明的雙眼。這群青年站到了盲婦的面前,其中一人問道:「老女人,我現在手裡握著一隻鳥,告訴我,牠是活的還是死了?」

She does not answer, and the question is repeated. "Is the bird I am holding living or dead?"

盲婦沒有回應,於是青年將問題重述了一次:「我手裡握著的鳥,到底是死,是活?」

She still doesn't answer. She is blind and cannot see her visitors, let alone what is in their hands. She does not know their color, gender, or homeland. She only knows their motive. The old woman’s silence is so long, the young people have trouble holding their laughter.

盲婦仍然沒有回答,她無法看見青年,更不用說是看到他們手中的東西。她甚至不知道青年的膚色、性別或來自哪裡。她唯一明瞭於心的是這群人挑釁的動機。老盲婦緘默了許久,青年們忍不住笑出聲。

Finally, she speaks and her voice is soft but stern. "I don't know", she says. "I don't know whether the bird you are holding is dead or alive, but what I do know is that it is in your hands. It is in your hands."

最終,盲婦開口了,她的聲線柔和卻語氣卻嚴苛。「我不知道」她說,「我不知道你手中的鳥兒是死了,還是活著,不過我知道牠在你手裡,牠就在你的手裡。」

Her answer can be taken to mean: if it is dead, you have either found it that way or you have killed it. If it is alive, you can still kill it. Whether it is to stay alive, it is your decision. Whatever the case, 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盲婦沒有正面回答青年的問題:倘若鳥是死的,你要不是早就找到鳥的屍體,就是已經親手殺死牠了。倘若鳥還活著,你仍然可以在我回答之後殺死牠。要不要讓鳥活下去是你的選擇,不管你最終決定了什麼,都是你的責任。

現在與將來,語言會慫恿公民武裝起來

---

I choose to read the bird as language and the woman as a practiced writer.

我選擇將鳥看作是語言的隱射,而盲婦是從事寫作的作家。

---

The old woman is keenly aware that no intellectual mercenary, nor insatiable dictator, no paid-for politician or demagogue, no counterfeit journalist would be persuaded by her thoughts.

盲婦敏銳地覺知到,總有些人無法認同她的思想,像是那些金錢至上的菁英分子、貪得無厭的獨裁者、滿口仁義道德,卻唯利是圖的貪腐政客,以及滿嘴謊言的偽記者。

There is and will be rousing language to keep citizens armed and arming; slaughtered and slaughtering in the malls, courthouses, post offices, playgrounds, bedrooms, and boulevards; stirring, memorializing language to mask the pity and waste of needless death.

現在與將來,語言會慫恿公民武裝自己,拾起武器,人群在商場、法庭、郵局、遊戲場、臥室和大街上,肆意殘殺同胞、或慘遭殺害;最後人們再以煽情、紀念語言,來掩飾那些無辜的性命與悲哀。

There will be more diplomatic language to countenance rape, torture, assassination.

現在與將來,或有更多外交辭令去縱容強姦、酷刑和暗殺。

There is and will be more seductive, mutant language designed to throttle women, to pack their throats like paté-producing geese with their own unsayable, transgressive words.

現在與將來,或有更多墮落、扭曲的語言去殘害婦女,受害的婦女用那些難以啟齒、悖德的穢言穢語,二度傷害自己,掐住自己的喉嚨,如同任人宰割的肥鵝。

Language glamorized to thrill the dissatisfied and bereft into assaulting their neighbors; arrogant pseudo-empirical language crafted to lock creative people into cages of inferiority and hopelessness.

語言將披上光鮮華麗的外表,挑撥不滿與失落的世代,刺激他們轉往攻擊鄰人(國);更多傲慢虛偽的言語被塑造成另類的文字獄,將富有創造力的人,封鎖在那粗俗和絕望的牢籠之中。

一個願意擔起社會之重的文學家

Language can never "pin down" slavery, genocide, war. Nor should it yearn for the arrogance to be able to do so. Its force, its felicity is in its reach toward the ineffable.

文字永遠不能阻止奴役、種族屠殺、戰爭,文字也不該是為了說而說的盲目狂妄;相反的,文字的力量與精妙,在於能道出難以形容的快樂。

Word-work is sublime, she thinks, because it is generative; it makes meaning that secures our difference, our human difference – the way in which we are like no other life. We die. That may be the meaning of life. But we do language. That may be the measure of our lives.

盲婦認為,文字創作是極致的美,因為文字富含生命的原動力;文字保護了我們身為人的獨特性,捍衛我們身為人的與眾不同。我們終將會死,這或許是生命的真諦。但我們也會運用語言,這或許就是量度生命的尺。


編輯/ 英語島編輯室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9年10月號
訂閱雜誌

加入Line好友 
經典演講 -- 作者:Speakers
英語島雜誌每期經精選一篇名人的經典演講,有的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有的改變了某些人的生命,有的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觀點
,皆有之成為經典的原因。